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 郭宏飛
(江蘇省信息中心, 江蘇 南京 210013)
認清當前的經濟形勢,首先要正確認識江蘇經濟發展實質。近十年來,江蘇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外資、出口、設施建設、房地產開發等,GDP 實現了12%以上的年均增速,發展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依賴投資推動經濟增長的慣性思維導致投資沖動強烈、勁頭不減;依賴“兩頭在外”的外需拉動,“資金來自國外、產品銷往國外”的出口導向性模式,導致對外依存度持續高位;依賴廉價勞動力和人口紅利所形成的市場比較優勢,使企業缺乏革新技術的動力,導致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全球價值鏈受控于人;依賴房地產支撐,經濟發展被房地產“鉗制”,增大了經濟波動的風險;依賴資源消耗和環境犧牲,經濟發展面臨“資源瓶頸”和“環境瓶頸”。這些是十年來發展的共性問題。
從經濟增長理論看,發展動力來自于勞動投入、資本投入和科技進步。2008年次貸危機以來,特別是2012年,在刺激政策效應減弱、人口紅利減少、外部需求萎縮、科技水平不足的情況下,問題集中顯現,經濟增速明顯放緩,一季度GDP 同比增長不足兩位數,是1999年4 季度以來的最低值,前三季度累計增速回升至10.1%,仍是十年來的低位。可喜的是江蘇2012年前三季度GDP 增速逐季走高,“筑底企穩”趨勢明顯,走出了不同于全國的發展態勢。
但仍然隱藏一些風險。一是財政收支壓力增大。特別是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在確保實現財政目標、少數地區“寅吃卯糧”的情況下,2012年1-10月,財政收入增長僅為14.5%,相比去年同期下滑 14.7個百分點,公共財政收支差為-116.6 億元。二是企業運營困難。特別是中小企業,一方面是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上升,“錢荒”問題突出;另一方面,內需未能有效啟動,大多數中小企業舉步維艱,處于“不生產等死、生產找死”的尷尬處境。三是物價存在反彈風險。08年左右的通脹屬于輸入型通脹,實際是資源金融化和美國次貸泡沫破裂前的宏觀表現。08年以后,隨著世界主要經濟體及我國刺激政策的實施,貨幣供應大增,通脹現象明顯。從今年物價走勢看,有降低趨勢,但通脹的壓力并沒有完全消除,世界范圍內新一輪的相對寬松貨幣政策將增加“控制通脹”難度。
從需求角度看,由于美國、歐盟、日本等貿易對象形勢不佳,導致外需不足,至2013年年中才可能緩解;內需方面,投資、消費需求基本穩定;江蘇當前面臨的最大困難在于外需不足。從供給角度看,新生產要素提升與舊要素的退出不匹配,經濟下行是必然過程,屬于結構性下行,如以“光伏”為代表的創新驅動行業,其發展需要市場支出而且周期較長,一旦市場受挫,將難免下行。總的看來,2012年江蘇經濟運行平穩,基本面未發生根本改變。
展望2013年,各大機構預計均好于2012年。世界銀行預測2013年世界經濟增長3%,高于2012年的2.5%;IMF最新預測2013年全球經濟將增長3.6%,略好于2012年的3.3%,比7月份的預測下調了0.3個百分點。從中長期看,IMF對于世界經濟的中長期預測高達4%,與短期的“唱衰”形成對比,世界經濟的困難應該是短期的。具體看來,美國經濟基本到底、歐盟經濟緊縮自救且基本見底、日本經濟進入衰退期,2013年世界經濟將緩慢復蘇,會在較長時期內保持“L”型增長,出現“V”型反轉的可能性不大。中國經濟方面發展不會改變:一是宏觀經濟政策主基調不變。在“保增長”的同時,更加強調“調結構”。由于世界經濟復蘇的基礎還不牢靠,外需下滑的壓力仍然很大;擴大內需在短期內還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約,一些刺激經濟發展的政策效應會遞減,經濟自主增長的動力還不強,一些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十分突出,結構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因此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的宏觀經濟政策導向將不會改變,將增強宏觀調控的延續性和有效性。二是經濟增長動力較足。投資和消費仍是經濟穩定發展的中堅力量。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增長預計總體穩定。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將有利于政府消費總體保持較快增長;居民收入增長以及鼓勵消費政策的實施,將保證居民消費增速基本穩定。降準、降息、支持民間投資等政策效應逐步顯現,對穩增長將發揮積極作用。三是制度改革將繼續加力。隨著“十八大”會議精神推進落實,將進一步掃清多年來“擴內需”面臨著養老、醫療等現有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公共服務體制的障礙,通過調整分配體制,加快社會保障體制建設,可以改善城鄉居民的消費預期。總體上看,中國經濟將基本復蘇,“不出大問題、不會大增長”。
改革開放30 多年積累下足夠的“量變”,我省以內生型增長為主要特征的“質變”要求迫切。應該順應大勢,促進江蘇經濟發展的實質轉變,需要對經濟發展的主要形式“量變”進行“變量”。省委十二屆四次會議明確指出,到2018年,我省GDP 總量比2010年翻一番。這意味著,在目前的基礎上,年均增速需達到 9.05%,分階段看,“十二五”期間平均增長10%以上,“十三五”期間平均增長9%以上,即可實現目標。對于經濟工作確定發展目標來講,可以適當減少對經濟增速的關注,把工作重點放在發展方式轉變上。
首先,保持合理的增長速度。經濟增速適度回調有助于完成宏觀調控諸項目標,有助于結構調整和抑制通脹。同時在社會資源總量既定的前提下,經濟增長快了,用于實現目標的資源也就會多,從而用于其他社會發展的資源會減少,很難實現收入增速與經濟增長同步,不利于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
其次,減輕資源和環境壓力。經濟發展增速要與能源、重要原材料、交通運輸等實際條件相銜接。當前部分行業和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的現象比較明顯。相對于發達國家水平,我省經濟發展依然要靠“高投資、高能耗、高污染”“三高”支撐。經濟增速過高,造成產能過剩,環境資源壓力增大。而一個合適的經濟發展速度,有益于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促進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提高。
第三,提升發展內在動力。近十年來,我省經濟處于產能的飽和狀態,相應的是消費水平仍然偏弱,經濟仍將處于調整發展階段。在經濟調整發展階段,保持合理的經濟增速可以為結構調整和深化改革創造比較寬松環境,有利于培育經濟的內在增長動力。
第四,重視民生事業發展。省委十二屆四次會議提出“到2017年,城鄉居民實際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傳遞出“未來更加注重改善百姓生活”的重要信號。要充分認識提高居民收入和社會保障水平對于擴大內需、提升人力資本、促進技術進步、增強經濟整體競爭力等的積極作用。留出充足的收入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和基本社會保障。努力實現基本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第五,警惕通貨膨脹反彈。要警惕世界范圍內新一輪的相對寬松貨幣政策帶來的混合型通貨膨脹預期。通脹問題源自于高速增長的需求。從菲利普斯曲線看,高增長是與高通脹“相伴而行”的,抗擊通脹需要犧牲一定的經濟增速。
保持經濟健康發展,就要正確認識“經濟高速增長”的利弊,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發展主要從過去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從依靠二產帶動向依靠三次產業協調帶動轉變;從依靠增加物質消耗、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因此,在考慮 2013年發展外部環境的基礎上,建議 2013年經濟工作重點關注“穩增長、調結構、控通脹、惠民生”。
為實現“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控通脹”目標,政府在經濟工作中,要多做引導員、裁判員,少做操作員、運動員,要在穩定和引導經濟發展、提供公共服務、促進就業、進行收入再分配等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著力擴大消費和有效投入。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狠抓擴大有效投入這個重點。要著力擴大消費需求,加快構建擴大消費的長效機制。不斷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居民消費能力。完善促進居民消費的政策,大力發展文化、旅游、健身等消費,積極發展網絡購物等新型消費業態,改善城鄉消費環境。不斷優化投資結構,擴大有效投入。抓好項目帶動,加快建設對發展起龍頭作用的大項目、對轉型升級起關鍵作用的新項目、對全局發展起長遠作用的好項目,考慮向民生領域適當傾斜。二是打牢實體經濟基礎,提高企業運營能力。一方面要不斷提高實體經濟企業的發展水平,掌握先進制造技術,加大科研投入,大力推進技術改造和自主創新,不斷向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高端邁進,加強和培養企業的經營能力和戰略眼光,增強企業獨立生存和自主發展的能力,不斷提高企業競爭力和風險抵抗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特別是金融支持,進一步改善實體經濟發展環境,完善企業的運營能力。要重視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協調發展,讓虛擬經濟真正為實體經濟發展服務。三是穩定外貿進出口,推進開放型經濟轉型升級。作為開放程度較高的大省,江蘇要將這次危機視作調整機遇,推進開放型經濟轉型升級,大力推進國際化戰略。要把鞏固和拓展國際市場作為穩外需的首要任務,鞏固傳統市場,開拓新興市場,積極應對各種形式的貿易壁壘,努力保持外貿出口穩定增長。強化外貿政策支持,穩定出口退稅政策,擴大貿易融資和信用保險,幫助企業克服訂單不足、成本升高、摩擦增多等多重困難和壓力。深入實施科技興貿、以質取勝戰略,支持企業培育自主品牌、營銷網絡和研發中心,引導加工貿易向產業鏈高端延伸。支持優勢企業開展境外投資,建立境外生產基地、營銷網絡和研發中心,提升跨國經營能力。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引導外資更多投向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節能環保產業和現代服務業。
一是突出創新能力,提升自主創新水平。要充分發揮江蘇科教和人才優勢,全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全面推進科技創新工程,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突出高端引領、以人才為支撐,大力發展創新型經濟。進一步加強產學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充分發揮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和高校、科研院所創新源頭作用。以建設創新型城市為抓手,加快構建區域創新體系。加大研發投入,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技術再創新,不斷增加江蘇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產品和品牌。二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實現跨越發展。加快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落實江蘇“十二五”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大力實施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推進方案。著力優化產業布局,突破關鍵技術,構筑人才高地,擴大市場需求,創新發展機制,加快形成新興產業的技術領先優勢和市場競爭優勢。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以金融、現代物流、科技服務、軟件和信息服務、服務外包等十大產業為現代服務業發展重點,促進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互動發展,實施有利于服務業發展的財稅、金融政策,確保服務業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以“調高調優調強”為取向,推進企業積極開展技術創新、技術改造,不斷升級生產工藝,深入實施“兩化融合”和品牌戰略,支持優勢企業開展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和規模效益。進一步淘汰不符合轉型升級要求的落后產業。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健全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增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轉化能力,完善農業技術補貼制度,加快農業機械化步伐。三是推進節能減排,加快建設“兩型”社會。深入落實國家《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堅持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強度、顯著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相結合,形成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倒逼機制;堅持強化責任、健全法制、完善政策、加強監管相結合,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要深入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工程,加強環境保護和治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環保產業,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促進生態保護和修復。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一是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發展。積極推進城鄉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勞動就業、社會管理一體化。有序擴大城鄉發展一體化綜合改革試點,積極探索統籌城鄉發展的有效路徑,在制定完善政策制度、努力創新體制機制、加快調整空間布局、構建農民增收機制、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實現新的突破。二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深入實施沿海開發五年推進計劃、長三角地區區域規劃、連云港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建設和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建設,放大國家戰略和政策的疊加效應。以加快蘇北振興、沿海開發為重點,優化生產力布局,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統籌推進蘇南提升、蘇中崛起,進一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加快三大區域協調發展。加強和完善跨區域合作機制,促進要素流動,引導產業有序轉移,推動區域經濟良性互動、協調發展。
一是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完善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加強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推進地方財政預算、決算公開,加強政府性債務的清理、監管和風險防范。跟蹤研究國家在營業稅改征增值稅、房產稅、資源稅等方面的稅制改革,及時做好政策配套和落實,發揮國家稅收政策對江蘇經濟的引導和促進作用。推進金融體制改革,要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壯大地方金融機構,提升金融服務水平,使金融業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發展。二是推動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深入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健全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機制,優化國有資本戰略布局。繼續推進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進一步落實《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完善配套措施和實施細則,鼓勵、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更多領域,推進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發展壯大江蘇的民營經濟。三是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根據國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總體指導意見,抓緊制定符合本省省情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和配套政策,找準切入點,爭取改革有更大進展。堅持“提低、控高、擴中”的主線,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控制部分行業、人群的過高收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著力縮小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一是大力實施居民收入倍增計劃,繼續著力提高居民收入。以國家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為契機,攻破提高居民收入的難點和障礙,大力實施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計劃。就業是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的主要途徑,要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加強就業扶助和職業技能培訓,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完善工資制度,健全工資正常增長機制。鼓勵創業致富,經營致富,創造條件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拓寬居民增收渠道。二是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繼續擴大城鄉社會保障覆蓋面,支持有條件的地區逐步實行城鄉保障制度接軌。實行社會救助和社會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適時提高城鄉低保和優撫對象生活補助標準。要抓好保障性住房投融資、建設、運營、管理工作,更大程度地解決城鎮低收入群眾、新就業職工、農民工的住房困難。完善公共服務,推進教育醫療衛生事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