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勇 王淮燕 張琳 楊利民
近二十年來,國內外應用丙種球蛋白(IVIG)提高早產兒被動免疫力,以降低其感染率及住院時間。但近年Ohlsson等[1]的研究結果對預防性用藥提出質疑。現有的研究結果也很難說明IVIG對早產兒有預防感染的作用,該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對照設計,探討IVIG預防用藥后對早產極低體重兒住院過程中的抗生素使用、院內感染發生率、住院時間等的影響,為臨床用藥提供理論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擇常州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2009年8月~2010年12月住院的極低出生體重兒且好轉治愈出院者作為研究對象,排除中途自動出院、放棄治療及合并重要臟器畸形者,如先心、消化道畸形者。共43例,平均胎齡(30.027±1.189)周,平均出生體重(1333.297±153.124)g。隨機分對照組(22例)、IVIG組(21例),兩組孕周、體重等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均常規保暖、輸液、喂養治療。IVIG組在此基礎上于生后7 d內使用2次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400~600 mg/(kg·次)]。觀察兩組患兒住院期間抗生素使用時間、院內感染情況、住院時間。
1.3 抗生素使用和停用指征:所有早產兒如有胎膜早破、感染高危因素(如產婦產前、產時感染等),入院后即用抗生素,住院過程中有感染癥狀時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選擇抗生素,或根據臨床經驗,輕度感染用第一代、第二代頭孢,嚴重感染用第三代頭孢、碳青霉稀類抗生素,極少數為聯合用藥。抗生素停用指征為:體溫穩定,無少哭、少食癥狀,一般情況穩定,血CRP正常,血白細胞總數正常,敗血癥患兒2次血培養陰性,相應臨床癥狀消失。
1.4 院內感染評定標準 體溫升高或降低,少哭、少食、少動,反應差,住院48 h后出現相應的臨床表現,如呼吸道感染癥狀、消化道癥狀、皮膚感染灶等,實驗室檢查白細胞總數>20×109/L或<5×109/L,C反應蛋白升高,分泌物、血培養陽性等。
1.5 出院標準 呼吸、心率、體溫等生命體征平穩,有感染者感染控制,吸吮力好,奶量可達到嬰兒生長發育需要,不需輸液營養支持,體重達2000 g以上。
1.6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1.5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感染發生率、抗生素使用時間、住院天數方面,對照組與IVIG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資料及療效比較
新生兒出生時免疫系統并未發育成熟,與成人和兒童有較大差別,早產兒作為新生兒的特殊群體,與足月兒比較,免疫系統的發育尤不成熟,細胞免疫反應低下。早產兒由于提早娩出,從母體內獲得的IgG明顯少于足月兒,且其主動合成免疫球蛋白的能力低下,故出生后極易出現低IgG血癥。反復感染是導致早產兒特別是VLBW住院時間延長及死亡的主要原因。早產兒預防性應用IVIG后,可以提高其血清IgG水平。近二十年來,國內外多應用IVIG來提高早產兒被動免疫力,以降低其感染率、死亡率。
但近年來,眾多的研究表明,預防性使用IVIG并不能降低VLBW早期或晚期感染發生率。高武紅等[2]觀察到,VLBW出生早期預防性應用IVIG后發生各種感染的幾率與未用IVIG者相似,各種疾病發生率、病死率及住院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無論是大劑量或小劑量都無保護作用,這與其他學者觀察到的一致[3]。IVIG雖能增加血清IgG水平,但卻不能減少早產兒感染率及住院時間。究其原因,可能與IVIG對早產兒的免疫抑制有關。體外實驗證實,大劑量IVIG抑制T、B淋巴細胞的調節和炎癥反應,降低NK細胞活性[4]。從細胞表型的角度也可證實IVIG可抑制T淋巴細胞的活化[5]。IVIG還抑制單核巨噬細胞等吞噬細胞表面Fc受體的表達,進而抑制受體介導的吞噬及殺傷功能[6]。而且IVIG對機體免疫系統的作用相當復雜,體內參與免疫反應的細胞不同或處于不同的狀態,都可能產生不同的免疫抑制結果。IVIG可以抑制新生兒單個核細胞(CBMC)多種細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但IVIG對已活化的CBMC并不能起到抑制作用,因此當用IVIG治療新生兒感染性疾病時,此時體內CBMC已被病原體刺激而活化,所以主要表現IVIG的免疫保護作用,但當IVIG用于治療新生兒非感染性疾病或預防性應用時,其免疫抑制功能可能引起新生兒易感性增加[5]。
根據該研究結果,VLBW生后早期預防性應用IVIG,發生各種繼發感染的幾率與未用IVIG者相似,提示在VLBW中,預防性使用IVIG并不能減少繼發感染的幾率。兩組抗生素使用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差異也無統計學意義。而且預防性應用IVIG可能影響其細胞免疫的自然發育過程,使免疫功能更為低下,甚至可能引起新生兒易感性增加,應引起臨床醫師的注意。新生兒免疫功能發育尚未成熟,對各種刺激的反應也可能與成人不同,臨床上給予早產兒IVIG時,一方面應考慮到其對早產兒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作用,另一方面也應考慮到其可能對患兒本身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在充分了解新生兒免疫狀態的基礎上,合理使用IVIG。加之IVIG費用昂貴,存在血源傳播疾病的可能,常規預防使用并不可取,建議在VLBW使用中,嚴格掌握IVIG應用指征,以促進VLBW免疫功能的良性發育。
[1]Ohlsson A,lacy JB.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for preventing infection in preterm and/or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1(1):22.
[2]高武紅,李成榮,田鸞英,等.靜注丙種球蛋白對極低出生體重兒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06,21(12):1684 -1686.
[3]Chou YH,Yau KI.The use of prophylactic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therapy in very low birthweight infants[J].Changgeng Yi Xue Za Zhi,1998,21(4):37l.
[4]周正任.大劑量免疫球蛋白療法[J].日本醫學介紹,2000,2l(3):143.
[5]郝軼群,陳同辛,朱亞忠,等.靜脈免疫球蛋白對新生兒臍帶血淋巴細胞免疫抑制機制的研究[J].中華兒科雜志,2005,43(6):438-443.
[6]王美紅,陳同辛.靜脈內免疫球蛋白對單核巨噬細胞免疫調節機制的研究[J].國際兒科學雜志,2006,33(1):33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