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棟梁 胡衛衛 鄭銘程
(黃淮學院, 河南 駐馬店 463000)
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和體制改革實踐的呼喚下,學術界對于行政體制改革的理論研究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有了明顯的提高,內容也相當豐富,為構建我國面向現代化的政府權力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我國的行政體制改革理論在學術界還沒有形成權威性的系統觀點,學術規范尚未完全建立起來,在同一水平上的重復研究比較多,富有理論創新的成果還不多見。要有廣泛的民主意識廣泛的民主權利作為改革的基礎這就需要當局或者知識分子擔當起宣傳的責任其實老百姓要有一定的權利這樣才能維持政府和百姓之間的權利平衡不至于官員權利過大濫用職權。當行政體制改革的訴求被提出后,它就同時承擔起變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雙重任務:一方面通過調整生產關系,克服舊體制下形成的某些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障礙,促進新的生產關系的建立;另一方面通過改革上層建筑領域中的某些弊端,鞏固新的經濟基礎。199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實質性的核心內容,就是順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解決各類國有企業改革這一“瓶頸"問題,把國有企業的行業管理權、資產管理權和人事管理權分別劃歸不同部門,理順政企關系,調整政府內部結構,轉變政府功能。細化審批標準,構建“陽光政府”、“有限政府”強化聯合審批,打造“服務政府”、“整體政府”。十八大剛剛閉目,在此次黨代會上,國家領導人也毫無隱瞞的紕漏中國的目前行政體制中的弊端,特別強調腐敗問題得不到解決我國將面臨亡黨亡國的危險,這足以顯示出國家黨的領導人對行政體制改革的偉大決心。力至于腐敗問題,我的理解是,不論是三權分立,還是中央集權,腐敗問題都是不可避免的.民主制度下的政黨往往會根據自己的利益欺騙民眾,通過損害大眾利益來獲取自己的利益.從本質上來說,這是掌權者與民眾之間信息不對稱造成的.所以,政治體制并不能決定腐敗的產生與否.杜絕腐敗的關鍵在于人行政體制目標的確立。全面正確履行地方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實現全域性提供公共服務轉變,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創新公共服務體系,制定和實施公共服務標準,實現公共服務的市場化、社會化和多元化。探索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相互制約和協調的運行機制,實現決策相對集中、執行專業高效、監督有力到位。進一步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創新效能管理和績效管理模式,擴大社會評議,引入第三方評價,建立目標考核、社會評議和第三方評價相結合的政府行政效能評價體系。改革行政層級,在合理劃分實事權基礎上、建立高效統一的行政層級制;逐步建立社區服務管理機構,作為管理區派出機構。實現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重心下沉。積極培育和規范社會組織。社會組織和公民社會的發育成長,是建立以公共治理為基礎的現代社會的重要基礎,也是行政體制改革取得進步的環境和條件。在社會組織培育方面,既需要有政府對社會組織、特別是基層社會組織在化解社會矛盾、輔助公共治理作用的認識,也需要社會組織在內部治理結構方面有新的提升。同時,要根據時代的變化和現實需要,適時改革我國實施多年的社團管理辦法,變傳統管制為依法治理。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明確長遠目標下的近期目標,做到長遠目標和近期目標相結合、全面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結合。有學者提出應確立“效率優先、兼顧民主"的行政體制改革的目標平衡模式。(行政體制改革之所以能夠從政治體制改革當中剝離出來并取得重要地位,是由中國后發現代化國家的具體歷史條件所決定的。根據古德諾的政治、行政二分法我們可以知道政治體制改革導向權力利益再分配和公平與民主訴求,行政體制改革導向責任和效率,行政體制改革能以改善政府成本—效益關系(緊縮編制、轉換職能、澄清吏治、提高效率等)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同時避免積極政治體制改革所可能造成的超前政治參與等“轉型問題"。
行政體制改革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舉措,中國當代的行政體制已經嚴重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行政體制發展中的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的糾正,這對于現代化建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是十分不利的。中國社會出現的問題都能從落后的行政體制找到影子,所以,行政體制改革刻不容緩。行政體制改革的力度和效度直接關系到國家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生態的建設,這更關乎國家命運。行政體制改革不是政府的事,這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溫家寶總理在應對2008年經濟危機時提出:“信心比黃金貴”的理念,這足以鼓舞全國國民,我相信在社會各界的參與下,我國的行政體制改革將最終會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