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仲崇東,常明浩
(南水北調東線山東干線有限責任公司,山東 濟南 250013)
面對日益嚴峻的水資源環境形勢,解決復雜的水資源問題,迫切需要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2010年水利部選擇了山東、江蘇、河北、浙江、上海、天津、北京7省(市)作為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先行試點。2011年中央一號文確定全國推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并把最嚴格水資源管理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舉措。2012年1月12日,國務院以國發[2012]3號文件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明確提出了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管理措施和保障措施。
與國家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目標和要求相比,山東省水資源管理工作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山東省水利建設任務十分艱巨,水利支撐和保障能力還不強,水資源短缺問題依然突出,資源性、工程性、水質性、管理性缺水問題不同程度存在;水旱災害威脅依然嚴峻,河道防洪能力偏低、閘壩老化失修、沿海防御風暴潮能力不高、平原洼地排澇能力低下、防汛抗旱應急能力不強等問題依然存在;水生態建設亟待加強;水利科學發展的長效機制還未形成。綜合當前山東省水利面臨的形勢,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必須立足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水資源條件與生產力布局不相匹配的基本省情,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
根據省政府批復的《山東省水資源綜合規劃》成果,以2010年為基準年,全省多年平均可供水總量為278億m3,總需水量達311億m3,平水年水資源缺口為33億m3,枯水年水資源缺口為43億m3。山東省多年平均降水量679.5 mm,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303億m3,但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322 m3,按目前用水水平及水資源保障現狀測算,到2020年山東省總需水量351億m3,將缺水63億m3。山東省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已接近水資源可以支撐的限度,水資源問題已經對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產生了負面影響,不少地方靠超采地下水來支撐,導致海水入侵倒灌,產生地下漏斗區,地面嚴重沉降,人畜吃水困難。如果延續原有相對較弱和低效的水資源政策和管理手段,將難以滿足經濟社會和民生水利發展的基本要求,難以扭轉水資源短缺的被動局面。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在山東境內分為南北、東西兩大輸水干線,形成“T”字形輸水大動脈,干線長1 191 km。其中,南北輸水干線全長487 km;東西輸水干線長704 km。南水北調山東段干線工程及續建配套工程的建設實施,將構建南北貫通、東西互濟、河湖庫渠連通、供排蓄泄兼籌的,集引水供水、防洪除澇、生態保護等功能于一體的并以其為骨干的全省供水網絡,實現山東省地表水、地下水、黃河水、長江水及各種可利用水資源的統一調度,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省水資源優化配置,對山東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供水目標以城市和工業供水為主,兼顧農業和生態用水。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向濟南、青島、淄博、棗莊、東營、煙臺、濰坊、濟寧、泰安、威海、德州、聊城、濱州及菏澤14個市、107個縣(市、區)提供城市和工業用水15億m3,供水范圍共11.3萬km2,占全省土地面積的73.7%。三期工程建成后,年供水量達35億m3,可有效緩解山東省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局面。
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關鍵是圍繞水資源配置、節約和保護,建立水資源管理的三條控制紅線,提高水資源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水平,從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轉變,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南水北調工程建成后,山東省宜按要求完善以下工作:
南水北調工程建成后,長江水作為區域外調入水將納入山東省用水總量范疇,堅持因水制宜,量水而行的原則,在科學分析計算全省各市、縣(市、區)地表水可利用量、地下水可開采量,合理分配黃河水量的前提下,進一步確定各市、縣(市、區)用水總量控制指標;通過科學測算各市、縣(市、區)供需平衡狀況,根據不同區域缺水率,確定各區域用水效率控制指標,通過聯合調度、科學調配,嚴格實行水資源論證、取水許可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實現全省水資源的優化配置。
通過地表水與地下水、水庫水與區間徑流、管道網絡等幾種聯合調度形式,建立包括長江水在內的省內水資源調度體系,包括水情遙測子系統、水質自動監測分析子系統、閘門自動控制子系統、視頻監控子系統、計算機網絡和信息管理子系統,實現調江水量的充分利用,逐步返還城市擠占的農業用水、生態用水,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真正實現全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南水北調受水區各地市地下水嚴重超采,形成大面積地下水漏斗區和海水入侵區,造成地下水生態環境的惡化。因此,應嚴格落實地下水保護制度,制定、實施地下水開采控制方案,有效控制地下水開采,逐步恢復地下水位,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另外,從各地市消化長江水量考慮,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建成后,山東省多年平均調江水量為14.57億m3,如果不采取措施控制地下水超采,不僅無法發揮南水北調所調長江水的真正作用,還從客觀上縱容了受水區各地下水用戶認為地下水是取之不盡的錯誤觀念。合理控制地下水開采,同時也是各受水區承諾消化南水北調調江水量的基本保證。
目前,水利部編制了《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受水區地下水壓采總體方案》(征求意見稿),對沿線受水區水資源配置特別是地下水利用開采進行分析,山東省應結合南水北調實施后省內水資源狀況變化,提出進一步的地下水開采水源置換方案及進行地下水壓采替代水量分析。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治污規劃》中“三先三后”原則體現了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治污的重要性,水質問題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最主要的環境問題。通過合理劃分水功能區,科學核定不同水功能區納污能力,據此確定各區域水功能區限制納污控制指標,是保障江水北調后不被污染的重要措施。
目前,山東省出臺了《山東省水功能區限制納污控制指標》,建立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嚴格控制入河排污總量,并將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控制指標逐級分解到各市、縣(市、區),基本建立起了省、市、縣3級“控制指標體系”。
按照南水北調后水功能區水質目標要求,受水區各地市水質達標率還不高,還需要進一步嚴格水功能區監督管理,完善水功能區監測預警監督管理制度,重要的是以南水北調為契機,引導受水區各地市轉變發展方式,調整布局結構,保護好南水北調工程沿線水資源、水生態和水環境,真正建立江水北調的清水廊道,踐行科學發展觀。
面對山東省水資源短缺的嚴峻形勢,南水北調后山東省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還需要更多的保障措施。例如以水利科技進步為支撐,不斷提高水資源管理水平;嚴格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優化投融資體系建設;加強宣傳培訓教育;健全水資源管理責任制和績效考核制,全面保障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制度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