代凱歌
(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鄭州 451464)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經濟發展和市場開放程度的提高,形形色色的民間金融組織應運而生,社會上也出現了一些專業化和機構化程度較高的民間金融組織,如合會、私募基金、擔保公司、錢莊、當鋪等。他們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曾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引發了一系列的經濟問題。90年代中前期國家集中清理整頓了一些違法經營的民間金融組織,90年代末期又集中整頓了“金融三亂”現象,部分民間金融活動逐漸由地上轉為地下.2009年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全國人大十一屆二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要深化國有金融機構改革,穩步發展多種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業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積極引導民間融資健康發展。”各地政府也開始重視民間金融的發展,目前我國民間金融已有相當規模,從總體上來講,其對經濟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河南省是個經濟形態比較復雜的大省。首先,他是傳統的農業大省,“三農”問題影響河南整體經濟的發展,“三農”問題的解決需要金融的支持。然而,農村資金供需矛盾,農村金融發展落后制約了我省農村經濟的發展。研究民間金融有利于解決“三農”問題,促進新農村建設,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其次,從2006年開始,河南省的經濟總量突破了一萬億元,人均GDP 達到了1000 美元,由此也跨入了新興工業大省的行列。這為全面提升河南的產業層次,加快經濟轉型,促進社會協調發展奠定了基礎。然而,民營企業的融資問題是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原因。民間金融能夠緩解了資金供求矛盾,加速了社會資金的流動和利用,促進民營經濟的發展。另外,中原經濟區的建設需要有完善的金融體系作為支撐。民間金融具有正規金融所不具備優勢,給整個金融體系注入了市場因素和競爭因素,民間金融的規范發展能夠促進河南省整個金融體系的發展與完善。
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為河南省民間金融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廣大農民和中小企業、民營企業成為民間資金的主要需求主體,經濟發展帶來了居民收入的增加,由此形成民間資金的供給。
農戶的需求可以分為兩種,農業生產需求和非農生產需求,融入資金的具體渠道通常也有兩種:一種是從正規農村金融機構貸款;另一種是通過正規金融機構以外的民間金融途徑取得借款,主要包括農戶之間的直接借貸、向民間金融組織借款等。在河南省,農戶借款主要是用于生活消費和應付一些突發事件,比如子女教育、醫療、建房、婚喪嫁娶等需要大額支出的事件,額度一般都比較小且非常分散。在抵押方式上,大多數農民都希望采用較少抵押或甚至無抵押的借款方式。而目前正規金融機構的貸款大多是需要抵押物的,而且,通常抵押率偏低,因此,農民很難從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資金。另外,在農村,從正規金融機構貸款還需要請客送禮搞公關,而大多農戶沒有人緣關系,因此貸款成本就會比較高。這也打擊了農民通過融資創收的積極性,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在針對河南省某一區域的一項調查中,在所有有借貸需求的農戶中,能夠通過正規金融獲得資金的僅占總數的 13%,其中,獲得貸款的農戶主要是富裕、擁有較高社會資本的農戶,而貧苦農戶則主要從非正規金融獲得滿足。
參與民間融資的企業大多數是中小企業,他們成為我國民間金融的主體。與個體農戶需求相比,中小企業對民間金融的需求主要有以下特點:借貸額度大、有抵押品、手續較齊備且相對規范,是民間融資中的大額借貸者,其所借貸資金主要用于工業生產投資、經營性商貿活動等。
最近幾年,河南的民營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民營經濟對河南整體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是,從一項針對河南省 7 市 300 多家中小企業的調查情況看, 目前80%的中小企業存在著資金困難;60%的信用等級達到 AA級以上的中小企業在貸款時銀行的認可率僅為 15%。據河南銀監局測算,中小企業貸款的單位成本大約是大企業的5 倍。因此,解決中小企業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單靠正規金融是遠遠不夠的,發展民間金融是推動中小型企業不斷發展的動力源泉。
河南省第一次經濟普查資料顯示,河南第二產業領域已有年工業總產值1 億元以上的產業集群388個,總計工業總產值4501.6 億元,占全省當年工業總產值的37.1%;已形成年工業總產值100 億元以上的產業集群8個。各地經濟已形成專業化的生產格局,“塊狀經濟”特征明顯,產業集群已開始在河南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這也為民間金融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
目前,全省已形成了漯河食品產業集群、洛陽光伏產業集群、鄭州速凍食品產業集群、洛陽吉利石化產業集群、河南方便面產業集群、鄭州服裝產業集群等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的產業集群。在塊狀經濟體內部,企業之間的短期借貸比較多,規模較小。產業集群內的經營資金需求一般期限短,時間緊,數量小,沒有規律性,民間金融手續簡便、方式靈活,比正規金融更能適應這種需求,迎合了區域性專業化生產在資金需求上的時效性,尤其是可以解決在季節性波動和生產旺季時商業銀行無法滿足的資金需求。
河南省民間資金的供給主體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小商販和富裕農民,他們是2-5 萬元小額資金的主要提供者,按“二八”效應來說,這個群體的集資額占資金總量的 20%左右,但是人數卻占總資金的 80%左右。第二類是行政事業單位的一般工作人員,這類群體可以提供的資金一般都在 5-100 萬元不等,后來,政府下達文件禁止公務人員參與民間集資,但是,這一群體的資金并沒有退出民間金融市場,而是以直接親屬、親戚、朋友的名義繼續存在。第三類是各種灰色資金和有能力挪用、操縱大批資金進入集資市場的人,他們的資金通過各種渠道和人事關系進入集資市場,可以獲得高額利息。這一部分也體現出“二八”效應,他們的資金總量占 80%左右,但參與人數卻只有 20%。這三類群體里,最后一類信息比較靈通,往往是一有風吹草動,就最先撤離,所以,最終受損的是前面兩個群體,他們資金量最少,抗風險能力最弱,但承受的風險確實最大的。
保值與逐利的雙重動機推動了民間金融的發展。從 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的物價水平呈整體走高的趨勢,通貨膨脹率在1988年和1994年曾兩度達到高峰,雖然通貨膨脹率從1996年開始明顯降低,但1996 一2003年間的居民消費物價指數仍累計增長了 7%。而與此同時,居民儲蓄存款利率在經過9 次下調后,年息不到2%,收益水平降低了78.4%,2007年到2010年,CPI 一致遠遠高于同期的銀行存款利率,出現了“負利率”現象,居民存款的意愿逐年下降。河南省的金融市場不并發達,居民尤其是農村居民的投資渠道非常狹窄,與此相對應的是,民間借貸利率高,交易又非常便捷。所以,大量富裕的農村和城市居民把資金投向了民間金融市場,從中獲取較高的收益。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河南省民間蘊藏了巨大的資金能量,民間資金的規模決定了民間金融的增長速度。2010年河南全省社會生產總值23092.36 億元,是2000年的4.6倍,財政收入為2000年的5.6 倍,農民人均純收入是2000年的2.8 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00年的3 倍。10年間,河南省各項存款余額增長了將近4 倍,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增長了3 倍。截至 2010 年 12 月,河南省各項存款余額為23148.83 億元,比2008年(由于2006年開始的大牛市讓很多居民的儲蓄存款“搬家”,2008年,大牛市的影響明顯減小,所以更具有比較意義。)增長7893.41 億元,增幅為 52% 。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為 12883.70 億元,比2008年增長3367.88 億元,增幅為35%。這說明,儲蓄存款的大幅增長,使得居民閑置資金增多,在股市低迷、存款利率連續調低、“負利率”持續存在的情況下,民間資金急于尋找其他出路,但居民投資渠道狹窄,選擇空間非常有限,民間放貸以它的便利和高收益等特點成為許多居民的首選投資方式。加之一些社會巨富,在完成了資本積累后,逐漸脫離實體經濟,將資金投向民間融資市場,成為食利階層,也形成了一定的示范效應??梢?,在趨利動機的驅動下,充裕的居民儲蓄資金構成了民間融資的主要供給來源。
民間金融的發展可以彌補正規金融在貸款程序和貸款對象選擇中存在的不足,可以擴大金融的覆蓋面,促進經濟的發展。河南民間金融的發展體現了供給和需求的雙重推動作用。作為政府也應在促進民間金融發展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比如:要建立有效的征信體系和征信制度,盡量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降低資金供給方所面臨的信用風險;促使民間金融機構(比如擔保公司)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通過有效的內控機制控制風險;另外,對民間金融機構實行有效的監管,包括市場準入與退出的監管和交易行為的監管等;在農村要逐漸建立起多層次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1]易秋霖,郭慧.非正式金融探析.金融理論與實踐,2003(3)
[2]苑德軍.民間金融的外延、特征與優勢.經濟與管理研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