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伏成
(江西省鷹潭市中醫院 鷹潭335000)
膝骨性關節炎是因繼發性骨質增生或軟骨退行性改變引起的一種慢性關節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膝關節疼痛、僵硬、腫脹及活動障礙,嚴重者可導致膝關節畸形,影響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膝骨性關節炎已成為嚴重影響中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常見病、多發病。在臨床上,該病癥治療的基本原則是緩解疼痛,改善關節功能,同時延緩進展,即保護關節軟骨,延緩軟骨的破壞進程,最終達到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目的。我科自2008~2012年采用關節穿刺配合火罐療法、中藥熏洗、手法按摩和功能鍛煉等綜合治療該病86例(患膝102個),臨床上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觀察對象共86例,均為2008~2012年我科膝骨性關節炎患者,均經實驗室確診,診斷均符合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2007年規定的“骨關節炎診治指南”中有關標準。根據治療方案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2例,患膝51個,男18例,女24例,年齡46~80歲,病程3個月~12年;對照組44例,患膝51個,男19例,女25例,年齡45~79歲,病程3個月~11年。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發病部位、病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 05)。
1.2 治療方法
1.2.1 治療組 (1)膝關節腔玻璃酸鈉注射。患者平臥位于治療床上,屈膝90°,皮膚常規消毒后鋪孔巾,用1%利多卡因于髕骨下內、外側關節間隙處作局麻。用5 mL空注射器垂直于皮膚進針,穿刺后回抽,抽出少量關節液,說明穿刺成功,更換玻璃酸鈉注射器,將2 mL玻璃酸鈉注射關節腔內,拔出注射器針頭,壓迫止血5 min后適當做關節被動活動,使藥液均勻快速充滿關節,方可活動。治療每周1次,5次為1個療程。關節積液較多、滑膜炎癥狀較明顯者,于積液抽凈后用2%利多卡因2 mL加確炎舒松2 mL關節腔注射1~2次,并用石膏托制動1~2周,待關節腔無積液時再行玻璃酸鈉關節腔注射。(2)火罐療法。在患膝腘窩處涂上紅花油及活絡油后,行中醫拔罐、走罐、閃罐。每日1次,7 d為1個療程,連用2~3個療程。(3)中醫熏洗同步按摩。在注射玻璃酸鈉2 d后開始熏洗,自擬洗膝方(川烏15 g、草烏15 g、馬前子10 g、細辛10 g、當歸15 g、川芎15 g、紅花15 g、路路通15 g、伸筋草15 g、透骨草15 g、木瓜15 g、牛膝15 g、羌活15 g、防風15 g)加水5 000 mL,旺火煮沸后改文火煎25 min,倒入盆中先以蒸氣熏患膝,等藥液漸溫后用藥液淋患膝。同時在醫師指導下由患者自行對患膝施以點、按、擦、揉等按摩手法治療,每天2~3次,每次20~30 min。(4)功能鍛煉。患者在不負重情況下行膝關節伸屈、直腿抬高及股四頭肌肌力鍛煉等。
1.2.2 對照組 僅行膝關節腔玻璃酸鈉注射,治療每周1次,5次為1個療程。
1.3 療效標準[1]優:患膝疼痛完全消失或僅有輕微疼痛,關節活動好。良:患膝疼痛明顯減輕,關節功能較前有較大改善。較好:患膝疼痛有所減輕,關節功能較前有一定改善。差:患膝疼痛無明顯減輕,關節功能無明顯改善。
1.4 臨床療效 治療組51膝優30膝,良15膝,較好6膝,總有效率100%;對照組51膝優26膝,良12膝,較好7膝,差6膝,總有效率88.24%。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膝骨性關節炎發病原因尚不清楚,但一般認為與體力勞動、停經期前后婦女、身體肥胖及創傷、關節畸形等因素有關[2]。中國傳統醫學認為該病屬“骨痹”范圍。腎主骨、藏精,肝主筋、藏血,腎精衰少、肝血不足,失去了對筋骨的滋養,在此基礎上,寒、濕之邪易于侵襲,跌撲勞損加重經絡受阻,氣血阻閉不通,不通則痛而發為痹。現代醫學認為,膝關節在生理條件下,關節滑膜F型細胞所產生的滑液為營養軟骨、潤滑關節提供重要的物質。其中所含之粘蛋白主要由透明質酸構成,它與滑液中的另一主要成分蛋白相結合而形成透明質酸的蛋白復合物發揮黏彈性能,起潤滑、滋養軟骨的作用[3]。部分膝骨性關節炎患者產生關節積液,而關節積液一方面破壞了正常滑液的營養成分,干擾了軟骨的營養來源;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關節內壓及骨內壓,使關節軟骨表面發生顯微改變,繼而裂折、脫落,關節間隙變窄,由于關節間隙的狹窄,關節內壓升高,滑液通過變性的軟骨裂隙擠入骨內或局部的血液運行障礙而出現骨內壓升高或骨壞死、骨囊變[4]。關節穿刺抽出了富含致炎致痛物質、營養成分不良的積液,可以同時降低關節內壓,改善骨內微循環狀況。對于關節滑膜腫脹較著者,配合關節腔內注射確炎舒松,使藥物直接作用于充血、腫脹的滑膜,治療無菌性炎癥,再注入玻璃酸鈉后,附著關節表面,具有增強關節面的潤滑、滋養關節軟骨的作用。此外,玻璃酸鈉還具有促進關節軟骨愈合及再生的作用,促進軟骨的修復。而中醫火罐治療、中藥熏洗、手法按摩和功能鍛煉具有活血通絡、溫經散寒、祛風除溫等作用,有助于緩解肌肉痙攣及關節囊和韌帶的攣縮,幫助局部毛細血管擴張,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促進關節液的分泌,改善關節軟骨的營養。
[1]李成年,郭邦富.刮痧加中藥熏洗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J].湖北中醫雜志,2002,24(6):46
[2]陸裕樸,胥少汀,葛寶豐,等.實用骨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1994.1 439
[3]劉子君.骨關節病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365
[4]孫剛,王療惕.骨內靜脈瘀滯骨內高壓在骨性關節炎發病中的作用初探[J].中華骨科雜志,1991,11(5):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