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 電氣工程學院 鄭 一
智能電網及其規劃
鄭州大學 電氣工程學院 鄭 一
電力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部門,關系到國計民生。為實現電力工業快速、穩定、持續發展,建立智能電網以及合理進行電力系統規劃至關重要。
智能電網(Smart Power Grids),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雙向通信網絡基礎上,將先進的傳感和測量技術、信息通信技術、分析決策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和能源電力技術結合而形成的新型現代化電網,具有堅強、自愈、兼容、經濟、集成、優化等特征。由于采用了先進的傳感和測量技術,智能電網實現了對電網的準確感知,能對觀測對象實現有效控制,即使在發生大型故障或者出現大擾動時,仍能保證一定的供電能力,不至于發生大面積停電事故。另外,智能電網還能夠自動檢測、分析故障,實現故障的有效隔離和系統的自我恢復,對保證電能質量和維護系統穩定有重要意義。
在我國已有的電力線路格局中,由于規劃不到位,導致有的工程建設質量得不到保證,也為日后埋下了重大的安全隱患。另外,我國目前還存在電網與電源發展不平衡的矛盾。西北地區能源相對富足、中東部地區能源緊缺,而我國電網輸電能力不強,加劇了煤炭供應和交通運輸緊張的局面。為了應對能源短缺問題,在北京召開的2009特高壓輸電技術國際會議上,國家電網公司正式發布建設“堅強智能電網”發展戰略;2010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全國兩會上再次強調了要“大力發展低碳經濟,推廣高效節能技術,積極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強智能電網建設”。
“堅強智能電網”是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以通信信息平臺為支撐,以智能控制為手段,包含電力系統的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和調度各個環節,覆蓋所有電壓等級,實現“電力流、信息流、業務流”高度融合的現代電網,具有堅強可靠、經濟高效、清潔環保、透明開放、友好互動等特點。建設堅強智能電網意義重大。
1.電力系統方面。可以減少總裝機容量,降低發電的燃料費用,提高設備利用率,降低線損,有效節約電網建設費用,既適應電力市場的需求,又提高了供電可靠性和電力系統安全性,并很大程度上推動了電網的科學、可持續發展。
2.能源資源配置方面。我國東西部能源與負荷分配不均的國情,要求我國在全國范圍內實行能源資源優化配置。智能電網的建設可以為此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實現電力能源的遠距離、大量輸送,同時能降低損耗,提高電力輸送效率。
3.節能減排方面。智能電網接納可再生能源間歇性發電,在技術上是一個很大的提升,很好地響應了國家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實現節能減排的政策。
電力系統規劃的目標是結構合理、適應性強、供電可靠,考慮到電網建設及運行的經濟因素,還要根據當地電網的建設規模、發展現狀、規劃負荷密度和原有的供電設施情況確定電壓等級,以便對現有電網進行合理的改進、調整和擴建。智能電網可以用較低的成本達到所期望的目標,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能將電網建設提高至可持續發展、節能減排的高度,符合當今社會發展需要。其次,智能電網能為用戶提供更加質優價廉的電能,符合電力系統規劃的經濟性要求。最后,智能電網的自愈特征對電網供電的安全性具有革新性意義。電網的一個重要考核指標就是安全性。實現安全供電,對保證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十分關鍵,因此,電網安全性的提高對整個電力企業的發展能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發展智能電網不僅是企業自身進一步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具體體現。引入智能電網后,為適應新需求,電力部門在電力系統規劃中也應作出適當調整,注重用戶用電特性和電網的動態運行特點。
電力系統規劃在電力建設中的地位極為關鍵,合理規劃電力系統就顯得十分重要,電力系統規劃應注意以下幾項。
1.收集供用電情況基礎資料。只有做好當地供用電情況基礎資料的收集工作,才能真正了解當地供用電狀況,從而為更準確地做好負荷預測工作提供基礎。
2.負荷預測。電力負荷預測在電力系統規劃工作中作用重大。其實質是從現在的用電狀況和電力需求出發,結合氣候、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因素,對未來電力市場需求的預測。現有的電力負荷預測方法主要有回歸分析法、專家系統預測技術法、神經網絡方法、小波分析預測技術法、灰色預測技術法、模糊分析法、單耗法、綜合用電水平預測技術法、彈性系數法和負荷密度法。由于電力負荷情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因此,需要在實際工作中慢慢摸索出一個最準確、最完善的方法。
3.電源規劃和電網規劃。電源規劃中的關鍵問題是容量問題,即確定備用率的大小,另外,還要分析電源類型、燃料的供應及相應費用問題,以確定電源配置。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分布式電源越來越多地被應用于電力系統中,電源種類的差別導致其運行性能也不同。在這種情況下,進行電力系統規劃設計時,要爭取最優組合,在保障供電穩定連續的同時以追求最大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