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鋒
(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北京 100081)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是民族生存的基礎,國家繁榮的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不僅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還關系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關系政府和國家形象。因此,農產品質量安全已成為政府重視、社會關注的焦點。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對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農產品質量安全從廣義上來講分為兩個層次:首先是質的安全,即無污染與優質,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其二是量的安全,即確保我國農產品總量的增加,保證國家農產品安全戰略。
改革開放的30多年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從2004年到2011年,我國的糧食總產量已經實現了連續8年的增長,2011年的糧食總產量達到了57124萬 t,創造了歷史新高[1]。
農業生態系統惡化,導致自然災害頻繁。水土流失、荒漠化、自然災害等環境因素使農業耕地面積減少,產量降低[2]。
目前,我國農膜使用量已達100多萬t,而目前農膜的回收率不足30%。
長期以來,人們對秸稈最常見的處理方式就是在田里焚燒和丟棄,不但浪費了生物資源和能源,而且帶來了嚴重的大氣污染。
現有高污染化工業有從城市向農村轉移的趨勢,加之鄉鎮企業的發展具有布局分散、規模小、經營管理水平低、從業人員素質差、設備技術陳舊落后、經營粗放等問題,目前,已成為農業環境中最大污染源。工業廢棄物、廢氣等污染物大多未經任何處理就直接排入環境,造成了農業環境的嚴重污染,尤其是水污染更為加劇。
1.3.1 農(獸)藥使用不當
在實際生產中,部分農產品生產者不按要求使用,過量施用或者濫用農(獸)藥等,這是造成農(獸)藥殘留超標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國農(獸)藥使用者比較分散,且整體素質較低,統防統治、綠色防控等植保措施難以落實到位。農(獸)藥超范圍使用、超劑量使用、不按照操作規范施藥等有意無意地違規使用農(獸)藥的問題仍然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存在,影響著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1.3.2 對農(獸)藥審查審批和監管尚不能完全適應當前形勢的要求
對禁限用農(獸)藥的管理不完全到位。全面禁止使用的高毒農(獸)藥,部分產品仍有生產和銷售,仍有不少生產者違規濫用這些禁用農(獸)藥,人為造成了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風險。
目前我國現行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仍然是以家庭土地承包制為主,即小農經濟的生產模式,這種生產方式雖然比改革開放以前農村生產隊的大鍋飯生產方式有了較大的進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隨著改革的深入開展和社會的進步,這種小生產小作坊的低效率的生產方式已經成為了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嚴重障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土地的分散經營、管理落后,勞動效率低下,生產成本高,抗市場風險性差,不能統一管理,農(獸)藥使用混亂且科學性差,不利于新技術推廣。每一個家庭生產單位需要各種農機設施全配套,但這些農機和生產設施的使用效率普遍不高。家庭生產的方式又不利于機械化大規模生產經營,所生產的農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分散經營的組織形式造成了人力、財力的浪費。生產的浪費與效率低下,限制了產業化的發展。社會越是發展就越強調分工協作,但目前的現狀是,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人員沒有形成精細化的分工合作模式。此外,這種生產方式也不利于新技術的大面積推廣。
1.5.1 增強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加強糧食物流、儲備和應急保障能力建設。
1.5.2 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
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
1.5.3 加快農業科技創新
推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
1.5.4 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加強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加快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培育多元化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供銷合作社、農民經紀人、龍頭企業等提供多種形式的生產經營服務。積極發展農產品流通服務,加快建設流通成本低、運行效率高的農產品營銷網絡[3]。
我國農產品認證是從無到有,逐漸規范、快速發展起來的。目前已形成定位準確,結構合理,符合我國新階段農業發展要求的農產品認證,目前我國與農產品相關的認證為: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綠色食品認證和有機食品認證[4](以下簡稱:三品認證)。
無公害農產品是指產地環境、生產過程和最終產品符合無公害食品標準和規范,經專門機構認定可使用無公害農產品標識的食品。無公害農產品定位是保障基本安全、采用產地認證與產品認證相結合的方式,從產地環境、生產過程和上市3個環節控制危害[5],產品質量達到我國普通農產品標準的要求,滿足大眾消費。其重點側重安全性,突出安全因素性控制,由政府推動。
無公害認證主要以初級農產品為主推行標準化生產、投入品監管、關鍵點的控制和安全性保障的技術制度。
綠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按照特定生產方式生產,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綠色食品商標標志的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綠色食品認證工作的運行方式:以質量標準為基礎、以質量認證為形式、以商標管理為手段,提高了對食品包括農產品質量的要求,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綠色食品已經成為代表我國農產品形象的國家品牌,既突出安全因素控制,又強調優質與營養。
綠色食品用于滿足較高層次的消費需求。產品以初級農產品為基礎、加工農產品為主體;推行“兩端監測、過程控制、質量認證、標志管理”的技術制度;采用質量認證與認證標志管理相結合的方式;綠色食品認證遵循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增進消費者健康的基本理念。
有機農業是按照有機農業生產標準,在生產中不采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以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體系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有機產品是生產、加工、銷售過程符合有機產品要求的供人類消費、動物食用的產品[6]。
有機食品用于滿足特定消費。主要服務于出口貿易和國內高端消費市場;產品以初級農產品和初級加工農產品為主;采用市場運作。
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以具有一定規模的生產單位(元)為認證主體,常見的認證主體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常見的形式為:“龍頭+基地+農戶”以及“公司+農戶”或種養(殖)大戶(無公害)等形式,要求有具備一定運行有效的管理體系的生產者。三品認證體系中均按各自的定位建立了完整的產地環境、產品質量、操作規范和投入品管理規范方面的標準化體系,并在標準體系下進行標準化生產。三品認證均要求對農產品生產進行全程質量管理,即:產地環境、生產過程、產品控制等關鍵點的控制,生產行為的追溯記錄等要求,強調從源頭開始監控,但三品認證之間根據各自的市場定位不同,在控制點和要求上亦有所不同。
無公害農產品是綠色食品的基礎,投入品符合國家的基本要求。
綠色食品在無公害農產品基礎上提高要求,對投入品的控制較嚴,其主要原則是在國家允許使用的投入品中具有一定風險性和目前風險性不明確的投入品或產品(如轉基因產品等)也禁止使用,同時強調生產過程及投入品的可追溯性,基本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7]。
有機食品要立足國情,突出資源優勢,注重對影響生態環境因素的控制。
三品認證三者相互銜接,互為補充,各有側重,共同發展。我國的三品認證截止2010年底:無公害共認定產地58968個,其中種植業產地36251個,面積5194萬公頃,有效無公害農產品56532個,認證農產品約占同類農產品商品總量的30%。
綠色食品中,國家級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有2319家通過綠色食品認證,綠色食品產地環境監測面積達到0.16億公頃。
由農業系統所認證的有機產品認證企業總數達到1202家,產品總數5598個[8]。
現代農業的本質是集約農業,主要通過資本投入的增加、科學技術的應用、土地的適度集中和有效的組織管理,在一定面積的土地上通過專業化、規模化、精耕細作的經營方式,實現較高的投入產出率,提高經濟效益。
針對目前我國農業生產現狀,通過農產品質量認證,促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建立,促使土地向種植業大戶或規模化生產企業集中,由于土地的集約化可以形成規模化生產,使農業生產由一家一戶的生產模式向集約化工業化生產轉變,形成改變產業結構、使之符合國家十二五規劃的農業產業政策要求。
集約化增強了農產品生產對市場風險性的抵抗力。鼓勵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通過土地、資金、機械、技術等多種方式入股,組成股份公司,以組織化推進規模經營;以規模經營促進產業化的發展,提高企業農業組織化和規模經營的程度,提高企業對農業的調控力度和引導產業發展的能力。通過規模經營,可以更好的進行農田水利和田間配套工程建設,可以充分發揮農場農業科技優勢,便于土地大規模流轉,吸引更多的資金投入農場建設。農場也可以通過股份制的形式整合周邊資源,使有限的土地產生更大的效益,提高農產品產量,帶動地方農村經濟的發展。
通過認證有助于集約化生產者的需求,進而完善認證法規進行統一管理,加強投入品使用的控制,從而達到有組織地進行農產品標準化生產。
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其生產者在對新技術認知上的差異和經濟條件的限制,制約了新技術的投入。集約化生產有助于在生產者之間進行專業化合理化的分工,有利于新技術應用于農業機械化,大大提高生產效率。
通過認證建立了完整的農產品生產過程的控制與記錄,初步建立農產品追溯體系的框架,為從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質量追溯體系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中國農業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面臨著消費人口對農產品數量和質量日益增長的要求與耕地減少,生態環境惡化的矛盾。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要求農業生產具有相當規模和適度的增長,且這種增長不能危及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另一方面要求不斷提高食品質量和安全性。因此,在規模擴張,質量改善與資源利用、環境保護之間必須尋找一個支撐點。
縱觀現有認證系統,在當前的國情下,需要多種認證系統并行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系統應該成為基本的強制準入制度而存在。
通過無公害農產品的認證,強化農產品生產的標準化與集約化,提高生產效率,在保障農產品生產總量增長的基礎上,維護我國農產品的基本安全。
通過綠色食品認證強化精品農業的生產理念,強調品牌效應,滿足高品質的需求。同時,綠色食品實施的農業產業化理論,通過實現農業的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和企業化管理,在保證農產品安全及高產的情況下,更加強調優質農產品的精品特征,提高農業的整體競爭力和積極效益。
有機農業作為農產品出口的有利武器,在出口歐盟、日本、美國時將起到積極的作用。目前,有機食品市場主要集中在歐洲、美國、澳大利亞等十幾個發達國家,這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有機食品大部分靠進口。然而從全球角度分析,有機農業不可能完全替代常規農業。據測算,沒有人工合成氮肥的生產,地球上現有生產力僅能供應世界60億人口的60%,因此有機農業在我國應依據國情適度發展。
綜上所述,我國農產品認證主要以無公害認證為基礎,使之成為我國農產品生產的質量安全基本準入制度,保證農產品品質安全和總量的增長;同時大力發展綠色食品,提高精品農業的生產,提高經濟效益,使農民增收。
當前我國農產品認證要實現上述目標仍存在一定的困難,主要原因在于:
(1)認證不能解決真正意義上的土地扭轉和集約化使用。目前我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一般采用公司+農戶和公司+基地兩種形式,但其組織結構較為松散,管理水平參差不齊,管理和管控能力較弱,難以發揮集約化生產的優越性;
(2)農產品生產者(包括種植養殖業大戶)和經營者文化水平較低,安全意識不強,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3)各農產品認證之間互相銜接性較弱,缺乏相互協調性、一致性及相互認可的統一性。加之品牌宣傳力度不強,市場效益不明顯,挫傷申報的積極性。
農產品認證是推動我國農業生產的手段之一,應結合國家的農業產業政策,不斷完善和補充新的法規內容,促進政府對于農業生產及農田基本建設的投入,理順產業結構,加大對基層農業技術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培訓,提高業務管理水平,使之成為貫徹與發展農產品認證的中堅骨干力量。同時在三品認證的基礎上引入和推廣GAP、HACCP與ISO 9000系列認證,進一步提高我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
綜上所述,我國的農產品認證制度對農業生產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的轉變進程和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符合國家十二五發展綱要對于農業的要求,對我國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具有積極推動作用。
[1]國家統計局.關于2011年糧食產量數據的公告 [EB/OL].[2011-12-02].http://www.gov.cn/gzdt/2011-12/02/content_2008844.htm.
[2]李子田,郝瑞彬,沈方,等.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對策[J].農業機械化研究,2006(1):21-24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第五章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EB/OL].[2011-03-16].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3/16/c_121193916.htm.
[4]馮忠舉,劉建華.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良性發展的對策與建議[J].農業質量標準,2005(2):26-28
[5]樊紅平,丁保華.我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發展現狀及對策[J].廣東農業科學,2006(1):64-65
[6]劉振江,相靜波.國內外有機食品的發展現狀與前景[J].食品科技,2005(12):1-10
[7]郭春敏.中國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的發展 [J].生物學通報,2011,46(2):5-7
[8]中國綠色發展中心.2010年綠色食品統計年報:2010年有機食品發展總體情況[EB/OL].[2011-05-09]http://www.greenfood.org.cn/Html/2011_05_09/2_18553_2011_05_09_18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