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屆日本國會眾議院選舉塵埃落定,截至12月17日,選舉計票結果顯示,在眾議院全部480個議席中,以安倍晉三為總裁的自民黨奪得294個議席,比選前118個議席大漲一倍多,加上準備與自民黨組建執政聯盟的公明黨31個議席,兩黨贏得眾院超過2/3的議席。當日,安倍得意地說:“3年后的執政混亂終于可以畫上句號。”不出意外的話,他將梅開二度,再任首相。
也是在這次選舉中,原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領導的日本維新會,議席由選前的11個增至54個,成為眾議院第三大黨。安倍被美國媒體評價為“想把日本打造成一個拒不道歉的強大國家的民族主義領導人”, 石原又是出名的右翼政客,日本政壇的下一步動向,引起人們極大關注。
政治世家少年得志
1954年9月21日,安倍晉三出生在一個政治世家。他的外祖父岸信介和外叔祖父佐藤榮作都曾任首相,父親安倍晉太郎曾任外相,祖父安倍寬為眾議院議員。安倍晉太郎給兒子取名“晉”,是希望他繼承日本維新先驅高杉晉作的開拓精神。安倍晉三童年時與母親洋子及外祖父一起生活。他的個性繼承了父親的固執,政治理念卻深受“鷹派”的外祖父影響。
高中畢業后,安倍晉三進入成蹊大學政治學系學習。那時他為人處世就已經“像個大人”。1977年春,他赴美國留學,就讀于南加州大學,學習兩年后退學回日本,在神戶制鋼所工作。1982年,他給時任外相的父親當秘書,從此踏入政壇。
在秘書任上,安倍結識了22歲的松崎昭惠。兩人于1987年結婚,婚后沒有孩子。昭惠是日本最大的糖果制造商森永集團總裁松崎昭雄的長女,原在一家廣告公司工作。她性格爽朗,酒量很好,喜歡跳舞、做DJ。在她影響下,原本幾乎不喝酒的安倍后來也開始喝點啤酒和葡萄酒。安倍此次競選前,昭惠在東京開了家飯店,提供來自安倍選區山口縣的食品和酒,引起很大關注,無形中也幫丈夫造了聲勢。
初入政壇的安倍,受惠于家族淵源,得到前首相福田赳夫、竹下登等人的扶助。1991年,安倍晉太郎病逝,安倍晉三代替父親競選眾議員,1993年順利當選。2000年,時任首相森喜朗任命安倍晉三為官房副長官。森喜朗下臺后,接任首相的小泉純一郎讓安倍晉三留任。2003年,安倍出任自民黨干事長,是擔任過該職的政客中資歷最淺的。而小泉重用安倍,也是對安倍家的報答。小泉是岸信介派系的繼承者,也曾獲安倍晉太郎力薦出任厚生大臣,這才在政壇嶄露頭角。
不過,安倍與小泉在政治上也很合得來。2002年9月,小泉首次訪問朝鮮,與朝方在“朝鮮綁架日本人質”問題上爭執不下,安倍主張與朝進行“堅定的談判”。朝鮮試射導彈后,安倍提出日本要考慮“擁有攻擊敵方基地的能力”,當時被認為是“日本政界公開發表的最強硬對朝言論”。2006年9月20日,52歲的安倍高票當選自民黨總裁,6天后成為首相,是日本歷史上最年輕的首相。安倍上任之初民意支持率一度超過80%。但不到一年,他就因自民黨在參議院選舉中慘敗辭職。辭職次日,他前往慶應大學醫院治胃病。昭惠曾勸他退出政壇,安倍回答:“不行,這不是一回事。”2007年末,他在接受《產經新聞》采訪時說“建設美麗國家,才剛剛開始”,并于2008年恢復政治活動。
民主黨的失敗提供了機會
安倍下臺后,相位由自民黨的福田康夫接下。但福田康夫支持率長期低迷,2008年9月下臺,自民黨干事長麻生太郎接任首相。麻生也未能扭轉自民黨的執政頹勢,不到一年就將執政地位丟失。
2009年,民主黨打著改革旗號上臺,支持率超過70%。但改革困難重重,民主黨的反官僚、反加稅、讓美軍基地搬遷等主張都沒能落實。鳩山由紀夫擔任首相時因普天間基地搬遷問題得罪美國,很快被趕下臺;菅直人接任首相后遇到大地震,災后處置優柔寡斷,也很快下臺;野田佳彥以強硬派形象上臺,堅定推動消費稅,違背了民主黨競選時的“不加稅”承諾,也迅速失去選民信任。執政3年多時間,民主黨的競選承諾大部分打了水漂,其支持率也下跌到10%。到本次議會選舉,民主黨議席由選前的230個銳減至57個,8名內閣大臣落選。
從下臺到東山再起,這段時間的安倍作為在野黨的議員在觀望等待。民主黨的失敗給安倍提供了機會。2012年9月底,自民黨舉行總裁選舉,安倍晉三擊敗石破茂,成為自民黨第一個辭任后再當選的總裁。在他發布的眾議院選舉競選綱領中,明確提出了優先讓日本擺脫通貨緊縮等主張。在一些選民看來,自民黨的綱領比較務實。但安倍晉三也明白,勝選“并非因為自民黨完全贏得了選民的信賴”。這次大選的投票率為59.32%,創戰后最低紀錄,顯示選民對選舉不感興趣。與其說這次是自民黨贏了,不如說是民主黨輸了。日本民調也顯示,44.4%的受訪者對安倍執政“不抱期待”。
安倍知道自己“如履薄冰”。他聲稱“內閣將為早日恢復國民對政治的信賴而努力”,將新內閣定位為“危機突破內閣”,認為新內閣主要任務是加速災后重建、擺脫通貨緊縮、實現經濟增長、修復日美同盟關系等。他計劃創立“日本經濟再生本部”,實現從“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到“以增長創造財富”的政策轉向,打算起用72歲的麻生太郎任副首相主管經濟和外交,讓石破茂繼續擔任自民黨干事長,并與公明黨黨首山口那津男確認聯合執政。
對安倍抓經濟的思路,外界也是喜憂參半。德國《世界報》文章警告說,安倍為拯救經濟,可能孤注一擲讓日本央行開動印鈔機,這早晚會引起美國和歐洲反制,引發“貨幣戰爭”。市場人士也擔心安倍激進的貨幣寬松措施可能影響到日本國債信用,甚至造成日本版的債務危機。
對華態度引人關注
安倍上臺,中國人最關心的是日本“向右轉”的傾向和安倍的對華態度。安倍必須面對3個問題。首先是參拜靖國神社的問題,這事關日方能否正確認識和對待歷史,能否尊重受害國人民的感情。安倍在歷史問題上,曾暗中支持日本教科書去除所謂“自虐史觀”,宣稱“沒有南京大屠殺”及慰安婦等問題。12月17日,他針對參拜靖國神社問題說:“應對為日本獻出生命的英靈表達敬意,任何國家領導人都會這么做”,“對上一任期未能參拜感到悔恨”。他會怎么做,中國人都在看。
第二是釣魚島問題。今年以來,日本政府在釣魚島問題上不斷挑起事端,執意上演“購島”鬧劇,使中日關系陷入低谷。安倍12月17日在談到釣魚島問題時說,日本“在國際法意義上擁有尖閣諸島(即我國釣魚島)”并“進行著有效控制,沒有談判余地”。在選舉中,他還承諾將“在尖閣諸島常駐公務員”。未來安倍是否將在這個問題上制造事端,引人關注。
第三是和平憲法問題。1947年確立的和平憲法,目的是徹底打破日本對外侵略擴張、對內軍事統治的政治體制,徹底消除軍國主義土壤。日本右翼勢力對和平憲法有本能的抵觸情緒,自民黨建黨綱領就明言“謀求自主地修改憲法”。右翼政客積極謀求修改和平憲法,突破“無核三原則”,鼓吹所謂的集體自衛權,甚至要將自衛隊升格為國防軍。12月17日,安倍公開宣稱,“如果說到自民黨成立的宗旨……那就是通過修改憲法等方式,大家一起改變占領時代形成的體系。”自民黨在競選中提出的修憲主張包括要擁有國防軍,要修改對集體自衛權的解釋等。自民黨干部稱,“這是保守色彩很濃的安倍總裁發出的信號”。有分析認為,日本年輕一代在戰后出生,沒有經過軍國主義發動戰爭的苦難;而當前日本經濟長期低迷,對日本社會形成心理沖擊,造成民族主義的抬頭。這也是日本政客競相操弄“主權”、“領土”、“修憲”等話題的緣由。不過,修憲要經過公投,且與自民黨聯合執政的公明黨已經明確表示“不得修憲”,安倍即便想修憲,也有種種制約因素。
安倍也有務實的一面。他上次擔任首相,上任16天就首訪中國。這次選舉時,他也多次強調“日中關系是日本最重要的外交關系之一”,要“積極改善日中關系”,從現實看,他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經濟,必須要和中國這個經濟“火車頭”搞好關系。
也有日本政治評論家說,安倍的性格其實不那么強硬。有人回憶,安倍上次當首相時,走進內閣會議時都沒人理他,會議中閣員們竊竊私語,內閣官房長官不得不訓斥內閣大員:“以后首相進來你們要站起來!”還有一次,安倍接受媒體采訪,居然被秘書官直接打斷。安倍也只是笑笑。在日本這樣一個尊卑等級分明的社會,這些簡直是不可想象的。雖然安倍在競選時頻頻展現強勢,但那是為了營造形象、爭取選民。
“暴走老頭”的攪局
在安倍的執政格局中,不可忽視的是石原慎太郎領軍的右翼“第三極”勢力。石原不僅政治立場上右傾,個人性格也狂妄自大,未來他會如何折騰,難以預料。
在日本政壇,石原一直是個“暴走老頭”的形象。他1932年9月生于日本兵庫縣神戶市,畢業于一橋大學法學部,曾是小說家、畫家。但狂妄一直是石原的標簽,每過一段時間他就會大放厥詞。日本大地震時,他說這是“天譴”,輿論嘩然。他否認南京大屠殺事件,稱中國為“支那”,從2000年開始每年參拜靖國神社,2012年4月又拋出東京地方政府要購買釣魚島的說法,挑起釣魚島爭端。石原這樣鬧,是因為他發現在領土問題上做文章容易吸引公眾注意,是在政壇上崛起的“捷徑”。
在石原眼里,只有利益,沒有立場。為競選議員方便,他曾多次退出和回歸自民黨。連任三屆東京都知事后,他本已宣布不再參選,但到2010年3月11日,他又突然宣布要爭取連任。當天日本發生大地震,輿論認為石原是看到大災帶來的政治機會。到2012年10月,石原又辭去東京都知事一職,組建新黨太陽黨,隨后與大阪市長橋下徹領導的日本維新會合并,自任黨代表。對他的折騰,一位日本資深記者說:“他作為都知事都干什么了?申請奧運會失敗了,他主導建立的東京新生銀行還在虧損。這個人到頭來什么也沒做!”有種說法是,石原的折騰是為了給兩個兒子在政壇鋪路。這次選舉,他本人、長子石原伸晃、三子石原宏高同時當選眾議員,算是遂了他的愿。
石原慎太郎出馬競選議員之際,媒體還揭露了他有個私生子的丑聞。1981年,49歲的眾議院議員石原結識22歲的陪酒女土屋保子。保子為石原生下私生子,石原答應在孩子20歲前每月給20萬日元養育費,但保子不能結婚。石原一直沒去看過保子母子倆,直到1994年才承認自己是孩子的父親。保子后來帶著兒子住在貧民區,靠當洗碗工維持生計,母子倆過得很辛苦。知情人看不過去,批評說:“別說做政治家了,石原做人都不夠格!”
這次大選,日本維新會成為第三大黨,代理會長橋下徹表示維新會要在眾議院首相指名選舉中選安倍,石原立刻指示維新會干事長召集會議,要求全體當選議員必須選自己當首相。其實,自民黨在眾議院擁有壓倒性多數的議席,石原根本不可能當選,但他就是要“過把癮”。對石原的私心,他的政壇老友龜井梨香有精辟的評價:“政治家應該為了國民犧牲小我,你完全是為自己。”其實,這些話也可以視為對日本政壇所有政客的告誡:能否為日本國民的長遠利益著想,而不是謀求一己之私,這決定著日本政治的走向。
日本選舉制度
日本實行責任內閣制,首相和內閣主要成員均為議員。國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由眾議院和參議院組成,現有眾議院議員480名;參議院議員242名。首相由政黨提名、國會議員投票選舉產生。一般而言,國會中多數黨的領袖會擔任首相一職。
眾議院選舉每4年一次,實行小選區與比例代表并立制。小選區制,是將全國分為300個小選區,每個選區以簡單多數選出1名眾議員。比例代表制是選民給各黨派投票,按照得票率的百分比分配另外180個眾議員席位。
參議員任期6年,每3年改選一半參議員,實行中選區與名簿式比例代表制,各政黨將本黨候選人名簿提交中央選舉管理委員會,選民按公布的候選人名簿投票。242名參議員中,每次改選121席,其中73席由選區選出,48席按比例代表制選出。
日本國會議員選舉特別是眾議院議員選舉至關重要,而眾議院小選區的300個席位,選舉時哪怕比對手多得1票也能當選。這次眾議院選舉,自民黨最終得票率為43%,但卻在全國300個小選區拿下了237個議席,就是靠選舉制度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