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韓 羽
隨著中國麝類資源總量的不斷減少,加強人工養麝基礎研究、推進人工養麝產業化發展成為保護野生麝資源、可持續利用麝香、傳承與弘揚傳統中醫藥文化的重要課題。
作為四川養麝研究所的所長,蔡永華深感自己肩上的重任和使命既艱巨又重大,唯有奮力耕耘、勇敢探索。蔡永華1983年大學畢業即到四川養麝研究所金鳳山養麝場從事技術和管理工作,作為全國最早開展人工養麝的單位,受到中國人工養麝的第一代開創者王大中、李時萬等老一輩創業者的鼓舞和教誨,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長,潛心開展養麝研究和生產。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中國處于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時期,四川養麝研究所遭遇到嚴峻的經濟困難。作為一名養麝人,蔡永華沒有像大多數人一樣下?;蜣D向收益良好的行業,而是選擇了默默堅守。金鳳山養麝場偏遠沒有交通車,就每天騎自行車10余公里上班;沒有錢買飼料,就用工資或借錢買飼料。清貧和寂寞并沒有打擊他對人工養麝事業的熱情和信心。

蔡永華參與的該所主持的國家“六·五”攻關項目“人工養麝研究”中繁殖技術的研究,麝的配懷率達到85%,仔麝成活率達到91.5%,創下當年全國人工養麝的最高紀錄,達到普通家畜的生產水平,四川養麝研究所“林麝飼養和活體取香”技術獲1985年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由蔡永華主持的“四川家養林麝寄生蟲病調查研究”項目系統全面地對麝寄生蟲病的防治進行了研究,成功解決麝養殖的寄生蟲病,“四川家養林麝寄生蟲病調查研究”被四川省政府授予科技進步二等獎;在蔡永華的領導下,四川養麝研究所麝種群數量實現跨越式發展,至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前,種群數量占到全國人工養麝種群的50%以上,馬爾康養獐場在10年間增長6倍,成為全國最大的人工養麝場。四川養麝研究所的快速發展得到國家林業部門的高度關注和眾多國際組織的贊許。
在自身發展的同時,蔡永華積極支持、扶持其它養麝單位的建立和發展,給予技術指導和種源支持、協助產品銷售,為其發展出謀劃策。加強資源整合與利用,聯合養麝單位成立公司和合作組織,推動人工養麝的加速發展與良性發展。
2008年以后,隨著人工養麝熱潮的興起,社會力量積極參與人工養麝,作為所長的蔡永華敏銳地認識到,人工養麝的春天已經到來。經過詳細分析,蔡永華果斷決定,利用四川養麝研究所的技術優勢和人才隊伍優勢,結合四川養麝研究所公益型研究所的性質,將自身職能和職責定位為加強基礎研究與對外技術服務,推動和促進社會養麝的健康、快速發展,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將人工養麝做大做強,達到滿足中醫中藥產業的需求、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的中醫藥文化。
從2001年開始,著眼人工養麝的未來發展方向,蔡永華開始進行人工養麝的產業化試點和探索,希望實現人工養麝的產業化發展和帶動養殖戶致富的雙贏,實現人工養麝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與可持續發展。通過對運行模式、發展規模、管理方法、人員培訓、技術支持等產業化發展的探索,為社會人工養麝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充分發揮了作為人工養麝領航人的責任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