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工業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 王小蛟
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設計
寧夏工業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 王小蛟
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是一種抗震、抗風性能較好的結構,具有建筑平面布置靈活、使用空間大、延性較好等特點,不僅能滿足建筑物設置大房間的要求,而且還可以減輕建筑物的重量,在現代工業和民用建筑中應用廣泛。
1.結構的傳力路線應簡捷明了。在荷載作用下,結構的傳力路線越短、越直接,其工作效能就會越高,所耗費的建材也就越少。
2.結構設計應符合力學規律。從力學觀點看,在民用和公共建筑的平面布局中,應當盡量使柱網按開間等跨和進深等距(或近似于等距)的方式進行布置,這樣可以相應減少邊跨柱距,也可以充分利用連續梁的受力特點,以減少結構中的彎矩。
3.結構設計要結合實際。結構設計應綜合考慮工程地質實際情況和建筑功能要求等因素。
1.基礎部分。設計基礎部分需要注意的問題如下。
(1)在柱下擴展基礎寬度較寬、地基不均勻或地基較軟時,宜采用柱下條基,并應考慮節點處基礎底面積雙向重復使用的不利因素,適當加寬基礎。
(2)建筑地段較好,基礎埋深大于3 m時,應建議甲方做地下室。當地基承載力滿足設計要求時,地下室底板可不再外伸以利于防水。可每隔30~40 m設一條后澆帶,并注明兩個月后用微膨脹混凝土澆筑。地下室外墻為混凝土時,相應的樓層處梁和基礎梁可取消。
(3)地面以下可不設抗震縫、伸縮縫,連接處則應加強抗震縫、伸縮縫的設置,沉降縫兩側墻體基礎一定要分開。
2.柱部分。設計柱部分時需要考慮的問題如下。
(1)原則上柱的縱筋宜采用大直徑、大間距。
(2)由于梁的縱筋錨入柱內,因此,一般情況下僅在柱的四角才有條件埋設較粗的管。管截面面積占柱截面4%以下時,可不必驗算。柱內不得穿暖氣管。
(3)柱應盡量采用高強度混凝土來滿足軸壓比的限制,從而減小斷面尺寸。
3.梁部分。設計梁部分時需要注意的問題如下。
(1)當外部梁跨度相差不大時,梁宜等高,尤其是外部的框架梁。當梁底距外窗頂尺寸較小時,宜加大梁高至窗頂。外部框架梁應盡量做成外皮與柱外皮平齊。梁也可略偏出柱邊,兩者的偏心可大于1/4柱寬,但不要超過1/3柱寬。
(2)梁上有次梁時,應避免次梁搭接在主梁的支座附近,否則應考慮由次梁引起的主梁抗扭,并采取增加構造抗扭縱筋和箍筋等措施。采用現澆板時,抗扭問題一般并不嚴重。
(3)端部與框架梁相交或彈性支承在墻體上的次梁時,梁端支座可按簡支考慮,但梁端箍筋應加密。
4.現澆板部分。設計現澆板部分要注意的如下問題。
(1)板鋼筋宜采用大直徑、大間距,間距一般不小于200 mm。一般跨度小于6.6 m的板的裂縫均可滿足要求。板上下的鋼筋間距宜相等,但鋼筋直徑類型可不同(也不宜過多)。相連幾個房間的同型號、同間距板底的鋼筋宜連通。配筋計算時,要考慮到塑性的內力重分布,將將板上筋乘以0.8~0.9的折減系數,將板下筋乘以1.1~1.2的放大系數。
(2)支承在外圈框架梁上的板負筋不宜過大,否則將對梁產生過大的附加扭矩。
1.建筑許可時,應盡可能將柱的截面尺寸作得大些,使柱與梁的線剛度比盡可能大于1,并控制柱的軸壓比,以增加延性。驗算截面承載力時,要加強柱的配筋構造。梁端縱向受拉鋼筋的配筋不得過高。注意節點構造,讓塑性鉸向梁跨內移。
2.“強剪弱彎”是保證構件延性、防止脆性破壞的重要原則,它要求人為加大各承重構件相對于其抗彎能力的抗剪承載力,使這些部位結構在經歷罕遇地震時不會出現脆性剪切而失效。
1.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 2001)中規定: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時,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分別為0.1 g和0.15 g兩種;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時,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分別為0.2 g和0.3 g兩種。這與“89規范”差別較大,應加以注意。計算中還應嚴格注意地震區的劃分,選取正確的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2.結構周期折減系數。由于填充墻的存在,框架結構的實際結構剛度會大于計算剛度,而計算周期會大于實際周期,因而會導致算出的地震作用效應偏小,使結構偏于不安全,所以對結構的計算周期進行折減是十分必要的。折減系數可根據填充墻的材料及數量選取,一般為0.7~0.9。
3.梁剛度放大系數。SATWE或TAT等計算軟件的梁輸入模型均為矩形截面,未考慮因存在樓板形成T形截面而引起的剛度增大,因而導致算出的地震剪力偏小,使結構偏于不安全。因此,計算時應將梁剛度進行放大,放大系數以中梁取2.0、邊梁取1.5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