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珊*
(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天津 300387)
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的社會學分析
李 珊*
(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天津 300387)
以近幾年來我國頻發的食品安全事件為鑒,從社會學視角分析了其產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預防和解決問題的對策。
食品安全;社會學視角;道德;法律;公益性
食品安全是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與人民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他對于人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具有重大意義。為了保障公眾健康,世界各國都高度重視食品質量與安全。
我國是文明古國,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幾千年來創造了豐富的飲食文化,講究飲食安全衛生,古人云“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沽酒、市脯不食”等。
解放后,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先后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到《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及配套新法律法規、政策,對食品安全起到了一定規范調整作用。
近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上的食品極大豐富,經“改良”的主副食、功能性食品、綠色食品、快餐、營養減肥套餐等五花八門的食品出現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給人們帶來“幸福感”的同時也引發了食源污染(海南毒豇豆)、以次充好(阜陽奶粉)、非法添加(三鹿奶粉) 等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溫家寶總理曾指出:“近年來相繼發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彩色饅頭’等事件,這些惡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這說明了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社會學家迪爾凱姆的功能分析方法認為,各種社會組織的存在都是為了滿足特定的社會需要。根據這一理論,政府應該滿足社會需要。食品安全立法也基于這一理論。
《食品安全法》作為領銜法律,對保障食品安全的作用功不可沒,但在實施過程中和其他具體法律法規出現一些不協調狀況,具體操作實施細節不夠,加之食品生產鏈長,以致無法完全依據法律對生產過程中的所有環節實行有效監管,造成管理的缺失。
目前我國食品安全標準不統一,未與國際接軌,存在著衛生標準、質量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安全檢驗標準等多重標準,各標準間重復交叉、層次不清,問題食品一旦爆光,找一個適合的食品安全標準作為“撤退的掩護”是常事。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技下鄉不夠,生產基地建設無統一標準。在一些地方,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知識缺乏,導致菜農憑經驗作為標準灑藥滅蟲,更談不上給每批農產品建立“檔案”,留下安全后患。
精準的食品安全檢測裝備是食品安全的“閥門”。我國的食品安全檢測機構和裝備多頭分管,有質監、衛生、藥監和農業等部門的“參股”,食品安全檢測裝備有限,檢測項目少且檢測費用門檻高,檢測裝備沒有區域規劃和資源結果共享。由于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等原因,食品安全檢測裝備或使用頻率高,或閑置甚至成為擺設。
在農藥殘留和環境污染監測檢測方面,中國與國際標準存在一定差距。
我國現行食品監管體制是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農業、工商、質監、衛生、經貿、環保、糧食、進出口檢疫等多部門分工協作,在現行分段監管方式下,難免出現重復、交叉監管和監管空白,使一些食品品種在監管上成為“漏網之魚”,出現問題食品。而且各部門工作不好協調,出現“多個和尚沒水吃”的局面,使食品安全執法的社會效果減弱。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大型龍頭食品企業數量較少,中小微型食品企業居多。城鄉食品加工小作坊、小餐飲店和街頭、夜市、校園、公交站點、工廠周邊等流動攤點很常見,因條件限制,提供的餐飲服務質量大打折扣,特別是散裝、論斤零售的面包、餅干、小零食等甜點多來源于無生產經營許可證的小作坊,食品質量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一些農貿市場設施不齊全,如有些集貿市場食品經營區域劃分不明確,隨地殺雞宰鴨、熟食裸露銷售,直接用手抓取銷售食品,使用不衛生的計量器具和簡易包裝物。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社會的商業道德價值觀涌入我國,我國固有的商業道德價值觀受到沖擊,出現拜金主義。按照社會學的觀點,在30年的改革開放進程中,隨著國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社會結構持續變遷,利益格局分化,新的社會階層已經形成。利益主體多元化,強勢利益主體唯利是圖,社會責任意識淡漠,造成了食品安全事件的頻發。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已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公民獲得信息是依法行使知情權利,但由于種種原因,目前公眾知情權行使不到位,在食品安全問題上,公眾更是處于弱勢地位。
由于現今生活的快節奏、飲食文化知識的缺乏、時間所限,一些消費者不能很好地選購、保存、食用食品(如食用未炒熟的扁豆導致中毒);消費者對自己身上發生的食品安全問題多以忍耐而告終,一般不會舉報投訴;還有因個體的差異產生對某種食品的過敏反應。
食品業的良好發展、摒除食品安全事件離不開科學發的立法和嚴格的執法,落實法律法規對企業第一責任的規定,提升企業職業道德水平,對食品安全預防在先,全程控制,完善食品安全配套法律法規,明確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的職責,使食品安全在法律體系下健康運行。
我國食品標準要高標準、嚴要求,向歐盟看齊,標準通用。依據新的統一的食品安全檢驗方法和標準檢驗食品,使食品標準真正起到食品安全“防火墻”的作用。
為了使消費者更科學、更方便地投訴問題食品,應按地域設立地方公益性的食品安全檢測中心,其一,將工作業務延伸到食品生產企業,把好生產各環節關。其二,向社會消費者零收費開放,方便群眾食品打假并獲得權威投訴曝光憑據,形成食品安全消費群體的有效社會監督。根據我國地域廣、人口多、資源有限的國情,在政府專項經費補貼下,讓駐地有條件的單位(如高校、科研機構等)承擔食品檢測這一社會責任,使資源利用最大化,彌補執法人員數量、資金的缺口,利國利民。
強化政府監管,實行問責制。加大依法打擊造成食品安全事件有關當事人、責任人的力度,加強對食品安全監管人員的繼續教育與培訓,加大資金和設備的投入,消除監管上的少數不作為與多角責任缺失現象,有效維護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建立健全社會控制規范體系,對不合格的中小微型食品企業按體制關、停、并、轉、扶,有效地整合,形成現代食品產業的良好格局。嚴把食品源頭、生產、流通和消費各個環節。農業生產結構可以因地制宜創造一些模式,科學謀劃、統籌解決。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要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溫家寶總理曾指出:“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國民素質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絕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一個受人尊敬的國家?!?/p>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受經濟競爭和利益驅動,食品質量安全形勢嚴峻,要提高食品質量安全,重塑社會道德和加強法律建設是必不可少的。要利用多種渠道弘揚社會主義法制道德觀念,加強制度約束,獎罰分明,提高全社會責任意識、道德水準,達到行業自律,優勝劣汰。
消費者要掌握食品安全知識,正確選購、保存、食用食品,提高自我防護意識,舉報投訴所購“問題”食品。
綜上所述,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任重道遠,監管好食品是人民群眾的期待。應進一步理順食品安全監管機制,加強食品安全的法律體系建設,統一食品安全標準,增設公益性的食品安全檢測中心,加強社會監督和行政執法力度,提高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強化食品生產者為食品安全責任主體的意識,推動我國食品安全工作健康發展。
[1]張洪坤,王燕蕓.三位一體解決目前食品安全問題[J].食品工程,2011(4):3-6;31.
[2]李珊.食品安全問題研究[J].綠色科技,2012(3):211-212.
Soci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food safety issue in China
LI Shan*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college,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China)
Taking the Chinese food safety issues occurred during the past few years as breakthrough,the reasons behind of these issues were analyzed from sociology perspective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food safety;sociology perspective;moral;law;public welfare
TS201.6
A
1673-6004(2012)03-0007-03
*李珊,女,1986年出生,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2010級社會學系在讀研究生
2012-05-24
2012-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