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逼出來的朝鮮“市場經濟”
兩米多高黑色磚砌的圍墻,大片相連的鐵皮棚頂,走進去是各種的攤位:大大小小的盆里裝著各式海鮮,水泥墩上放著童裝,掛在架子上的水管、五金,更多的地方則擺著煙酒糧油……人擠著人,熙熙攘攘,花半天都很難轉完。
仿佛今天中國城鄉接合部常見的農貿市場,但這其實是在朝鮮的首都平壤,大同江的東南側,距離市中心萬壽臺大約10公里的一處所在。廣場上,23米高的金日成銅像遙遙俯瞰著平壤最大的合法“自由市場”——“統一市場”。
“中國有的商品,里面全有。”平壤市民金豐飛(化名)說。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平壤每個區都有一兩個類似的市場,面積(比“統一市場”)要小一些,通常有兩三個籃球場那么大。來自韓國的上海外國語大學政治學者俞忠植透露,像這樣的市場,在全朝鮮已經超過300個。
賣貨的全部是女性
一切可以依靠國家分發配給,不必花大價錢進行商品買賣的時代早已結束了。今天,每天去市場上購買生活必需品已成為大部分朝鮮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在這些市場上,商品的價格則是由供需決定。
經常在平壤與丹東往來的貿易人士告訴記者,過去那些市場只是一些攤位,近兩年市場普遍升級,裝上了鐵皮的屋頂。“雖然一般一個攤位不到1米大小,攤位上也見不到類似‘金記泡菜’、‘樸記打糕’這樣的招牌,只是把貨物擺放在水泥臺子上。有的則連攤位都沒有,只是地攤”,但屋頂之下,各種商品齊全,而且分區域經營。
朝鮮政府曾規定只有40歲以上的婦女可以擺攤做買賣,但攤主們早已經突破了年齡限制。在市場里,她們多數穿著便裝,而并非國家商場里,外國友人參觀時看到的那種統一的藍色民族服裝。
攤主一般會在攤位上立個價簽,很多時候只是個紙板,上面標著產品名稱和價格。無論什么時候,市場內總是人滿為患。除了討價還價買賣商品,也傳遞小道消息。
即便在平壤,市場也偶爾要關門,比如領導人的誕辰或者國慶這樣的節日。因為這樣的日子,無論是賣主還是買主,都要穿著節日服裝去金日成廣場跳舞。
自2002年農貿市場合法化以來,朝鮮政府曾規定,市場上的交易必須以朝鮮官方發行的貨幣來結算。人民幣和美元迄今在市場上私下流通了多年。人民幣用得更多,美元面值太大,沒法找零。沒有人能準確統計“市場”在朝鮮經濟中所占的比重。但可以肯定的是,被官方承認的綜合市場只是朝鮮“市場經濟”的一部分。在平壤,甚至被禁止買賣的住房也存在私下的市場。
根據朝鮮法律規定,朝鮮城市居民的住房由國家所有,按照規定由國家配給。但民間因工作單位調動等因素,多年前就存在秘密交易的行為。據記者了解,在平壤部分地區,“商品房”的存在已經是公開的秘密,房價約為每平方米2000元人民幣。
大學教授月薪只夠買1.5公斤米
朝鮮市場上的消費者收入來源成謎。按官方發放的薪水,他們根本無力在市場上進行日常消費。
以大米為例,目前的朝鮮市場上,1公斤大米的價格超過3000元朝幣,按黑市匯率折合人民幣約4-5元,和中國的米價差不多。朝鮮名牌大學教授的月收入一般為4000-5000元朝幣,只夠買1.5公斤的大米,也許還能再來2瓶啤酒。
2011年12月,俄羅斯學者安德烈·蘭考夫在《亞洲時報》發表文章稱,在過去10到15年里,一般家庭的大多數收入都來自黑市交易。各種各樣的黑市在朝鮮屢禁不止,其中最著名的名稱叫“青蛙市場”,或“螞蚱市場”,或“蝴蝶部隊”。這三個綽號有一個共性,形容的是,當稽查人員出現時,賣貨的商人逃跑的速度很快。而“蝴蝶部隊”則多了一層關于朝鮮的隱喻,暗示相當部分黑市老板是穿著朝鮮傳統服裝的女性。
二十多年下來,在朝鮮的平民家庭,做私營貿易獲取收入維持家用已經成為慣例。丹東商人樸基柄介紹,“丈夫在大學教書,老婆則去市場擺地攤,這對他們來說很正常。”
市場催生朝鮮新階層
2011年12月19日,朝鮮前領導人金正日去世當天。在中朝邊境城市丹東的朝鮮商人高價購買白色的百合花,找來黑布條纏在手臂上,配戴上印有領袖半身像的胸章,穿越跨江大橋返回朝鮮。
因為購買數量驟增,百合花由平時的幾元人民幣漲到40-50元一枝。這一價格幾乎相當于平壤市民每月工資的10倍,而人們買得起。
哀悼期結束后,這些人迅速回到丹東,繼續從事邊貿。他們采購大包小包的貨物,從礦泉水、瀘州老窖到貨車裝箱的自行車,運往對岸的新義州,再從新義州轉運到朝鮮各地,尤其是首都平壤。
這群做跨國貿易的朝鮮商人,在2011年美國國會關于朝鮮經濟的報告中被定義為朝鮮的新興階層。
報告稱,新的經濟格局已經讓朝鮮催生出5個階層。最上層的權力精英是勞動黨的黨政軍干部,他們有國家分配住房,享受高檔進口商品,也專注于維系現行政治制度和經濟體系。
第二個階層是新興的從事國際貿易的商人。在此之下,第三階層是掌控市場和公共商業活動的暴利團伙,第四階層是城市平民,最底層則是農民,他們不得不把自留地里的收成拿到市場上銷售,才能換取日用品并維持生計。
朝鮮的新興商人階層盡管在各方面均無法與黨政軍精英相比擬,但他們獨有一項最重要的特權:穿越鴨綠江,到中國去。
朝鮮市場上大多是來自中國的進口產品。“在市場上大約1/3的產品是朝鮮貨,2/3以上的商品是外國進口的,進口品中90%以上來自中國。”曾在平壤留學的吉林大學學者徐文吉向記者介紹。出關費用、交通成本和申請許可的費用都必須計入成本,于是,朝鮮市場里大部分商品的價格通常和中國市場上差不多,甚至更貴。
隨著中朝貿易額的提升和新興商人階層的壯大,朝鮮新一代領導人也在對這一階層做出新的微妙表態。據《東京新聞》報道,2012年1月,金正恩講話時曾強調,對獲取外匯、運營工廠企業的優秀人物,不管是誰都要不分你我地吸收到我們的隊伍中來。
(顧曉月薦自《南方周末》)
責編:小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