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運濤
(日照市東港區秦樓水利站,山東 日照 276825)
日照市位于黃海之濱,是一座新興的沿海港口城市。全市總面積5 310 km2,其中山區、丘陵、平原各占1/3,海岸線100 km。是“龍山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文化底蘊深厚。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光照充足,降水豐沛,生態環境宜人。
香河是日照市的母親河,由日照市城區的東北方蜿蜒流向西南方。因城市規模的擴大、企業及人口的密集,管理措施的不配套,致使草青水秀的香河變成了一條污水橫流、雜草叢生、殘缺破損的臭水溝。2010年初日照市啟動了香河綜合整治工程,治理河段位于海曲路至山海路之間,全長8 300 m,綠化面積92萬m2,投資2 900萬元。
1)實現了防洪、蓄水及調節水位的功能。設置了20處疊石壩和1處橡膠壩,疊石壩統一采用突顯質樸、自然的太湖石進行安裝,并結合來水流量的大小,使疊石攔河壩盡量形成跌水或小瀑布的景觀效果,橡膠壩長70 m,位于濟南路中段。整個攔河工程,在汛期降低洪水下泄沖力,平時保持水位,提升了河道景觀,為水生生物提供了需求空間。
2)實現了截污功能。沿香河兩岸敷設污水管道及排洪暗渠10 km,砌筑檢查井112座,解決了沿岸雨污混流、污水直入河道的問題,有效改善區域環境質量,在汛期起了分洪泄洪的作用。
3)建設了生態河堤。恢復河岸自然、原生態生物群落和河畔林涵養水源,保護和創造了多姿多彩的自然環境和自然景觀,使河道應有的生態功能得以恢復。經過綠化,做到重點路段、重點景點、一步一景、移步異景,每棵樹都可以成為一個景觀,香河兩岸營造出“四季常綠、三季有花”的自然景觀。
4)注重提升文化內涵。沿河設置了猶如藝術品一樣的多姿多彩的橋梁16座和具有豐富人文內涵的廣場10處,并在廣場內增設大型“植物雕塑”,為市民提供了一個親切怡人的休閑空間和綠色生態空間,提升了城市品味。
5)促進經濟發展。以城市綠地、歷史名人雕塑和仿古建筑等建成的“海曲人家”商業街,建筑面積2萬m2,全長770m,將西漢時期的海曲城重現在廣大市民和游客面前,成為彰顯日照市歷史文化特色,集親水納涼、旅游接待、餐飲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濱水生態特色街。
6)加強河道日常管理。沿香河兩岸每隔3 km左右設置看護房一處,全年全天候24 h由專人看守巡查河道,發現問題及時處理;針對河中央比較難清理的浮萍和漂浮物等采用游船作業清理;對于河邊沿岸較易清理的地段采取用網子拉網式清理的措施,有效保護了水質和河道景觀。
整個香河治理工程中,多措并舉。恢復了河道自然生態面貌,并兼顧人文、商業功能,最終實現“安全、水清、岸綠、景美”的目標,成功塑造了城市品牌,提升了城市品味,達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在城市水循環體系中,城市河流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基本功能有3個:防洪、環境、水資源利用功能。其中,河流的環境功能是城市環境中的重要一環,擔負著重要作用,由3個具有互補關系的功能組成:水環境功能、生物功能、空間功能。
城市河流水環境治理要強調生態修復、環境治理、自然化、人文化、功能多樣化。城市河流水環境的治理和建設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參與各方應通力合作,特別要加強統一規劃,具體實施過程中必須強調統一性。城市河流水環境治理主要包含的內容是:水量保持、水資源的多方利用、水質凈化以及景觀效果、人文歷史效果、社會經濟效果等。
1)水邊環境及水質惡化的誘因之一:治理城市河道傾向于渠道化、人工化,護岸和河床大量地使用硬質材料,如:混凝土、漿砌塊石砌筑。2)城市頻發洪澇災害的誘因之一:大量混凝土和瀝青用于路面,增多了漫水、積水區域,致使暴雨時,縮短了匯流時間,增大了地面徑流量,抬高了河流的洪水位。3)城市地面沉降災害的誘因之一:城市地面的不滲透區域增加致使地下滲透水量的減少,加之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降低。4)城市的景觀、休閑、人文、舒適的開放環境逐步消失:水面、綠地、農田、空地的逐漸減少,致使市民休閑娛樂空間也逐步減少。同時,減少了地面水量的蒸發,增加了城市熱島效應。
防洪安全是河流斷面規劃的前提條件,都應在滿足安全的前提下進行河流斷面設計。要根據生態目標、自然斷面、景觀、水量、水面、河岸帶等因素綜合考慮,縱斷面上高大的攔河建筑盡量少設計,必須設置時,要考慮設置通道為魚類洄游。盡量改造跌水為陡坡。橫斷面設計以自然斷面為主,避免生硬的矩形、梯形斷面,基礎為防洪基本斷面,在其上進行改造。盡量邊坡放緩,為兩棲類生物創造上岸條件。對灘地進行綠化,增加景觀功能。在城市河流治理中,為其他物種提供必需的生存空間,盡量創造多樣化水環境。
所有污水不直接入河,通過工程措施,由污水管網收集到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基本保證城市河道水質,在汛期也起了分洪泄洪的作用。
城市河道治理需要采取一定生態措施對入河雨水進行控制,以降低雨水污染的濃度,最大程度保護水質。1)由于路面(特別是瀝青路面)初期徑流污染物濃度較高,改造入河的雨水口,設置溢流井,盡量引入市政管網,就近匯入污水管道,超出部分溢流排入河道。2)利用邊坡的種植帶,按照設計生態景觀河流的原則,在邊坡上充分降解和滯留雨水中的污染物,從而保證能進入河流的為凈化后的雨水。過濾入河雨水,在雨水集中入河口處,設置滯水區和卵石區。3)在設計水生植物時,有針對性地選擇具有凈化水質、對控制污染起到積極作用的植物。通過消浪,促使沉積,以達到凈化水質的作用。
生態河堤具有防御洪水的基本功能,又可以充分保證河流水體與河岸之間的水份調節和交換功能,是恢復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滲透性”的人工護岸。
要恢復河岸自然、原生態生物群落并涵養水源。要依靠工程來實現城市生態水利的構建,即在滿足防洪功能要求的基礎上與水質、環境、景觀、生態、人文要求和諧一致,適度提升綠化規模與層次,盡量隱藏工程痕跡,凸顯自然而為。
河道正常水位以上的護岸應盡量結合考慮安全與景觀,河道正常水位以下盡可能采用不同類型的生態護岸,流速低的部位盡量采用草皮等綠色護岸,在流速較大的地方及河道轉彎的凹岸如果必須采用硬質護岸,盡量設在綠色護岸之下采用透水的材料,使其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作為防護河道的“第二保障”。
濕地是位于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性地帶,濕地有強大的的生態凈化作用,對于保護生物多樣性,改善自然環境尤其是城市環境具有重要作用。在城市河流治理中,要根據水深,盡量利用河心島、河流灘地等,通過種植不同水生植物,形成濕地環境。濕地在必要時需要人為設置。
在城市河流綜合治理中,注重融入水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要素;注重結合城市自然人文歷史資源,帶動區域特色經濟發展。讓城市在外形上有美感、在內涵里有文化,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品味。
城市河流綜合治理完成后,日常管理及維護尤為重要。要建立健全河道日常巡查維護制度,堅持專人經常性檢查與定期重點檢查相結合,做到早發現、早維護。不斷完善河道管理維護的長效機制,為實現河道長期、科學、規范、有序的管理維護目標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