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光軍
《磁共振成像》編輯部,北京 100061
王承緣教授1935年出生于浙江杭州,是我國著名的神經影像學專家,曾任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磁共振學組首任組長。今年是王教授從醫的第55個年頭,陽春三月的一天下午,筆者來到112年歷史的同濟醫院,有幸采訪了正在醫院工作的精神矍鑠的王承緣教授。
本刊記者:王老您好,剛才看到您還在給患者會診,您對退休以后的工作滿意嗎?
王承緣教授:您好。我退休以后被醫院和科室返聘,現在每周來四次,主要是疑難病例會診和給進修醫生講課。我們醫院放射科每天早上和下午進行兩次讀片,每年3至5月和9至11月招收兩批進修醫生進行繼續醫學教育培訓。我的兩個孩子都在國外工作,我覺得退休以后的工作很充實,很喜歡和年輕大夫一起讀片,簽報告,這使我退休后的生活更精彩。近30年來醫學影像學得到迅猛發展,尤其醫學磁共振成像技術經歷了從無到有、從低場到高場、從顱腦到全身應用的大發展,我在工作中也學習到很多新知識。
本刊記者:您1957年起從事放射診斷工作,1984年以后在CT室工作,1994年至今從事MRI診斷工作,在長期的醫學影像學領域科、教、研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經驗,您見證了同濟醫院放射科55年發展歷程。在這55年里,您成功的關鍵是什么?
王承緣教授:這55年,我只不過做了一位影像科醫生應該做的,根據工作需要和臨床需求,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談不上什么成功。如果說取得了一點點成績,那也是我們集體的功勞。1952年,我考入同濟醫學院,經過5年的扎實的基礎教育,結合自身特點,我認準了放射學這個專業,畢業后在同濟醫院放射科工作,在前輩們的指導和同事們的支持下,我從基礎工作做起,一步一個腳印,期間也遇到很多困難,但是我從來沒有放棄這個專業。1964年后,為適應醫院的發展,我科分設腹部、心胸和神經放射三個亞專業,我的主攻方向定為神經放射,從此以后,我的研究興趣都集中到了神經放射和影像診斷。1984年,我科購置了第一臺CT設備,這使我科顱腦研究前進了一大步,我于是在CT室從事了10年的臨床、科研;直到1994年,我科購置了第一臺MRI設備,大家都知道MRI對神經系統診斷有很大優勢,我是研究神經系統疾病的,所以從1994年起,我開始了磁共振神經系統研究,一直到現在。
自從學校畢業到醫院工作以來,我得到了老前輩龍名揚、郭俊淵等專家的幫助,也得到了同學、同事以及學生們的支持,我所取得的成績與他們的幫助和支持分不開。所以,我認為成功的關鍵首先是我們有一個團結、奮進的團隊。其次,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再次,找準方向并努力堅持下來。
本刊記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您每一個成功背后不知灑下了多少汗水!眾所周知,1988年您參與的“CT腦立體定向儀”的研制獲得“湖北省及武漢市科技進步一、二等獎”,20世紀90年代參與的《CT腦主體定向活檢及血腫引流》、《經皮椎間盤切割治療椎間盤突出》兩項科技成果成功填補國內相關空白。如今,影像科醫生平時的臨床診斷任務比較重,如何才能兼顧臨床與科研呢?
王承緣教授:臨床與科研并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影像科的科研工作是為臨床診治服務的,臨床診治工作同時也是科研工作的基礎,是科研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20世紀末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每年的研究經費有200多億美元之多,雖然發明了許多的新技術,積累了許多新知識,發表了很多的高水平論文,但美國人卻在追問,為什么人們的健康狀況并沒有得到顯著改善。由此,NIH提出了轉化醫學的概念,旨在讓基礎知識向臨床治療轉化,促進健康水平的提升。轉化醫學是當今生命科學重要的發展趨勢之一,其最基本的含義是建立從基礎研究到臨床醫療的直接聯系;倡導以患者為中心,針對臨床提出的問題,深入開展基礎研究,再將研究成果快速轉向臨床應用,實現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的真正結合。近幾年在韓啟德副委員長、桑國衛副委員長、陳竺部長等領導和專家倡導下,轉化醫學在我國逐步開展起來。
影像科室醫生進行科學研究,要有轉化醫學思維,要從患者需要出發,要把影像科科研成果轉化到解決臨床診斷實際問題上,以解決患者需要為最終目標。因此,影像科醫生要從臨床診治工作中發現問題,設計科研方案來解決問題。這就需要影像科室醫生在臨床工作中要認真細致地記錄遇到的問題,聯合其他臨床科室、醫學物理、計算機、化學等專家,共同尋找解決實際問題的路徑。
磁共振成像技術從20世紀80年代早期應用于臨床以來,在軟件及硬件上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由于磁共振成像具有無損傷、高組織對比度與空間分辨率,能多參數、多平面任意角度成像,對流動組織的敏感性高、軟組織對比度高等特點,已經廣泛應用于臨床的各個方面,解決了多個重大的臨床問題,我國醫學磁共振臨床應用水平已經與國際接軌。磁共振成像依然處在發展和變化當中,在基礎和臨床研究中進展很快,是目前最有發展潛力的影像學檢查方法。現階段,磁共振波譜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磁共振灌注成像、磁敏感加權成像、磁共振術中成像等技術日臻成熟,磁共振臨床醫生應當根據我國國情,著重應用以上技術針對心腦血管疾病以及死亡率較高的惡性腫瘤的早期診斷、術中導航、療效評估等工作中的不足,研究改進方法。死亡率較高的惡性腫瘤有肝癌、肺癌、胃癌、食管癌、結直腸癌、白血病、腦瘤、乳腺癌、胰腺癌、鼻咽癌、骨癌等。我覺得磁共振設備和技術是不斷發展,日新月異的,所以,對我們專業人員要求高,一定要不斷學習,與時俱進,及時掌握新知識和新技術,應用于臨床,服務于人類。
本刊記者:誠如您所講的,我國醫學磁共振臨床應用水平已經與國際接軌,可是國產醫學磁共振技術目前水平不高,雖然有個別民族企業已經生產1.5 T磁共振儀,但是在3.0 T磁共振技術上還沒有突破。您認為如何才能提高我國具有高端磁共振成像技術自主知識產權的能力?
王承緣教授:這個問題太大了,我無法完整回答,只能根據切身體會談一、兩點建議。現階段,醫院應用1.5 T磁共振就已經能夠對絕大多數疾病進行準確診斷,1.5 T 磁共振設備是大中型醫院使用的主流產品。毋庸置疑,3.0 T磁共振在場強等方面優于1.5 T磁共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今后3.0 T甚至7.0 T將有可能成為大中型醫院的常規配置。然而,實事求是地講,我國目前國產磁共振技術相對落后,如何突破發達國際對高端磁共振技術的壟斷的確是一個難題。近期,很欣慰地看到東軟、安科、寧波鑫高益、成都奧泰、上海聯影等公司在磁共振技術上都有所進展,甚至有些公司拿到了國家立項的科研項目,這說明我國的民族磁共振企業本身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具有敢于拼搏的精神,另外也說明國家對于民族磁共振企業寄予厚望并給予大力支持。
據我所知美國醫院影像科大多都配備醫學物理師,這些醫學物理師不是醫生,他們大多是理科博士畢業的,具有很深的醫學物理知識,他們在科室的作用是管理和使用影像設備,使其達到最優效果,解決儀器使用過程中的各種問題。例如磁共振科室的醫學物理師,他們能夠根據臨床醫生的特殊需要隨時設計相應的磁共振序列對患者進行準確檢查。美國醫院影像科醫、工結合的人才配置模式對提高診斷率、加快影像技術開發起到了很大作用。
我們可以借鑒美國的經驗,在醫院設立醫學物理師崗位。這樣能夠及時解決臨床需要,并且有利于和磁共振設備公司聯合攻關,開發出實用性強的磁共振新技術。
醫學磁共振技術已經成為涉及物理學、電子學、化學、計算機技術、臨床醫學、基礎醫學等多學科融合的前沿交叉學科,國際醫學磁共振學會(ISMRM)對促進磁共振技術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歐洲、日本、韓國、印度等國都成立了各國的醫學磁共振學會,我國如果能盡早成立這樣理、工、醫緊密結合的交流平臺對提高我國高端磁共振成像技術自主知識產權水平、發展我國磁共振技術定會產生積極影響。
總之,加強影像科醫生與理、工科技術人員的交流與合作,是提高自主研發能力的關鍵。
本刊記者:談到磁共振學會,不禁令我想起了您對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磁共振學組的貢獻,作為該學組首任組長,您為我國的磁共振診斷事業做出了很多努力。在2002年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第四屆全國磁共振大會上,您獲得了時任放射學分會主任委員戴建平教授頒發的“杰出貢獻獎”。請您談一下當時的感想好嗎?
王承緣教授:2000年初,我受時任中華醫學放射學分會會主任委員戴建平教授委托,組織籌劃召開“第三屆全國磁共振學術大會”,經過與武漢各大醫院主任們商議,我在24小時之內接下了這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由湖北省放射學會和同濟醫院承辦的第三屆全國磁共振學術大會于2000年11月1-5日在湖北武漢成功召開,注冊代表200余人,會議總人數達到400人,我國著名的磁共振專家基本上全部到會,最令人感動的是當年86歲的放射學老前輩李果珍教授也親臨會場。在那次會議上,成立了磁共振學組,我被推舉為組長。從此,我國磁共振醫生有了自己的組織,在磁共振學組作為學術交流的平臺,推動了我國的醫學磁共振臨床應用快速發展。我有幸在2002年“第四屆全國磁共振學術大會”被授予“杰出貢獻獎”,不僅僅是對我個人的獎勵,而是對全國磁共振醫生的激勵。實際上我只不過做了一個磁共振醫生應該做的和能夠做的工作,得此大獎實在受之有愧。
本刊記者:請問您今后有何打算?
王承緣教授: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我國醫學人才輩出,我院夏黎明教授、朱文珍教授、王良教授等一批專家都成長起來了,他們都取得了很大成績。今后,我將繼續從事神經磁共振成像工作,爭取把學到的知識傳授給更多的年輕人,繼續為祖國的醫學事業貢獻一分力量。
本刊記者: 非常感謝王老接受專訪,祝您為我國醫學磁共振成像事業培養更多專業人才,祝您健康、快樂。
王承緣教授:謝謝。祝《磁共振成像》雜志越辦越好,早日成為為國際知名品牌。
后記:王承緣教授雖已年近八十,可是她說話、走路就像三四十歲的壯年,雷厲風行,和藹可親。王老走起路來特別快,我在后面幾乎都跟不上。在采訪王老的2小時內,有四位患者專程來找她會診,她熱情地接待,面對患者,就像面對自己的親人。當我拿出王老2011年名譽主編的《功能性磁共振診斷》一書請她簽名時,王老拒絕了,她說這是夏教授和朱教授主編的,找他們簽吧,我沒做多大貢獻。王老謙虛務實的作風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老每臨大事都很謹慎,也很果斷,她會在24小時內做出決斷。正因如此,她不僅成為一名優秀的神經影像科專家,還是優秀的醫院管理專家,她曾經擔任過同濟醫院黨委書記,受到全院同事的愛戴和好評。1997年,她獲得了同濟醫院頒發的“特別貢獻獎”,2005年,在同濟醫院建院105周年之際,她獲得了同濟醫院黨委和同濟醫院頒發的“杰出貢獻獎”。這位勤勤懇懇、樸實無華的全國著名神經影像學專家,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