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中旗 周昊 周利人
(江西省瑞昌市人民醫院 瑞昌332200)
本院2002年1月~2009年3月收住乳腺癌患者76例,經回顧性分析發現,乳腺癌手術有一定比例并發癥。術中精心操作、徹底止血,術后加壓包扎能有效降低并發癥,縮短患者住院時間,降低患者費用,更好為患者服務。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76例均為女性,年齡31~68歲,平均年齡51.8歲,所有病例均經病理確診。
1.2 手術方式 標準根治53例,改良根治23例。
1.3 術后并發癥 皮瓣壞死7例(其中標準根治5例,改良根治2例),術后出血1例(標準根治1例),皮下積液6例(標準根治4例,改良根治2例),患側上肢輕度腫脹6例。
1.4 結果 皮瓣壞死經清創植皮或清創后負壓吸引后植皮治愈5例,清創換藥治愈2例;術后出血經壓迫止血;皮下積液經穿刺抽液加壓包扎治愈4例,經切開引流后加壓包扎治愈2例;上肢水腫經功能鍛煉及理療后腫脹減輕消失6例。
乳腺癌標準根治及改良根治后的常見并發癥主要有皮瓣壞死、出血、皮下積液和患肢上臂水腫。
2.1 皮瓣壞死 皮瓣壞死最常見,文獻報道其發生率為10%~60%[1],有些報道為1.7%[2]和4.3%[3]。預防皮瓣壞死,術前應糾正貧血及低蛋白血癥等,按根治要求設計好皮膚切口,并用龍膽紫給予標記。術中操作應精細,皮瓣邊緣厚度為1~2 mm為宜,基底部厚度5~6 mm,游離皮瓣常規用電刀,但電刀功率不宜過大,以30 W為宜,最大不超過40 W,游離寬度為內至胸骨內側,外至背闊肌。術畢用剪刀試剪除皮緣處脂肪,觀察是否出血,若出血則表示血運良好;若不出血,則應剪除皮下脂肪,使皮瓣變為全厚皮。縫合皮膚張力不能過大,關閉以前用小血管鉗夾住皮下組織,試測皮瓣游離動度,如不能對攏則向兩側游離,必要時減張縫合。術后在腋窩內及鎖骨下方填塞蓬松紗布團,使皮瓣承壓均勻,用普通繃帶加壓包扎,用彈性自粘繃帶包扎效果較好。對術后皮瓣壞死面積較大者,行早期徹底切痂植皮,或切痂負壓吸引創面3~5 d,待創面新鮮后植皮。
2.2 出血 在進行腫塊切除或根治性切除術后,均可有此種并發癥的出現。其主要原因有:(1)術前應用化療或激素類藥物使傷口容易滲血;(2)術中止血不徹底遺留有活動性出血點;(3)術后由于應用持續負壓引流、體位改變或劇烈咳嗽等原因,使電凝的凝血塊脫落或結扎的絲線滑脫,導致引流出血。術后應用胸帶加壓包扎,并密切觀察有無出血及傷口敷料滲血滲液的情況,病人取半臥位做好術區引流管的護理,認真觀察引流液的量、顏色及性質,引流量每小時超過100 mL則考慮有出血,應重新加壓包扎,效果不佳應考慮再次手術。
2.3 皮下積液 主要為術后引流不暢所致,可因引流管放置不當或引流管扭曲、阻塞,導致滲液、滲血積聚創口內形成積液或積血。預防:術中解剖腋下時對可疑之束索狀組織,給予切斷結扎防止淋巴管未扎術后滲液;術中創面徹底止血,對創面滲血難止者,給予創面噴灑醫用蛋白膠;術后常規放置兩根血漿管引流(一根放于胸骨旁,另一根置于腋窩下方)。縫合皮瓣時臂內收,使皮瓣自然對攏,腋窩包扎時仔細加壓,排除皮瓣下所有積液,常規負壓吸引,術后3~5 d更換敷料,如有皮瓣下積液可在嚴格無菌下抽吸,殘腔處用敷料繃帶壓迫,防止再度積液。
2.4 上臂腫脹 發病原因是由于腋窩淋巴結被切除后,上肢淋巴回流受阻,或由于血栓性靜脈炎所致的靜脈阻塞、靜脈粘連及附近的淋巴結炎的影響,主要表現為手臂腫脹,治療困難,可通過局部微波、激光、紅外線等理療促進淋巴液回流,改善癥狀。對腫脹仍不能消退者,可行淋巴道重建術,當患肢淋巴管腫脹嚴重并影響手臂功能時,可考慮其他外科治療方法。
[1]黎介壽.圍手術期處理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9.392
[2]何夢淵,閆素平,王春英.乳腺癌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及治療[J].吉林醫學,2005,26(12):1 312
[3]鐘紅,馬斌林,阿力比牙提·艾氏.乳腺癌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及處理[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05,28(7):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