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趙志亮 張璽
(河南大學經濟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4)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國國企改革大體經歷了擴權讓利、承包經營、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四個階段。開封市國有企業改革從電機廠、機電公司國有產權整體轉讓為標志, 直到開封市提出“工業強市”戰略才真正拉開了開封市國有企業改革的大序幕。為了更好地推進國企改革,開封市國資委自2004年開始將國有全資、控股、參股的48 家國有工業企業通過新組建、分離改制、上級移交等方式完成國企產權轉讓20 家,破產重組8 家,關閉破產20 家。
將國有困難企業中的有效資產與有意向合作的公司進行合資成立新公司,通過各自持股的形式最大限度地發揮有效資產的效能,然后在經營過程中將剩余擱置的資產分批轉讓給投資方,國有股份實現逐步退出,最后將空殼企業實行破產。例如,開封的開化集團利用有效資產與晉煤集團合資組建了晉開化工集團,經歷了六年時間最終完成了破產改革。
針對一些規模龐大、經營模式相對完整企業,將采取將企業下屬的分廠(包括集體和國有的)逐步分離的方法,使之擁有獨立的法人地位進行發展。例如,開封的老空分集團經過改制分離出黃河、迪爾、東京等五家空分企業,在此基礎上發展形成了一個空分產業集群。
企業改制完成后,政府不斷深化對企業的服務,引導企業按照產權明晰、權責分明、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要求建立現在企業制度,鼓勵發展勢頭良好的企業整合上市。例如,開封市閥門廠產權整體轉讓后通過股權結構調整、整合資源成功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
開封市仍有一批國有工業企業因發展無望、多次重組失敗,職工上訪不斷,無法再進行產權轉讓和資產重組。為清償債務、徹底解決遺留問題,實施依法破產,最大限度變賣資產,努力解決安置職工問題。例如,火柴廠、柴油機廠等。
開封市近幾年的改革取得的一定的成效,根據調研對19 家改制、產權轉讓的數據統計,2004年至2011年新企業與老企業相比,企業總資產由235764 萬元增長到1500833萬元;凈資產由36620 萬元增長到393609 萬元;企業銷售收入由184475 萬元增長到873773 萬元,企業利稅由7057萬元增長到 39358 萬元,職工平均收入由 1.3 萬元增長到2.6 萬元。
2.2.1 建立核心領導體系,協調統籌合作
國企改革只有建立有魄力的政府領導體系,強力推進國企改革有序進行。政府要把國有工業企業改革作為一個系統工程,綜合考慮招商引資、改革體制、社會保障、職工安置等各方面問題,不能單一從某個角度單獨考慮。因此,改革不是一個部門的任務,而是需要各個相關部門相互配合、共同合作完成的復雜而龐大的工程。
2.2.2 堅持公開操作,實行一企一策。
依照法律法規政策程序,按步推進實施,落實到位。在改革過程做到一個企業一個檔案,企業的財產評估,財務審計,方案制定,各種會議紀要和協議的簽訂,對外招標的整個過程全部在檔案中記錄,操作公開透明。企業改革過程需要科學謹慎地制定操作方案,必須具備系統的決策和論證體系來支持。開封市根據實際情況,采用“一廠一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符合性、適宜性、可操作性”三個原則來設計改革方案以達到既定目標。
2.2.3 妥善安置職工,保障社會穩定
在進行企業改革的過程中,通過建立群眾信訪穩定機制,最大限度測算安置費用,達到平復職工情緒,切實維護職工利益、解決企業拖欠職工賬務等遺留問題、退休職工辦理城鎮醫療保險,、保障職工合法權益、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目的。另外,在開封市政府大力支持下,設置公益崗位,優先考慮破產、關閉企業的職工再就業,緩解“40、50”就業難問題。
開封市剩余的國有工業企業一般呈現小而分散、資產少、包袱重的特點,同時由于經濟補償金、失業發放金標準的逐年提高,改革的成本與難度進一步加大。另外,對于個別已經改制完成的企業,由于政策的階段性,導致改革不徹底,出現很多翻牌公司,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因此,希望政府加快研究國企改革的規劃,在市財政可承受的條件下,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有效彌補改革的資金缺口,降低改革的成本與阻力;加強制定政策的連貫性,對那些翻牌公司進行摸底調查,重新制定方案,使遺留問題徹底解決。
開封市在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存在一個缺陷,即只注重盤活存量,忽視培育企業品牌,在上市企業數量與省內其他地市有一定差距,開封市目前為止只有一家上市公司即閥門廠。因此,開封市要注重扶持優勢重點企業,打造企業品牌與文化,調動一切手段繼續為改制企業引進民資、外資、法人和自然人的合法資金。只有投資主體實現多元化,才能為企業提供足夠的生產要素,再通過市場的有效配置對要素進行重新組合,最終才可能將一個企業培育上市。
由于開封市自身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體系、社區建設投資嚴重不足,過去的國有企業承擔了很多社會職能(如辦學、職工家屬樓的公共服務等),隨著國企改革的步伐不斷加快,造成破產后的軍轉干部、黨員、退休職工等職工安置和保障問題有待解決。因此,政府應該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剝離企業中扮演社會的職能,加快企業附屬學校、職工家屬樓等其他公共服務單位向各區政府的順利移交,保障各類職工的切身利益,使職工安置和保障問題得到徹底的解決,不留任何后遺癥,促進社會的穩定和和諧發展。
[1]河南省統計局.河南統計年鑒 2011[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