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宏慶 張文婷
(1.正德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南京 211106;2.磐能電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江蘇 南京 210061)
近年來,我院電子信息類專業以建設省級特色專業和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為契機,依據高職高專學生現狀,從崗位目標入手,積極探索基于工作過程的任務引領、實施項目導向的教學模式,積極探索,逐步建立了“電子產品生產檢測、電子產品檢修調試、電子產品設計開發及頂崗實習”層次推進的四級模塊化的課程體系(見表1)。

表1 四級模塊化課程體系結構
電子等工科專業的學生來講, 其就業崗位的實際工作環境與實踐性教學環節可以做到高度的一致性, 為我們培養與企業無縫接軌的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實施基礎, 我們完全可能依靠學校的自身條件,達到工學緊密結合的效果。 依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實際要求,項目載體的設計上,以企業需求為目標, 培養具有實際操作能力的服務于生產一線的技術人員。 在實際建設中,通過與企業零距離基礎,深層次交流,對企業用人需求進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以項目為載體,以企業化教學環境為支撐,以企業化管理模式為抓手,以“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為保障”構建了全方位立體式的教學環節(如圖1)。用有難度梯度、有層次、有針對性的工學結合項目,引領學生主動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增強其職業技能。

圖1 實施平臺架構
從高職電子與信息類崗位群職業能力要求出發,以就業能力和職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為目標, 主動與企業聯系,積極尋求與企業的合作[1-2]。 合作在兩個方面展開,首先我們通過和企業的深層次的溝通, 了解企業用人的基本條件,并以此為我們設計工學結合項目提供了很好的參照依據;其次,學院積極引進企業全套實習系統和技術資料,校企配合完成對教師的技能能力的培養,按照企業的要求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使其能夠學業完成后以最快的方式融入到企業中,成為企業優秀的工作者。
為了使學生在學習中能體驗職場氛圍, 接受職業環境的熏陶,進行規范化職業訓練,我們仿真企業環境建設職場型實踐教學平臺,成立模擬公司,并按企業運作要求,制訂了相關崗位職責、工藝流程和工作流程等規章制度,設置了辦公區、小型會議室、小型圖書室和內訓教室等工作研習場所。
為了能夠最大限度地貼近企業的運營模式,在教學組織上,按照企業實際運行的過程、運作方法及運營機制實施[3-4]。采用任務驅動、職業模擬,采取普適性通用工作過程六步法組織教學,對每個任務項目合理安排實踐操作與理論講解內容,分模塊組織實施,分階段給學生明確的、通過努力能完成的學習任務和目標。 學生在不同的學習階段,以不同的身份完成不同的崗位工作及學習內容,體會職場氛圍和實際工作流程,接受準就業訓練。
通過在生產車間和工作室進行的多元化、多層次項目訓練,鍛煉學生的職業工作能力,使學生領悟現代工程技術人員應具備的質量意識、安全意識、管理意識、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等,全面提高學生自身職業素養,為畢業后盡快適應崗位需求打下良好基礎。
同時我們和企業共同合作,企業工作人員和實踐教師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共同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確保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夠與企業無縫接軌,企業無須專門培訓就可直接上崗。
首先我們以專任教師為主,企業技術人員為輔,成立課程開發小組。 以工程項目或典型電子產品為載體,采用“直接選用、二次開發和創新設計”等方法,以突出學生實際工作能力與技術應用能力訓練為主線,開發“多元化、多層次、模塊化、菜單式”課程項目;其次,我們也以訪問工程師的形式,派遣教師深入企業,直接參與企業產品的開發和設計。 每個項目都以完成一個完整的工作任務為目的, 融入理論知識、工作對象、工具、工作方法和工作要求等工作過程要素。 并將它轉換成實際教學資源,融入到實際的教學環節中,建立了包括項目任務書、指導書、組織計劃、教案、課件、評估方式和評估標準等課程教學資源庫,并不斷更新與充實相關資料。 使得教學活動更具有生命力和實踐性。
實訓基地是課程體系改革和建設的硬件支撐, 是學生實施實驗實訓項目的重要平臺之一, 是培養學生崗位能力的重要的載體。是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關鍵場所。學院在原有的傳統實驗實訓基地的基礎上,結合企業的實際需求,設置了一些職業指向性強的實訓項目,在此基礎上,需要建立與之配套的實訓基地。 目前,我們已經建立了電子電路分析與實踐、音視頻設備原理與檢修、單片機技術與實踐實訓基地。
通過與企業合作,引進企業項目和技術資源,兼顧“雙證”教育,我們建立了電子產品生產檢測工作室、電子產品生產檢修調試工作室、電子產品設計開發工作室三個具有企業化環境的實踐教學平臺。 同時,企業提供設備和資金,學校提供實際實訓場所,企業采取捐贈的形式,將企業閑置的生產設備捐贈給學院,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實訓條件。
另外與企業進一步合作,對于資金投入大,維護費用高的實訓基地,利用企業本身的資源,成立了企業和學院聯合的生產實訓基地,基地就設在企業中,在電子產品生產線上,學生可以“零距離”接觸高科技的生產設備,直接參與生產活動。
學院設有教科研專項基金,制訂了多項鼓勵政策和激勵措施,從培養考核教師的職業能力入手,保證項目化課程的教學質量。 要求教師必須深入到行業企業進行學習調研,參與企業項目開發,接受企業培訓[5]。 先后選拔了多名教師到境外院校學習工程職業教育, 學習國外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選拔教師到相關企業學習手機、數字電視、筆記本等電子產品的芯片級維修;選拔教師到微軟等知名企業參加軟件工程師培訓,選拔教師參加工信部、教育部、中國電子學會等部門或行業協會組織的職業資格考評員培訓。
同時,我們積極引進專任高級人才,聘請企業技術人員做兼職教師,邀請其它高校和研究所的專家教授以及企業人員來校作報告,做指導,組織教師到兄弟院校參觀學習。
另外, 我們積極參與中小企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結構,派遣有實力的教師深入企業為企業新員工開展基本技能的培訓,充分發揮自身優勢。 采取訪問工程師制度,鼓勵青年教師深入基層,和企業技術人員一起開發產品或參與企業的開發項目;在企業技術人員的引薦下,直接接手小型的項目開發,多角度、多方位的鍛煉教師的職業技能,進一步拓寬學院產學結合的思路,更好地為教學一線服務。
通過這一系列的“走出去,請進來”的活動,全面提高了教師的教科研能力,拓寬了教師的視野,要求老師不僅要有學歷而且要有“經歷”。 了解了行業企業最新信息,鍛造了教學團隊,為課程開發與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了師資保障。
通過以上一系列的措施,圍繞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這個目標,不斷增強學生職業技能,學生的職業技能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就業,而學生的就業情況直接反映了學院在行業中的競爭力,提升高職學生的職業技能是各個高職院校重點研究的課題。 我們將在實施過程中,不斷修正方向,進一步探索和完善的方案,確保實施效果,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1]韓繼紅.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多元社會評價機制探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1(10).
[2]邱璐軼.高職校企合作的影響因素分析[J]教育探索,2011(4).
[3]王昌國,商小琴.高職院校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之探索[J].中國市場,2011(23).
[4]朱金秀,金紀東.實踐教學與就業能力培養想融合的研究與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
[5]李海.高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制度的缺失與完善[J].職業技術教育,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