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新
(遼寧省干旱地區造林研究所,遼寧朝陽 122000)
遼寧省建平縣沙棘林面積集中分布在建平北部的蹦河川和海棠川流域,主要林型為水土保持林、薪炭林、混交林、經濟林,基本構建成以沙棘為主體的森林生態系統。建平縣自20世紀50年代末期引種沙棘,80年代初期開始大面積造林,90年代末期形成人工沙棘純林面積6.7 萬hm2,沙棘混交林面積3.3萬hm2,成為世界最大的沙棘人工林。
建平縣選用沙棘作為目的樹種進行引種造林,是隨著人們認識的變化而發生階段性的改變的:
最初引種沙棘是為了解決小流域治理過程中造林成活率低的技術難題,利用沙棘耐寒、耐旱、耐瘠薄的特點,作為保持水土的先鋒樹種引進小流域,大力營造水土保持林,目的是改變地面徑流,減少水土流失,改善惡劣的生態環境。后來為了解決燃料不足,利用沙棘成活率高、生長速度快并且可以平茬復壯的特點,營造大面積的沙棘薪炭林以供給薪柴,目的是解決農村能源問題。再后來隨著沙棘果實巨大經濟價值的發現,受到利益驅動的原因,繼而出現發展大面積沙棘經濟林的局面,目的是為了達到小流域治理區脫貧致富的最終目標,實現沙棘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重價值,于是,遼西地區人工沙棘林的發展速度迅猛增長,相關產業迅速崛起,沙棘系列產品不斷面世,進入了產業化開發利用的全新階段,成就了建平沙棘事業的輝煌歷史。
直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連續4年的氣候干旱,沙棘木蠹蛾暴發成災,招致沙棘林大面積連片死亡。全縣沙棘純林死亡面積近3.9萬hm2,存活沙棘面積僅剩2.77萬hm2,沙棘平均死亡率達58.6%,以往大面積沙棘人工林的壯觀場面已蕩然無存。同時沙棘雌株死亡株數所占的比重較大,出現雄多雌少的局面。
由此,遼西地區沙棘事業發展受到了重創,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超乎預料。以翔龍公司為首的一大批沙棘加工企業幾乎全部被迫停產,河北神興企業先后投資2000多萬元購買改造的建平神興沙棘有限公司也被迫退出。沙棘災害使得果實直接經濟損失160余萬元,加工企業經濟損失高達400萬元以上。尤其是人們對沙棘樹種獨特的生物學特性和適應性產生了懷疑,提出了要“重新認識”沙棘的防護效能,個別地方甚至出現了刨除沙棘開墾荒地的現象,人們對沙棘認識的錯誤觀念比較經濟上的損失,更加令人擔憂。
建平縣百萬畝沙棘林大面積死亡的事情一經各大媒體報道,立即引發了廣大的沙棘研究專家及學者的深入思考和討論,進入實地調查分析,全面的總結經驗與教訓,真正科學合理地重新認識沙棘這個樹種,沒有因噎廢食。
探究建平縣沙棘林大面積死亡原因,不同的專家學者提出不同的分析結論。張連翔、惠興學等深入受災林地調查分析認為蛀干害蟲暴發不是沙棘林致死的根本原因,是多因子綜合作用的結果;西南林學院李秀寨等認為“沙棘死亡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很可能是一種衰退病”[5];北京林業大學路常寬等從環境生物學的角度分析認為是“由于干旱脅迫與沙棘木蠹蛾危害導致的沙棘衰退”[4],并利用遙感圖像追蹤沙棘面積減少的流向。
對可致死亡因子逐一分析,歸結起來,在以下幾點形成共識:
①連續多年氣候干旱—造成林地水分極度虧缺,是林木單株死亡的決定性因素;
②沙棘純林密度過大—以致形成林木死亡蔓延連片的現象;
③林齡老化—形成林木衰老自然死亡,占總死亡面積的30%;
④沙棘木蠹蛾暴發—病蟲成災緣于林木樹勢衰弱,抵抗力下降,是沙棘林死亡的外力;
⑤經營管理粗放—大面積沙棘林多分布在偏僻地區,人畜踐踏,栽后無管。
其中①②③④點屬自然原因,是客觀現象,是客體;第⑤點屬人為原因,是主觀因素,是主體。主體的意識觀念影響著客體的外在表現。也就是說,由于缺乏科學的經營管理理念,經營技術措施不健全,導致管理上的松懈,過度放牧,掠奪式采伐,進而產生沙棘生態系統環境受到破壞,最終發生毀滅性的損失。
由此我們看到,要解決建平縣沙棘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最根本性的改變應該是從建平縣沙棘林現存狀況出發,摒棄落后的思想觀念,代之以先進的營林理念,并結合營林關鍵技術,從認識上入手,從技術上發揮,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3.1.1 要充分認識大面積沙棘人工林在遼西地區生態環境發展過程中曾經產生的巨大防護效益,不能因為一時出現的問題就對其生態功能產生懷疑
實踐證明,沙棘在半干旱地區是治理水土流失最經濟、最有效的生物措施,是山區農民擺脫貧困,發展經濟,增加收入最好的經濟樹種。在喬木樹種無法定植的非宜林地,沙棘在眾多的適生樹種當中由于其極強的易活適生性、截流蓄水性、經濟耗水性、培肥固土性,已經奠定了它在遼西退化植被生態系統恢復中的先鋒樹種作用。
3.1.2 要充分認識沙棘果實的巨大經濟價值,看到沙棘樹種開發利用的廣闊前景和無限潛力
沙棘的藥品開發是沙棘利用價值的最主要方面,“據國外報道,沙棘果實中的活性成分已達190多種,油中的活性成分有106種,其中脂溶性維生素6種,脂肪酸22種,脂類42種,黃酮和酚類33種。這決定了沙棘是一種十分寶貴的藥用植物”[10]。“沙棘是果蔬中少有的集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為一體的富營養植物,特別是氨基酸、維生素的高含量、多含量,已確定了沙棘的名星地位”[10]。我們決不能放棄大自然留給我們的獨有的資源優勢,一定要把沙棘這個好樹種保留住,經營好,發展壯大。
3.1.3 要充分認清國內外在沙棘研究與開發方面已取得的巨大成就及未來沙棘產業的發展趨勢
在遼西地區沙棘林受到重創的同時,內蒙、新疆、黑龍江等省區掀起了開發種植沙棘的熱潮,許多沙棘企業的經營業績逐步上升,沙棘系列產品的生產、研制與包裝不斷創新,市場銷售額逐年遞增。2005年世界最大的人工沙棘加工基地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建成,每年加工沙棘果實的能力可達2萬t。國際方面的沙棘合作與交流也日益活躍,沙棘研究人員遍布世界,研究領域不斷拓展。曾經號稱世界第一大的建平沙棘事業,再不能自我否定,停滯不前了,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3.2.1 品種選擇是沙棘林營造成功與否的先決條件,也是沙棘林能否達到最終營造目標的關鍵點,良種選育是建平縣人工沙棘林技術改造的突破口
建平縣大面積中國沙棘人工林經過長期的天然雜交和自然選擇,產生了很多變異類型,突出表現在果實的顏色、大小、形狀、樹體形態、著刺量等差別上。從中選擇果實大、少刺、生長健壯、抗性強、產量高的優良類型,進行無性繁殖,推廣應用于生產,對恢復和重建沙棘資源有著重要的決定意義。中黃果沙棘,中紅果沙棘是從中國沙棘中選育出的兩個優良變異類型。經過多年來的栽培觀察,這兩個品種具備優良的遺傳穩定性。在同等經營條件下,比較未經選育的中國沙棘可大幅度提高單位面積果實產量,能夠達到我們所追求的育種目標,中國沙棘優良類型將成為將來的發展方向,具有很好的前景。
俄羅斯大果沙棘的引種成功,改變了建平縣中國沙棘一統天下的狀況,大大提高了單位面積果實產量。但是,大果沙棘的發展須注意以下幾點:①發展最適區域在北緯40°以北地區。隨著緯度的增高生長表現較好,反之較差,這也說明了它的耐寒性。建平縣屬于適宜緯度范圍,可以適度發展大果沙棘栽培。②大果沙棘以作為經濟林品種,果園化栽培,集約化管理為宜,其對氣候、立地條件的要求較中國沙棘更為嚴格,最好有灌溉條件。向陽、烏蘭格木、巨人、橙色、阿列伊(♂株)5個品種均適于在建平縣栽培。③栽培行株距宜選擇3m×1.5m 或3m×2m,雌雄株配比為8∶2或9∶1,授粉樹選用阿列伊(♂株)。
3.2.2 在選育良種的基礎上,提高良種苗木擴繁技術,增加沙棘良種繁殖系數,縮短育苗周期,提高苗木質量,以使優良的沙棘品種快速優質地應用于造林實踐,是推動建平沙棘營林快速發展的最佳方式。
沙棘最佳的繁殖方式是嫩枝扦插,優點是遺傳性狀穩定,條材充足。沙棘裸地嫩枝扦插育苗技術是對沙棘嫩枝扦插繁殖方式的進一步完善,其技術關鍵點:①采用了中國林科院科技公司生產的全光噴霧微噴配套設備;②及時更換扦插盤河沙并提高裸地盤的覆新沙厚度;③加大了裸地土盤有機肥的使用量;④修建曬水池提高水溫;⑤提早扦插時期。
沙棘裸地嫩枝扦插盤不受地形的限制,土地利用率高,技術操作簡便,經濟適用,微噴設備噴霧均勻,霧化效果好。各品種沙棘育苗成活率均在80%以上,最高達99%;平均苗高均在20cm 以上,最高達35cm。扦插后7d出現愈傷組織,15d大部分生根,30d全部生根,而且根系發達,苗木質量好,當年可達到造林標準,明顯縮短了育苗周期,可以充分運用于沙棘育苗的批量化生產中。沙棘裸地嫩枝扦插育苗技術能夠為建平人工沙棘林的大面積恢復重建儲備充足的苗木資源,解決苗木需求問題。
3.2.3 采用良種壯苗,于造林前期進行科學的規劃與設計。根據不同的立地條件確定不同的栽培模式,根據不同的營林目標選用不同的沙棘品種。適地適樹、分類區劃、科學設計是建平沙棘人工林全面改善的前提和基礎
沙棘生態經濟林模式,立地條件為荒坡地,坡度>15°,栽培品種為中國沙棘優良類型(中紅果沙棘、中黃果沙棘);行株距3m×1.5m,栽植密度2222 株/hm2,達產后鮮果產量4~5t/hm2。營林目的為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兼顧。
沙棘經濟林模式,立地條件為平緩的農耕地,坡度<15°,栽培品種為俄羅斯大果沙棘(向陽、烏蘭格木、巨人、橙色)或中國沙棘優良類型(中紅果沙棘、中黃果沙棘);行株距3m×2m,栽植密度1667株/hm2,達產后鮮果產量8~10t/hm2。營林目的為獲取果實產量,追求經濟效益。
沙棘種植園模式,立地條件要求有灌溉條件的耕地或園地,地勢平坦,土層厚度>50cm,栽培品種選用抗病、豐產的俄羅斯大果沙棘良種(向陽、烏蘭格木、巨人、橙色),行株距3m×2m,栽植密度1667 株/hm2,達產后鮮果產量10~12t/hm2。營林目的為采用高經營水平,高科技含量,追求商品化,產業化,經濟效益最大化。
3.2.4 良種壯苗和科學設計的最終落腳點是造林,應用一切半干旱地區造林關鍵技術,切實提高植苗造林成活率,保證造林質量,這是建平沙棘人工林優良培育的真正起點,關系著森林經營的全局
應把握好以下幾點:①不整地不造林。整地方式可依據不同地形采用水平溝、水平階及魚鱗坑等整地集水措施;②不合格不造林。造林過程中嚴把苗木關,從起苗開始,分級、包裝、運輸、貯藏、假植、直到栽植,都要確保苗木根系不受損傷,不失水;③不蘸根不造林。栽植時苗木地上部分采取截干、去稍或噴灑蒸騰抑制劑,根系部分應用蘸泥漿、保水劑、生根粉等抗旱保水造林技術;④不規范不造林。栽植方法要求苗干端直,根系舒展,根土密接,深淺適宜,做到“三埋兩踩一提苗”;⑤不覆蓋不造林。栽植后保證立即灌透水,并采用地膜、生草、秸稈、石塊等進行樹盤覆蓋措施;⑥造林后的營林,主要基于水分平衡調控密度,決不可重栽輕管。
綜合以上觀點,對于建平沙棘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只要我們能夠徹底擺脫落后的思想觀念束縛,充分認識建平沙棘事業的發展現狀,科學運用半干旱地區森林培育的關鍵技術,加強沙棘幼林撫育措施,本著高標準、高投入、高科技、高效益的經營原則,建立推廣示范基地,實行基地化生產,充分實現沙棘“三料”價值,滿足原料供應。同時結合生態環境建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為沙棘企業站穩市場提供優惠條件,從而進一步加強與企業聯合,發揮企業拉動作用,帶動農民發展,形成規模經營。如此假以時日,形成以沙棘林基地為第一車間的沙棘產品深加工產業鏈,在市場導向的作用下,以生產促銷售,展示建平地域特色,樹立建平沙棘品牌,重振建平沙棘產業,構建成具有遼西特色的林-工-貿一體化的人工沙棘商品林業。
[1]亢新剛.森林經營管理技術 [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134-167.
[2]惠興學.建平縣沙棘林大面積死亡成因調查分析與對策 [J].防護林科技,2002,(2):53-55.
[3]肇成琴.建平縣百萬畝沙棘林的興衰與思考 [J].國際沙棘研究與開發,2007,(2):37-39.
[4]路常寬,廖曉玉,王曉勤,等.災害脅迫下建平縣沙棘人工林的時空特性 [J].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2007,(4):26-30.
[5]李秀寨,李根前,韋宇,等.中國沙棘大面積死亡原因的探討 [J].沙棘,2005,(1):24-28.
[6]孔繁軾.中國沙棘優良類型選擇初報 [J].國際沙棘研究與開發,2006,(1):18-22.
[7]洪新,惠興學,張麗霞,等.沙棘裸地嫩枝扦插技術及育苗成本分析 [J].國際沙棘研究與開發,2010,(2):15-18.
[8]李國武.遼西北地區發展沙棘生態型經濟林的可行性 [J].沙棘,2006,(4):35-36.
[9]邰源臨.創新沙棘營養價值 發展沙棘健康產業[J].國際沙棘研究與開發,2008,(2):01-02.
[10]土小寧,安寶利,許濤,等.沙棘開發利用的前景 [J].陜西林業科技,2004,(2):71-74.
[11]楊培華,宋西德,姚支春,等.沙棘育苗及造林技術 [J].陜西林業科技,2004,(2):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