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梅
精神分裂癥是精神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病程長,復發率高,對患者和社會都造成很大的危害,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家屬在精神和經濟上都有很大的壓力,近年來發病率呈逐漸上升趨勢。精神分裂癥的治療目前依然以藥物治療為主,長期堅持服藥對疾病的預后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因此,精神分裂癥患者遵醫行為也直接影響其治療效果[1]。2010年1~12月筆者對101例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整體護理,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精神分裂癥患者202例,男113例,女89例,平均年齡(38.9±12.1)歲。均符合CCMD-3中有關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平均住院(8.4±3.5)次,平均病程(8.3±1.2)年。將患者按就診的先后順序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1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接受藥物治療的同時,由護理人員進行1次/d的一般性溝通,了解患者的情緒、精神、睡眠、飲食、藥物副作用、對護理的滿意度等。觀察組為每一位患者設立檔案,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以心理認知為理論依據,由經過培訓的責任護士實施整體護理及全程用藥指導,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及時糾正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錯誤認知,對兩組患者進行走訪,并觀察記錄兩組間的差別。
1.3 調查標準 采用自行設計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遵醫行為調查表,將患者的遵醫行為分為完全遵從、部分遵從、不遵從三個層次,在出院后3個月、半年及1年后分別進行遵醫行為調查。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檢查水準a=0.05。
整體護理實施前后兩組患者遵醫行為比較見表1。

表1 整體護理實施前后兩組患者遵醫行為比較[n,n(%)]
3.1 整體護理實施的方法 (1)心理干預。入院階段:加強與患者的心理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取得患者的信任。治療階段:掌握病情動態變化規律。對其在幻聽、妄想支配下出現的過激行為要及時疏導和阻止。康復階段:康復期患者的心理變化和精神負擔是多種多樣的,責任護士要重視患者的心理問題,指導患者制定近期、遠期的康復目標,掌握一些科學適當的方法完善性格,避免有害的應激源對自己造成不良影響,使其在生理、心理各方面都處于接受治療和管理的最佳狀態[2]。(2)健康教育。責任護士進行針對性的健康宣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遵醫行為。指導患者掌握癥狀復發的先兆,預防復發,學會發現藥物不良反應的方法。同時做好自知力教育,促進精神精神分裂癥患者自知力的恢復和提高遵醫行為,并幫助患者更好地應對疾病、工作和生活[3]。(3)正確服藥,加強用藥監管。指導患者按時定量服藥,在醫生指導下及時調整,責任護士需對患者反復強調堅持服藥的重要意義[4]。
3.2 整體護理的實施對患者遵醫行為的意義 經過對照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癥患者由于病程遷延,自知力缺失,經濟負擔重,家屬監管不到位,副反應發生率高,觀察組患者接受整體護理后遵醫行為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其遵醫行為得到鞏固,復發率明顯降低。目前,精神分裂癥患者復發者占很大比例,主要原因是患者及家屬相關知識的缺乏,家屬重視不夠。
綜上所述,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整體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患者的遵醫行為,穩定病情,鞏固療效,減少復發率,對精神分裂癥的治療效果和預防復發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
[1]陳毅.相關精神障礙的治療與護理[M].濟南:山東科技出版社,2001:134.
[2]宋燕華.精神障礙護理學[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80-81.
[3]平紅婷,陳立敏,虞曉煜,等.自知力教育對首發和復發精神分裂癥患者自知力影響的研究[J].護理研究,2007,21(1):122-123.
[4]沈漁邨.精神病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