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海波
(江蘇省淮安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江蘇 淮安 223001)
管理心理學是研究人在管理過程和管理關系中的心理活動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具體地說,就是研究組織中的人或群體的心理活動規律、人際關系以及人的積極性,借以解釋、預測和激勵組織中的人的行為,達到提高工作效率為目的的綜合性的科學。管理心理學強調以人為中心的管理理念,根據人的心理和行為特征,尊重人的需求,通過協調組織內的人際關系,改進管理方法,調動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實現組織目標和促進人的發展。思想政治工作則是用科學的思想指導,以人的政治思想和行為作為對象,用說服和教育的手段,統一人的思想和行為,從而調動積極性,為實現組織目標,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的活動。
由此可見,管理心理學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標和任務是相一致的,都是為了更好地激發和調動組織內人的積極性,為實現組織目標服務。它們的區別是,從手段上看,管理心理學通過研究組織中人的心理和行為規律,并運用這些規律來預測和控制人的行為,以提高組織效力,是一門新興的管理科學。而思想政治工作則主要通過宣傳、教育等方式引導員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解決現實的思想問題,它屬于意識形態的政治文化范疇。那么應如何運用管理心理學的基本原理來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呢?
管理心理學認為,管理中的最大問題是調動人的積極性,人的積極性是以合理的需要得滿足為基礎的,是由動機推動的。因此我們在做思想工作的過程中,應注意了解職工的需要,這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可能是物質需要,也可能是精神需要。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將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情感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需要理論說明,人的需要是有層次的、多方面的。了解職工的需要是運用這一理論對職工進行教育和激勵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做人的思想教育過程中,要弄清員工的實際需要是什么,滿足了他們的合理需要,就可以減小思想政治工作的難度。要滿足員工的需要,就要求我們創造更多更好的物質條件,滿足員工的物質需要,大力加強文化建設,豐富員工的文化生活,滿足員工的精神需要。不同的單位或組織,職工的需要可能有所不同,這種需要的差異性,決定了我們思想政治工作重點的不同選擇。同時教育職工要樹立正確的需要觀,正確處理個人需要和集體需要、當前需要和長遠需要的關系,反對只顧個人利益不顧集體和長遠利益的思想傾向。
管理心理學根據對人的氣質、性格和能力等個性心理特征的分析,將人的性格分為不同的類型,這就是個體差異的理論。承認個體差異對我們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因人施教,具有重要意義,它要求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體現人性關懷,人性關懷就是要用重視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對待人、關懷人,特別是關懷人的精神生活。管理心理學高度重視有差異的個體在組織發展中的作用,認為正是不同的、有差別的個體,才能滿足組織對各種能力的人的不同的需要,才使組織充滿生機和活力。所以,我們尊重個體,就要承認人與人之間存在的差異,承認個體差異存在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在思想教育過程中正確對待不同性格的人,準確把握人的心理需求和氣質特征,注重精神引導,加強人文關懷,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做到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在做群體思想工作的同時,兼顧個體,避免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上的一刀切,從而使思想政治工作更有針對性。
管理心理學把激勵作為激發人的正確動機,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手段。管理心理學理論認為,人的工作成效或者成果,取決于工作能力的高低和積極性的強弱,而積極性來自于激勵,激勵的方法和強度是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的關鍵因素。激勵的方法和手段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一)目標激勵。就是通過設置理想和目標,激發人們為實現目標而奮斗。根據人的心理發展規律和個性需求,目標有不同的層次和內容,應根據不同的階段設立階段性目標,在實現一個目標的同時,又會有新的奮斗目標,這樣就能保持持續的激勵。目標的確立要有針對性,目標不宜過高也不宜過低,目標過高使人感到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一旦受挫容易喪失信心;目標過低,輕而易舉就能完成,不利于發揮人的潛能。目標的針對性要根據激勵對象不同的需要層次設立不同的目標,這就告訴我們,思想政治工作在設置目標激勵積極性時,也要遵循這些規律。(二)獎罰激勵。獎罰激勵是用物質或者精神的方法對達到管理目標的人進行表揚和肯定,懲罰則是否定評價。獎罰要合理、公正、公平,要獎罰結合,以獎為主,懲罰為輔,和獎勵相比,懲罰的作用要大于獎勵,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意獎懲運用的藝術性。(三)情感激勵。情感需要屬于高層次的激勵,也就是滿足人的精神需要,它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要注意以尊重、信任、關心、理解等因素為主要的感情投入,以此來激發積極向上的工作熱情。(四)榜樣激勵。管理心理學認為,人的行為是由外界環境決定的。榜樣的特點就是形象、實際、生動、直接,容易被人接受,充分發揮榜樣的示范和和激勵作用,可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變得可親、可信,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就會大大增強。
人際關系是組織環境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聯系,它既包括心理關系,也包括行為關系,它是一群相互認同、情感相互包容、行為相互近似的人與人之間聯結成的關系。管理心理學認為,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人的本能需要,也是心理健康的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務,一是以科學的、正確的思想和理論,教育廣大職工,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二是幫助員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這兩方面任務的實現,都離不開良好的人際關系。在組織內,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會使人感到被人理解、被人接受,感到安全、溫暖、有價值,從而心情更加舒暢,性格更加開朗,有助于職工健康的個性品格的形成,這和我們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標是相一致的。過去我們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往往效果不佳,就是因為我們只注重正面的,從上向下的傳統的思想教育方式,忽略了那些間接的、群眾性的自我教育和群眾互相教育活動的作用。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要求我們思想政治工作者一方面要努力加強和職工的聯系,了解職工的心理,尊重他們的人格,關心他們的生活,解決他們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另一方面,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知識水平和道德修養,以獲得員工的信任和尊重,只有努力創造單位內部的和諧環境,營造思想政治工作者和職工良好的人際關系,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就能得到有效的保證。
綜上所述,學習和運用管理心理學的一些基本原理,加深對人心理的本質和規律性的認識,對思想政治工作者來說,是非常必要的,這對于改善我們思想教育的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實效性和針對性,更好地適應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也是非常有益的。管理心理學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相互交叉,辯證統一,對我們研究和運用管理心理學,來指導思想政治工作的實踐,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學會運用管理學和心理學的知識也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