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德冬
(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河南鄭州 450001)
當前人們對于政治合法性的核心內涵有兩種理解:一種是公民大眾對于統治政府的認同和接受,第二種是公民的這種認可和接受在正常情況下對統治政府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由此政治的合法性可以這樣理解:在人們目前的民主觀念中,政治的合法性就是一般民眾在理性狀態下對統治政府進行的客觀公正的評價,表現為對其的接受程度和認可程度。
中國經濟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迅猛發展,人們的心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民眾對于物質上的需求普遍提升,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思想潮流,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也越來越盛行,人們變得更加務實。各種外國文化流入我國與我國的主流文化和意識形態相沖突,民眾的意識也變得越來越多元化逐漸的和主流文化相脫離,近年來網絡的迅猛發展,而我國人口數量龐大的網民在互聯網上接觸到了更加豐富復雜的外部世界,我國廣大民眾有更多的時間接觸到外國的思想和文化,人們在東西方各個方面進行比較在所難免,這就要求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要進一步提升,形成強大的張力,具有比較強大的包容性。
我國的改革處于攻堅階段,各種經濟政治體制處于不斷的調整變化期,形成了多種的利益訴求體,而這些來自不同階層的利益訴求必然有重合的部分,這是產生矛盾的原因所在。這些來自不同階層的利益訴求在當前我國的政治體制框架內得不到滿足,這樣就使普通民眾對政府的執政能力產生懷疑和不滿,使政府的群眾基礎受到沖擊,影響政府的權威。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出現了較大的貧富分化,現有階層和新產生的階層強烈要求進行改革,以滿足他們的利益。但是我國資源有限,不可能均等的照顧到各種利益訴求,這樣就增加了他們之間產生矛盾的可能性。我國的現行分配制度也存在著較大的問題,城市和農村的差距不同行業的差距,人們在付出相同的勞動下卻出現了同工不同酬的情景,這和社會主義國家的本質和國家性質是相矛盾的。
對內改革對外開放已經進行了三十多年,我國出現了世界上少有的經濟發展速度,得益于高速發展所帶來的豐厚物質水平,由此產生的民眾較高的認可度也是毋庸置疑的??墒墙陙硎澜缃洕牟痪皻鈱ξ覈纳唐烦隹谠斐闪司薮蟮臎_擊,能源變得越來越少而我國在以往的發展方式上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沒有處理好經濟增長和資源環境的關系,而人口勞動力素質的轉型和交通運輸成本的提升,已經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形成了威脅。由此可見,經濟的困境已經滲透到了政治領域,民眾在此有很高的期望,必須受到足夠的重視。
加大公民的普法宣傳,樹立公民的主人翁意識,鼓勵公民正當的使用權力,積極地投身到政府管理中來。由此可以看出公民和政府是有一定的對立性的,這就要求我們的民眾要對政府形成監督和督促。公民與政府在進行互動的過程中,政府和公民的力量進行斗爭,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公民總會給政府添堵。但另一方面政府不能離開民眾孤立的存在,雙方誰也離不開誰,因此政府必須勇敢的面對群眾,且要善于面對群眾,要樂于面對群眾。公民適當地政治行為對政府管理是大有裨益的,映射社會的萬千景象,鄉政府反映問題,提出合理化建議,使政府和民眾的溝通渠道暢通,使民眾的不滿有一個過渡緩沖的區域,民眾的不滿有一定的釋放,這樣可以擴展政府政策容量的張力,進而使政府和民眾更加親和更加融洽。這樣政府和民眾之間產生良性互動,民眾會更好地維護政府的統治,社會才能良性發展,社會才會和諧。
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封閉信息是不足取的也是不可能實現的。信息公開是必須的,但開放的背后潛藏著一種信任困境,即民眾由于缺乏辨別力而陷入迷茫之中——到底該不該信,到底該信誰。這種困境不可避免,因為它是一種成本代價。然而,只要做到信息公開持之以恒,一如既往,必將會得到民眾地諒解、支持以至擁護。在此基礎上,宣揚法制精神,社會正義,在意識形態中注入健康、積極的力量,進而形成能夠正確引導公民樹立世界觀,價值觀的整體的社會文化氛圍。
合法性的本質是一種民眾的社會心理,是一種信念,而公民則是這種意識的承載者,問題在于公民在事實上掌握了這種資源卻感覺不到,更談不上運用。所以,民眾需要以“主權在民”這一真理作為思想指導,逐漸培育形成自由民主的“市民社會”,通過社會組織、社會結構、社會機制的重建促使社會有機整體的成長和發育。將脫離于社會的高居上層的政府牢牢地鑲嵌在社會有機體之中。歐美發達國家的民主政治制度基本上做到了這一點,在遙遠地“超越合法性”(終極價值地認同)到來之前,西方的民主制度范式的合法性問題最具理性,邏輯性和思辨性,因而也是最合理的。
政治合法性意味著政權或制度的合理性,從積極意義上說,建立政權的合法性基礎非常重要。它意味著立足長治久安,構建政府制度的權威,而不是某一屆政府或某一個執政者的個人權威。這就要求我們,必需致力于政治的合法性建設,消除社會的不穩定因素,發展物質基礎,構建政治穩定。
[1]孫立平:《集權·民主·政治現代化》,載《政治學研究》1989年第3期
[2]王紹光、胡鞍鋼:《中國國家能力報告》,遼寧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王俊拴.當代中國政治體系權威性建構的基本特色[J].政治學研究,2002,(2).
[4]楊光斌.政治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