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南岸路有個“無人售報”報亭,檔主歐婆婆為了方便街坊買報,這些年來專門放了一個投幣木箱。有沒有遇到不付錢的人?歐婆婆說,很少,我相信大家都是很自覺的,大家都是講個“信”字;也有些人不給錢,我也不會罵,全憑良心啊,都是那句話“人在做,天在看”。
一元錢的報紙買賣,映襯出人們誠信守諾的特性,也是純厚“德”性的自然外露。“德”不是單一存在的東西,“誠”、“信”就是“德”之光芒、感召力的外在表現。“無人售報”,一方面表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充分信任,無形中也提高了售報者和購報者對自身誠信的要求。既然售報者都能做到“我處事不欺客”,大家也都能自覺付錢,這是“誠”、“信”產生的互相促進作用,也正是廣東逐步建設起來的公民社會的重要體現和渴望。歐婆婆的投幣木箱有兩個字沒寫上去,那就是“誠信”。
誠信是一種美德。人無信不立,業無信難興,政無信必頹。“信”存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它既包涵人們心中永恒的道德法則、也包涵社會經濟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規范。“信”的標準是與時俱進的,每一個時期、每一個團體、每一個政黨、每一個民族都有相應的要求,經濟越發展、社會越進步、組織越現代,信的標準也就越高。社會的法律法規、世人普遍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良好的約束風俗是最基本的“信”,是個人存在、社會發展的基礎;是維護經濟社會正常運行的重要力量,更是待人接物、處世,以及社會與世界接軌的必需。
近年來,一些不道德、不公平、不正義的事情消減著大家的道德感,一再刺激著人們的神經,給人予“洪桐縣里無好人”的錯覺,甚至讓一些人想做好人時失去動力和信心。出現這樣的問題,不在于“信(道德規范、法律法規)”,而在于“誠”。“信”之所存,在于“誠”,即要端正、追求、遵守“信條”。當前,我們的道德規范、法律法規有不少,但沒有認真遵守、執行;或者說無視、懈怠、忽視公共道德、法律法規的建設,使我們錯失良機,品嘗苦果。
誠信建設關乎于社會秩序,更關乎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新時期我們將“誠于信”作為廣東精神的內核,一方面是對以往優良文化傳統的歸納總結,另一方面也是為適應今后發展趨勢提出的更高要求,要求每個人、每個企業、各級政府在社會生活、經濟活動、地方治理等方面遵守契約精神。“誠于信”不僅僅是一句口號,它同時強調“踐行”,唯有踐行,經濟社會發展才會生生不息,社會才會和諧健康發展。
個人、企業、政府組織這三個層面的誠信建設,相輔相成、互為影響、互為作用,正如《大學》所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就影響力而言,政府組織誠信影響力在三者中占主導,甚至可以說,政府公信力的建設是社會誠信之本。政府公信力是社會的導向,是和諧、健康發展的基礎。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對誠信原則的虔誠遵守,將會在社會民眾中起到重要的示范和推動作用。政府重諾守信,會促進整個社會誠信風氣的養成。有了誠信,才會有動力、不折騰。
如何建設、提高、維護政府公信力?一是提高廣大干部的誠信意識,使為官者為吏者恪守職業道德,提高機關團體的服務意識,各個機構之間必須學會時刻相互補臺、不推諉,要學會出于公心承擔責任,就像足球比賽一樣,后衛既要防守過硬又得學會助攻,前鋒除了進攻也得善于中場防守,這是時代賦予的義務和責任,也是誠信建設的核心任務;二是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包括政務公開與財務公開,保障公民的知情權與監督權得以實現,更好地促進公平、公正的落實;三是嚴格實行問責制,將官員從政行為的誠信記錄納入社會征信管理系統,并讓守誠信的官員得到較好的發展,讓不守誠信的官員受到嚴格的約束。
責編:天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