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被稱為下一年經濟的“定調會”,旨在為來年的經濟政策繪制藍圖。12月15日—16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如約召開,這是新一屆中央領導履新后的首次年度經濟會議,備受外界關注。
此次會議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議題,強調了“穩中求進”、“尊重經濟規律”、“加快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產業整體素質”、“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活力和動力”、“全面深化改革”、“明確改革路線圖時間表”、“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等一系列關鍵詞,為中國經濟提出了更多要求,樹立了更高目標。
繼續“穩中求進”
“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要繼續把握好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立足全局,突出重點,扎扎實實開好局。”梳理歷屆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會發現,每年的總基調都有所不同,但今年是個例外,與去年的總基調完全相同,都是“穩中求進”。
對于這種連續性,長江商學院教授周春生在接受環球人物雜志記者采訪時表示,明年和今年面臨著相似的國際、國內環境,比如,歐債危機依舊沒有得到徹底解決,美國的經濟增長依舊比較緩慢,出口貿易面臨著明顯挑戰。整體上說,中國目前經濟增長面臨壓力,經濟增速在放緩,所以要繼續保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
“‘穩’,是要穩定消費需求、穩定投資。對外貿易要有一個適度增長,10%的速度不太可能,8%左右應該可以,保持一定的貿易順差。‘進’,則是說經濟發展的速度要前進,企業自主創新的能力要提高,經濟結構的調整要深化。”周春生這樣理解“穩”與“進”。
“當前中國經濟正在經歷兩個轉變,即從高速增長轉為平穩增長,從規模擴張型發展轉為質量效益型發展。穩中求進的總基調正是針對這兩個轉變而制定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分析道。
與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突出強調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不同,今年會議鮮明指出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性。周春生認為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健康更強調可持續性、質量、效益和結構,盡管以前政府工作報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了類似的思想,但是這次非常明確。拒絕有水分的增長,不盲目追求速度,這就意味著我們愿意接受7%—8%的增速,花更多精力改善經濟結構,比如經濟增長的模式、收入分配模式、增長質量效益模式等。”周春生說。
政策釋放的信號
“宏觀政策保持了一致性、連續性,我們依舊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拉動內需、改善民生等,所有這些和去年的提法都是比較相近的。”周春生指出,但其中也有微妙的變化。這位曾經在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中國證監會規劃發展委員會都擔任過具體工作的經濟學家,梳理出了通脹、貨幣政策、稅收、產業結構、城鎮化等幾大熱點問題。
“去年提通貨膨脹壓力,今年沒有特別提,這跟整體上目前通脹壓力不大有關系,但全世界的流通性泛濫對中國也有影響,包括熱錢涌入、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對物價有一定的上漲壓力。”周春生認為。
在貨幣政策方面,每年的執行力度都有差異,“在今年第三季度GDP增長速度降到7.5%以下的情況下,經濟增長面臨壓力,明年貨幣政策基本上是穩中偏寬松。會議提到增加全社會融資規模,說明銀根會適度放松”。
在稅收方面,周春生認為,“結構性減稅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第一是整體稅負的降低,第二是稅收結構的優化,比如營業稅改增值稅的推動”。
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會議提出要充分利用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把化解產能過剩矛盾作為工作重點。“過剩的行業需要轉型,包括企業的轉型、落后產能的淘汰,這個過程可能會影響速度乃至一些人的利益,任務還很艱巨。”
周春生說,本次會議有一大亮點,就是首次提出“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城鎮化這次被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是值得關注的。城鎮化的質量和進程是中國未來經濟健康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實際上,中央是希望以城鎮化來拉動內需,這個內需包括與城鎮化相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通過城鎮化來拉動消費需求。”他同時認為:“城鎮化不是片面地強調向大中型城市輸送人口,將來更要強調的不是城而是鎮,我們應該建立更多的小型市鎮,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像北上廣一樣的大型一線城市。其次,城鎮化應有系列配套政策,包括生活方式和就業方式的轉變,戶籍改革的力度也應推進。”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則著重闡述了他對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分析和理解。目前,導致房價泡沫的結構性因素尚未消除,投資性購房需求仍然較強。因此,此次會議提出“要繼續堅持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不動搖”。彭文生認為,明年限購等房地產調控政策不會出現全面的放松,但為了與城市化推進帶來的人口流動趨勢配合,各地方政府的局部政策將有所調整。例如,明年很可能擴大房產稅試點范圍,最終方案可望公布。
機遇、風險、挑戰
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發展仍然具備難得的機遇和有利條件,同時也面臨不少風險和挑戰。
有哪些機遇?會議提出,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國際環境方面的內涵和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面臨的機遇不再是簡單納入全球分工體系、擴大出口、加快投資的傳統機遇,而是擴大內需、提高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新機遇。
不少專家學者認為,我國面臨的機遇正從擴張式機遇向升級式機遇轉變。“今后在發達國家經濟長期低迷的背景下,全球投資者將更為看好我國的經濟前景,世界范圍內的中高端資源有望進行重配,屆時將出現先進產業向中國轉移的新趨勢,這是我國產業結構實現轉型的一大機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隆國強說。
周春生則認為:“歐債問題出現曙光,美國經濟也在向好的方向發展,從2012年的情況看,經過一系列的宏觀調控,經濟在企穩回升,這增強了對經濟的信心。”
對于風險和挑戰,會議指出,當前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依然突出,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和產能相對過剩的矛盾有所加劇,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上升和創新能力不足的兩大問題并存,金融領域存在潛在風險,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的矛盾仍然突出。
我國經濟經過幾十年高速發展后,暴露出很多問題,未來要平穩發展,必須依賴經濟結構的調整和進一步改革。“改革包括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社會保障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金融制度改革等,正如李克強副總理強調的,改革是發展的最大紅利。”周春生說,“只有改革才能應對挑戰、贏得機遇。”
此次會議正是順應了這一趨勢,將改革提到了更為顯要的地位,提出深入研究全面深化體制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改革要出臺總體方案、路線圖、時間表。周春生說,在改革的路線圖和時間表上,以前中央說得不多,這次重點提出,“也體現了新的領導集體對未來經濟發展的務實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