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芳芳
(武漢大學社會學系, 湖北 武漢 430072)
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迅猛發展,人們無論在飲食還是醫療方面的水平都得到了提高,我國人口年齡構成在逐漸發生著改變,老年人的比例在逐年的增加。隨著老齡人口數量在不斷增加,養老問題逐漸成為人們討論以及關注的重點問題。
目前中國大部分的老年人更喜歡的養老模式為家庭養老,即就是吃住行都跟子女在一起。身體健康的老年人還可以幫助子女照顧一下孩子料理一些家務.但對于那些本身身體狀況就不是很好的老人,不但幫不上子女的忙還需要子女來照顧,尤其有些重病無法下床的老人,那就需要子女日夜守在身邊,這樣一來就給那些家庭條件不是很好的年輕人帶來壓力。
近年來,全國已有部分城市開展了社區養老模式。社區養老主要是指首先以家庭為核心,其次以社區作為輔助,有專業化的服務團隊,在生活、衛生、精神等方面給老年人予以照顧。這種養老模式一方面減輕了子女在贍養老人方面的壓力另一方面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幫助,這樣建設養老院的資金也就節約下來。
社區養老要發張,那么社工是社區發展的必要條件。近年來,國家圍繞專業社區工作陸續出臺了職業水平評價、繼續教育、民辦社工服務發展、專業崗位設置等方面的政策,社會工作職業生涯得到了進一步保障。目前,我國社會工作專業隊伍已達20 余萬人,民辦社工服務機構700 多家。民政部社會工作司副司長柳拯日前在北京大學召開的社會建設與社會工作發展論壇上表示,到2020年,我國將培養直接面向一線服務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145 萬人,以適應社會服務需求的不斷提高。由此可見,現在我國社會對社工還是很急缺的。
對于我國社工發展不如人意,原因是多樣的:
(1) 大家對社工這個職業認識不夠深刻,目前國內很少有大學開設社會工作學這個專業,然而國外相對成熟一些。
(2)國家沒有對于社工沒有相對的政策。對于社工沒有沒有正規的福利待遇制度以及薪酬規定,使得社工這個職業一直不被大家所重視。
(3)仍有部分人的思想沒有轉變過來,認為家里的困難不希望社工來幫助,不希望“家丑外揚”。
現在的社會機構養老的形式有政府投資興辦的福利院,養老院,敬老院以及近些年發展趨勢較快的合資或個人投資的養老機構,如老年公寓、老年護理院、臨終關懷醫院。
在服務好設施齊全的養老院,經常會出現人滿為患。在那些條件簡陋的養老院里人則寥寥無幾。這就說明這些養老機構的發展好沒有跟上社會的需要,對于這些養老機構發展緩慢的原因也是多因素的:
(1)人們思想沒有轉變過來,認為父母老了就該由子女撫養,送到養老院是丟人的事。
(2)政府對這些養老機構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以及扶持政策。
70%的老人其實都屬于低收入的人群,對于此種情況,專家指出,退休之后可以選擇回到社區服務也可以選擇照顧自己的父母,由政府發社會工資,選擇回到社區服務或選擇回家照顧自己父母的的退休者,需經過專業的社工培訓,使其到達可以為社區服務的水平,并且相關機構會定期對這些人進行業務評估。
中國人選擇家庭養老模式有著先天性的優勢,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就包括尊老愛幼,百善孝為先,并且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與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這樣是子女與父母的感情更加融洽。而西方人因為較早的獨立生活,與父母分開生活,導致子女與父母的感情沒有像中國的子女與父母一般深厚。
要想做好社區養老,社區的文化設施和運動設施必不可少,這種基礎設施又是需要政府的財政支持。在中國經濟發到的大城市這一點其實已經做的不錯,比如北京和上海,都在努力做積極化養老,所謂積極老齡化,一個因素就是把高齡失能失智者需要長期護理的階段縮到最短,以積極的方式把經費降到最低。2006年,劍橋大學人類學家艾倫·麥克法蘭從中國訪問回去后在講堂上作出了這樣的判斷: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和平崛起的大國,不是掠奪和侵略。當我在那里,看到老人們在公園唱歌鍛煉展現出的和諧時,感到那才是人類發展的方向!雖然這不代表我們國家的普遍狀況,但至少也提供了一個思考的方向。
首先,人面應該轉變思想觀念,正確的看待機構養老模式。其次政府應該加大對機構養老的投入力度,規范機構養老的管理模式,提高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質量,如果機構養老的環境好了,那么老年人會主動選擇去機構養老暗度晚年。
總結: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快,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嚴重,我們必須建立健全與之相適應的養老體制,學習國際先進的養老模式并結合我國具體國情改善養老方式,使人們老有所養,老有所依,促進社會和諧,從而使人類的生活更加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