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養民
(西安體育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68)
中年人群是社會的主要工作群體,是建設祖國的主要力量,工作壓力大、任務重,是運動能力和身體素質發生顯著變化的階段。 健身鍛煉已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尤其是中老年人。 本研究依據等速實驗測試的主要指標,進行比較、分析和討論,獲得對膝關節屈伸肌群具有評價意義的敏感診斷指標和結果。 為中年人群運動健身、鍛煉和工作中有效預防提供參考依據,建立等動康復訓練儀的康復方案,為損傷后的康復訓練方案提供理論指導。
西安市區的事業單位60 名健康中年女性,年齡為45-49歲,其中30 人長期堅持體育鍛煉作為鍛煉組,其余30 人幾乎不鍛煉作為非鍛煉組。 所有受試者均未進行過肌肉力量訓練,均無明顯傷病情況,無腰背部和下肢各關節疾病、外傷和手術史,下肢各關節肌力和關節活動范圍均正常。 目前健康狀況良好。
2.1 實驗儀器:德國ISOMED2000 等速肌力測試儀,包括操作系統和計算機處理系統。
2.2 等速測試:
1)測試內容:膝關節屈伸肌群等速向心收縮(克制性工作),膝關節屈伸肌群等速離心收縮(退讓性工作)。
2)參數設置
(1)向心測試:向心屈和伸的收縮速度分別選取為60°/s、120°/s、180°/s、240°/s, 每個速度重復完成3 組, 每組完成3次,組間間歇30s。
(2)離心測試:離心屈和伸的收縮速度分別選取為60°/s、120°/s、180°/s、,每個速度重復完成3 組,每組完成3 次,組間間歇30s。

表1 向心測試不同速度下峰值力矩對應的膝關節角度
由表1 結果可以看出,無論鍛煉與非鍛煉人群最大力矩出現膝關節屈肌群等速向心收縮峰值力矩出現時的關節角度時的關節角度幾乎相同,變化不大。 建議人們在完成下肢曲的動作時,膝關節角度保持在140°左右較為合理;完成下肢伸的動作時,膝關節角度男性保持在128°左右,女性保持在110°左右較為合理。在這樣的角度下小腿容易完成曲或伸的動作,可以有效發揮屈伸肌群的收縮能力。 因此,在臨床康復訓練中可以借鑒使用,病人在康復訓練中采用此角度有利于康復者完成訓練任務與損傷后的恢復。 在臨床康復訓練中可以借鑒使用,病人在康復訓練中采用此角度有利于康復者完成訓練任務與損傷后的恢復。

表2 離心測試不同速度下峰值力矩對應的關節角度
女性鍛煉和非鍛煉的膝關節屈肌群在做等速離心收縮時峰值力矩出現的角度分別為屈時在144.2-148.1°和140.0-142.7°; 伸肌群等速離心收縮峰值力矩出現時的關節角度分別在112.8-115.0°和108.2-110.3°之間。
由表2 可以看出,離心收縮無論男女、鍛煉人群最大力矩出現時的關節角度均較非鍛煉人群略大。 表明鍛煉人群較非鍛煉人群有較強的對抗外加載荷的能力,在進行健身鍛煉或在日常對抗性工作中,男性膝關節屈肌群在膝關節角度為150°度左右可以有效對抗外加負荷,女性對抗外加載荷的角度在140°度左右,說明男性肌群比女性可以較早的參與對抗性工作;男性膝關節伸肌群在膝關節角度為120°度左右可以有效對抗外加負荷,女性在110°度左右。 這可能與男女人群肌肉的收縮能力有關。 在此角度下低速完成對抗性工作,既可有效的完成被動康復訓練計劃, 又可以有效對抗外加載荷,預防肌肉損傷的發生。
表3 顯示出在角速度為120°/s 時, 無論男性還是女性、是NTR 還是TR 人群的做功能力都是最強。 無論男性還是女性、 是NTR 還是TR 人群不同速度下的做功能力盡管不同,但差異不大。

表3 男、女不同速度下向心測試總功
在采用等動康復訓練時,為了充分發揮人體肌肉的工作能力,從主動康復訓練,肌群做向心收縮的角度來看,合理的動作速度應選取為120°/s。 肌群做離心收縮不同速度下的做功能力差異不大,縱所周知,高速下肌肉的離心收縮易導致損傷的發生。 因此在做被動康復訓練時合理的動作速度應選取為患者沒有不適的低速。
4.1 中年男女無論鍛煉與非鍛煉人群靜力性工作時膝關節屈肌群在膝關節為90°左右, 伸肌群在膝關節為120°左右的力和力臂具有較大值。 此角度下膝關節肌群靜態發力可有效克服外加負荷, 完成力所能及的工作而不易導致損傷的發生。
4.2 在臨床采用等動儀主動康復訓練中,無論男女膝關節角度保持在140°左右完成下肢屈的動作較為合理;完成下肢伸的動作時, 膝關節角度男性保持在128°左右, 女性保持在110°左右較為合理。 此角度下采用120°/s 的的速度可有效發揮膝關節屈伸肌群的向心收縮能力和做功能力,有利于康復者完成訓練計劃與損傷后的恢復。
4.3 在臨床采用等動儀被動康復訓練中, 男性膝關節屈、伸肌群對抗外加載荷的膝關節角度均大于女性。 此角度下合理的動作速度應選取為患者沒有不適的低速。 既可有效的完成被動康復訓練計劃,又可以有效對抗外加載荷,預防肌肉損傷的發生。S
[1]李秀芬,馮國群,陳玉娟,等.自然發育下男子膝關節屈伸肌群發展規律的等速肌力測試[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9,13(2):368-371.
[2]陳文紅,王國新.健康青年人肘關節屈伸肌等速重復測試分析[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8,23(1):55-56.
[3]錢競光,宋雅偉.運動康復生物力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8:232-245,278-280.
[4]黃志剛.中年男性膝關節肌群的生物力學特征[J].陜西醫學雜志,2010,39(2):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