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樹軍,丁廣潛,張紅芬
(濱州市陽信縣水務局,山東 濱州251800)
近年來,陽信縣為加強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建后管理,提高末級渠系工程設施的完好率,推行農民用水自治,構建農田水利良性管理體制,先后開展了農民用水戶協會、供水協會以及抗旱協會等農村水利協會的規范化建設工作。
在國家大力開展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推行農民用水自治以來,借助于水利工程建設,自2007年起,陽信縣先后成立了10個農民用水戶協會。其中,以鄉鎮或聯村為單位成立的農民用水戶協會4個,分別是翟王鎮農民用水戶協會、勞店鄉農民用水戶協會、商店鎮農民用水戶協會和溫店鎮農民用水戶協會,控制灌溉面積1.35萬hm2,管理斗渠86條,涉及266個行政村,33 014用水戶;2008年成立了小開河灌區加支七水落坡用水戶協會、小開河灌區加支六李家用水戶協會和小開河灌區支六欽八用水戶協會,控制灌溉面積1 460 hm2,管理斗渠48條,涉及31個行政村,3 965用水戶;2010年成立了小開河灌區支九于家用水戶協會、小開河灌區支九陳家用水戶協會和小開河灌區支九魏家用水戶協會,控制灌溉面積2 113 hm2,管理斗渠27條,涉及33個行政村,4 518用水戶。
陽信縣于2008年和2010年成立的6個用水戶協會均按照協會的組建程序,以農民用水高度自治的管理體制為核心,遵循“科學規劃、便于管理、節水高效、美觀實用”的原則,參照灌溉體系,打破原有行政區劃,開展了協會的規范化建設。6個協會均有固定的辦公場所,建立健全了協會章程、灌溉管理制度、工程管理制度、財務制度以及日常工作管理制度。6個協會各自有獨立的水源、工程體系和管理范圍,成為了末級渠系的產權主體、改造主體和管理運營主體。為加強工程的實用性和長效性,部分協會對所屬工程采取了協會集中管理模式,部分協會則對所屬部分工程進行了租賃或承包,均能按照政策要求提取一定的工程管護費用。各協會建立了用水戶檔案資料,完善了協會收支賬目,定期組織末級渠系工程的維修養護,初步建立了良性的長效運行機制。
據了解,陽信縣其他農民用水戶協會大多以鄉鎮為單位成立,辦公場所均掛靠鄉鎮水利站所,雖然經有關部門授權并頒發產權證,在民政部門登記注冊,但并沒有真正擁有協會管理范圍內末級渠系灌溉工程的所有權、管理權,沒有提供統一的灌溉服務并收取水費,也沒有按照協會的職能,組織開展用水管理和末級渠系工程的維護。
農民用水戶協會主要承擔的職能為:對水源工程、末級渠系工程、協會場所等國有資產進行管理使用與維護;為協會管理范圍內的農田提供灌溉服務,收取水費并提取相應灌溉管理費;處理協會管理范圍內用水戶小組間、用水戶之間的灌溉糾紛;組織用水管理與末級渠系工程維護;協助水務部門、鄉鎮人民政府組織會員開展投勞折資、興修水利工程等。
作為水管單位與分散式農戶之間聯系的紐帶,農民用水戶協會的成立,可以使農戶直接參與灌溉管理,達到協調用水、集中用水、促進節水、減輕農民負擔的建設目標。特別是陽信縣的小開河灌區末級渠系節水改造和2010年度小農水重點縣項目區內的6個協會,參與了小開河灌區末級渠系節水改造工程和2010年度小農水重點縣工程的規劃設計,提出若干合理化建議,促進了工程建設。協會組建后,制定并完善了協會的制度建設,為建立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良性長效運管機制打下了基礎。協會針對所屬區域農田及作物的用水需求,制定了合理的供水計劃,實施有序的灌溉用水管理,建立了有效的農業用水供求關系。協會組織力量,在有正常維護資金來源的前提下,對工程進行了有效的維護,提高了工程的完好率,充分發揮了工程的整體效益。與此同時,協會積極引導會員投勞折資,配合水務主管部門及鄉鎮人民政府開展了管轄范圍內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如于家協會祁家村,根據群眾的耕作習慣及實際需求,合理建議工程實施部門增設路涵與排水管涵,得到了當地群眾的高度贊揚。
近年來,由于國家高度重視三農工作,不斷加大資金投入,持續開展小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為農民用水戶協會的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平臺。1)有力促進了引黃灌區的供水管理體制改革。在提高農民用水自治,促進農業節約用水,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等方面做出了積極探索。2)憑借末級渠系的節水改造,農業用水由原來的粗放型、單戶式灌溉逐步向集約化、集體式灌溉轉變,達到了促進農業節水,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目的。3)合理制定了灌溉供水計劃,確定各渠系的輪灌次序,組織村集體或協會統一澆地,減少了灌溉糾紛,促進了農村和諧。4)協會的成立,確立了末級渠系工程的管護主體,徹底解決了重建輕管的弊端,提高了已建工程的完好率與使用率,使水利工程的整體效益得到充分發揮。
在現有水源工程,末級渠系工程、用水量計量設施不能實現耕地無縫隙覆蓋,農戶土地不成方連片的情況下,全面實行協會化管理,推行農業終端水價有難度;在骨干工程、末級渠系工程不配套、不完善的基礎上,部分鄉鎮組建的農民用水戶協會缺乏必要的基礎平臺,即使組建起來,也因為沒有可以利用的工程基礎,無法建立良性運行機制。
陽信縣農民用水戶協會是群眾自發組織的、跨行政區劃的用水合作組織,由于其自身缺乏必要的行政支持,在涉及不同村莊之間的工程管理、工程使用上,組織協調能力欠缺。特別是在水費收取上,由于用水計量設施不能全部到戶,在用水量計量標準、計征方式上存有爭議,部分農戶明顯存在抵觸情緒。
正常情況下,水費能夠保證工程與設施的日常維護和管理,但是,遇到一些特殊洪澇災害的損壞,田間工程的修復缺少資金來源,加之目前項目區內用“一事一議”的辦法籌措水利資金的氛圍尚未形成,難以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影響了工程效益的發揮。
改變“大鍋水”狀況,實行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需要政府推動和深入細致的引導,特別是在工程產權移交農民用水戶協會后,協會對工程的管理以及政府對協會的管理都存在薄弱環節,如何實現農民用水戶協會的良性長效運轉,確保形成農田水利工程長效管護機制,都需要政府的推動和體制上的進一步改革。
考慮到搞好農民用水戶協會建設的必要性和公益性,及其工作難度,建議國家盡快出臺政策,加強對農民用水戶協會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農民用水戶協會管理體制,對農民用水戶協會的運行應由明確的管理部門來監督、評價、考核,切實解決協會運作中的實際困難,保證其工作正常運轉,使農田水利工程真正成為民建、民用、民管的民心工程。
長期以來,群眾的節水意識比較淡薄,灌溉普遍采用大水漫灌的形式,水利用率十分低下。同時,群眾大多缺乏集約化灌溉管理意識,節水灌溉意識不強,認為農業節水只是農業灌溉少用一點水,沒有認識到集體灌溉和節水工程帶來的節能、省時、節地、增產的綜合經濟效益,建設節水工程的積極性不高,亟待政府有關部門加以宣傳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