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管 洪

想取得市場的主動,必須先取得競爭的主動。如何取得競爭的主動?就是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自己的優勢。人們常說要取長補短,但在市場競爭中,取長補短永遠都只能跟在別人后面,所以,只有揚長避短,讓自己的優勢得到更好發揮,才能成為競爭的強者。作為報業集團,特別是黨報集團,在政治、品牌、宣傳等方面,可以說優勢眾多。近年來,在推動產業發展上,重報集團利用黨報集團和國有文化企業的優勢,爭取政府支持,對報業大廈等基本設施建設和文化產業項目減征相關規費;申請將成立的重報傳媒和新媒體公司納入文化轉企改制企業,享受所得稅減免等轉企改制優惠政策。利用集團資金流量大,與金融機構建立新的合作關系,比如重報集團與工商銀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工商銀行給集團授信100個億的貸款,為產業發展建立了穩定的資金籌措渠道。利用集團品牌影響力,與區縣合作,打造文化創意產業園,目前,重報集團已在萬州、涪陵兩個區實施文化創意產業園項目;與具有發展潛力的民營企業合作,拓展發展領域,如成立舞美、演藝公司等。黨報集團只要認真挖掘自身優勢,充分利用好這些優勢,推進產業發展一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從報紙到報業,從報業到文化產業,從文化產業到多元產業,傳統媒體的經營結構和經營模式已發生深刻變化。黨報集團必須在鞏固發展傳統主業的基礎上,認真研判市場,立足自身優勢和延伸產業鏈,推進跨地區、跨媒體、跨行業發展,努力培育新的支撐產業,構建多元產業格局。近年來,重報集團堅持以項目為抓手,在多元產業發展上也進行了一些嘗試,目前,包括重慶新聞傳媒中心、渝北文化創意產業園、印發物流基地、樵坪老年護養中心、左岸陳橋房地產等一批產業項目正在實施,產業涉及文化創意、現代印刷、物流配送、地產開發、老年人護養等業態。同時,重報集團還采取合資控股、合資經營等低成本擴張方式,成立報業正點演藝公司、報業眾媒文化藝術公司、新聞國旅等企業;通過實施戰略合作,與市旅游局一起打造旅游演藝項目,與市體育局合作運營體育場館,與市政府會展投資公司合作從事會展業務,積極進軍旅游、體育、演藝、會展等行業。推動產業發展過程中,對產業的布局重報集團也十分注意,比如在文化產業園區打造上,集團在考慮主城區的基礎上,加大對幾大中心城市的拓展,強化了區域市場的搶占。通過大力推動多元產業發展,集團產業基本形成“文化產業為主、多行業并舉”的業態結構,“主城為核、區縣為點”的空間布局。
思路決定出路,創新決定未來。對于黨報集團,不創新發展是死路一條,但如果創新發展過程中找不到好的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模式,可能死得更快。所以,黨報集團在產業發展中既要不唯上、不唯書,解放思想、求新求變,更要立足現實、科學抉擇,做好風險規避。為此,在產業項目的發展上,黨報集團應該針對不同項目的特點和風險程度選擇不同開發模式。近年來,重報集團在產業項目的操作上,堅持基本建設項目由集團自己實施,商業性項目實行合作開發。如重報集團報業大樓、印發物流基地等,由集團自己投資實施;文化產業園、旅游文化地產、老年護養項目,都實行由集團控股,通過競爭性談判,選擇有資質、有經驗、有信譽的大型國有企業或民營企業聯合開發。比如正在建設的渝北文化產業園與國內一家知名企業聯合開發,由集團提供土地使用權,土地不過戶、不更名,對方負責籌集項目建設資金并組建項目管理團隊。集團委派1名副總和1名財務總監參與項目的管理,對方在項目共管賬戶的資金不低于5000萬元,專款專用于該項目的開發經營建設活動。產業園建成,雙方扣除相關開發成本后,集團按51%的比例進行稅后利潤分配或實物分配。同時,為保證集團收入,在合作開發中,集團與合作方還明確了集團在項目中的最低收益。采取不同方式開發,既可以降低集團資金壓力、減小市場風險,更重要的是還能彌補黨報集團在項目開發上的人才、管理、經營等方面的不足,真正實現優勢互補。
報業是黨報集團的核心產業,支撐黨報集團創造了輝煌。但近年來,隨著現代技術的不斷更新,以發行、廣告、印刷為主的傳統產業,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特別是今年以來,報業下滑態勢不斷加劇,大有報業寒冬來臨之勢。“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面對當前報業發展的嚴峻形勢,黨報集團要實現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必須堅持以創新為動力,探索更加符合市場規律、行業形勢、自身實際的發展之路。
報業集團,特別是黨報集團都是從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報社走過來的,其發展帶有很多的計劃經濟色彩,而加快產業發展,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為此,推動黨報集團產業發展,必須在原有管理體制上實現新的突破。但黨報集團的項目決策和實施主體往往行政化色彩比較明顯,政企不分、權責不明,導致風險不易控制和轉移。針對這些情況,重報集團積極探索,逐步建立和完善與市場接軌的管理模式。對于產業項目,都獨立成立項目公司,或控股、相對控股成立經營公司,負責項目的建設、管理、運營等,實行項目自身封閉運行。如重報集團實施房地產項目,就成立了新港房地產公司;在萬州區實施文化創意產業園項目,就成立了文化產業投資公司。在人才的引進和員工的待遇上,既考慮原有體制人員的平衡,又主動與市場接軌,根據項目建立相應的薪酬標準,基本實現了企業經營和項目經營的市場化。在注重市場化的基礎上,集團還強化了項目實施過程的監管,在成立的項目公司中,由集團委派高層管理人員和財務主管,這樣不但能有效減少集團資本風險,還能保證集團對產業項目實施的控制力。
報業已進入“大投入大產出,不投入不產出”的發展階段,特別是從事文化產業項目,報業集團再依靠傳統積累方式已很難推動發展。黨報集團必須充分發揮傳媒對資本的吸引力,建立更加多元的融資渠道,以保證產業發展資金需求。在融資渠道上,近年來重報集團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探索。一是爭取重慶國有文化資產管理公司貸款,今年我們已爭取到短期融資和中期票據2.5個億,其較低利息有效的降低了財務成本。二是充分利用集團資金、宣傳等優勢,推進與金融機構的戰略合作,目前,集團已與工商行、交通銀行建立戰略合作關系,不但爭取到他們較大額度的授信,更重要的是提升了集團影響力,增強了外界與集團合作的信心。三是充分利用集團政治優勢和資源優勢,通過聯合開發、合作經營等方式,引進外界資金,盡快回收成本,以減少資金投入。比如萬州文化產業園、加州地塊開發,在合作協議簽訂時集團就分別收回前期投入。四是加快推進集團進入資本市場,以重慶重報傳媒有限責任公司為載體,全力推進上市工作,以從根本上改變集團融資結構。目前股改方案已上報中宣部,可望今年完成第一次股份制改造,力爭“十二五”末實現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