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維莉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很多家長的良好心愿,尤其是在獨生子女家庭,父母更是把自己曾經的遺憾、對未來的期望,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因此孩子的教育也成為家庭生活的重心。但青少年教育專家卻指出,繁忙的工作與加劇的生活壓力,讓許多家長忽視了“家長是孩子第一老師”、父母的教養將直接關系到孩子成長質量的現實,而生活中一些不經意的小細節,卻嚴重影響了“成長工程”。
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而非別人的復制品
您對孩子有什么樣的期望?是不是有時您會覺得,為什么郎朗能成為鋼琴家,而我的孩子卻只能“彈棉花”?青少年教育專家禹春老師指出,很多家長對于孩子的期望存在攀比心理,“這就有點像是股民選股票,都希望自己手里的股票大漲,尤其是看到別人選的股票漲幅快,就盲目跟進,但有時候卻是期望高、收益小,甚至可能賠本。”
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很多家長也存在“跟風心理”,禹老師總結道,“在教育上特別容易出現流行潮,出現個天才音樂家,家長們一窩蜂地都去讓孩子學鋼琴、識五線譜;再來一個十幾歲考哈佛、劍橋的,又一窩蜂讓孩子去學外語、考托福,往往不去考慮自家孩子的條件、愛好。這樣的一味跟風,埋沒了孩子的特點與個性,忽視了孩子的真正需要,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成才的道路不可復制,因此家長一定要結合孩子自身的特點,發揮孩子所長,讓他成為一個可能成為的人。”
告訴孩子德才兼備的重要性
在中國的應試教育下,成績成為家長乃至社會衡量孩子是否優秀的重要甚至唯一的標準,禹春老師直言不諱地指出,很多家長把對孩子的教育的重點全部放在如何提高學習成績、考上好大學上,認為只有這樣,前途才是光明的,而忽視了對孩子品德、情商的培養。
“高分低能的現象并不鮮見,很多家長也清楚這樣的教育是不科學,是失敗的,但在大環境下,他們卻又不得不向現實‘低頭。”禹老師說,很多家長意識到了自己在教育上的不足,但是卻總覺得“孩子長大后還來得及”,但是她強調,“重才輕德”的教育育不出真正的人才,沒有品德的人有再大的才干也不會得到他人的認同與尊重,只會讓孩子在未來的發展中處處碰壁。
別用打鐵的方式“琢磨”璞玉
同一個班級、同一個老師教出來的學生,也會千差萬別,不少家長總是在開完家長會后拿出一副“戰斗臉”去面對“心驚膽戰”的孩子,因為他們覺得孩子成績不好,丟臉了。這樣的情況,在禹老師過去的調查中并不少見,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
“我說過孩子是不同的個體,因此在接受新事物、新知識時肯定會不一樣,有快有慢,甚至同一個孩子對不同學科的理解與接受能力也是不同的,所以當孩子遇到困難與挫折時,家長要給予充分的理解,而不是苛責。”很多家長會把“你怎么這么笨”、“別人都會了,就你不會”掛在嘴邊,殊不知這樣的無心之語卻可能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巨大的陰影,這些話會把孩子引入誤區,讓他們覺得被否定,找不到認同感,久而久之就會變得自卑,甚至產生逆反與憤怒情緒,危及到親子關系。
禹老師建議家長不妨多發掘孩子的長處與優勢,幫助他們在面對困難時樹立自信心,“恨鐵不成鋼”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有可能您的孩子是塊“璞玉”,經過細心雕琢會帶來不一樣的精彩。
言傳身教更重于講大道理
在家庭中,父母是支柱,對于尚未成年的孩子來說,父母的言行對他們的影響都是最直接、最深刻的,但禹老師卻指出,大多數家長在對孩子提出種種要求時,卻忽視了對自身的要求。“這樣的‘差別待遇,很容易讓孩子在面對問題需要選擇或者判斷時出現雙重標準,甚至有可能讓孩子變得極端。”
很多家長習慣在孩子犯錯時,擺出家長的威嚴去說教,但是這樣的“復讀機”式教育容易讓孩子產生疲憊感,甚至會對毫無新意的說教產生逆反心理。禹老師建議家長們,當要求孩子認真做事時,不妨從自身做起,認真積極工作,表現出高度負責的態度,榜樣力量是無窮的。
讓孩子的被動情緒變成主動情緒
禹老師說,很多家長最為頭疼的一件事兒就是孩子做什么都需要“監督”,一旦離開父母的“掌控”,所有的一切就都變了形、走了樣,因此都是“操不完的心”,卻還不被孩子理解。對此,她建議家長朋友要把孩子的被動化為主動,“讓他們把任務變成興趣,情緒上的轉變將會大大提高他們的效率。”
對于正處于生長發育期的中學生來說,好奇心重是一大特點,家長們不妨善加引導,讓他們來提出問題,“從‘要我學到‘我要學,這樣的情緒轉化會讓他們的態度也得到改變,所謂態度決定一切,積極的態度將更有利于他們的學習與生活,同時也會避免孩子因為壓力過大而產生的厭學情緒。”禹老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