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州島是韓國最南端的島嶼,也是韓國春天最先到來的地方,每年三四月份,色彩艷麗的油菜花將這美麗的小島扮成一片黃色的海洋。
春天的濟州,油菜花的天堂
濟州島的四季有不同的色調,欣賞的景致也各不相同,諸如春天的油菜花、夏天的島嶼和海岸,秋天的紫芒和冬天漢拿山的雪景。
春天的濟州島,是油菜花的天堂。那里的油菜花通常在3月綻放,4月是欣賞的最佳時節,主要分布在城山浦一帶、沙池岬地、山房山,其中細華—城山間的海邊公路是欣賞油菜花的最佳路線,全長12公里,不僅可以看到含苞綻放的油菜花,還可以欣賞垂直分布的漢拿山的絕景和壯觀的城山日出峰,在那個地方拍出來的漢拿山像極了老奶奶面容的側影。
濟州島獨有的民俗文化精髓——城邑民俗村
在濟州的第一個行程,我們去了位于漢拿山麓,因完整地保留了古代村莊的原貌而受到國家保護的城邑民俗村,在這里接觸了韓國獨特的土種文化。
為我們講解當地獨特的居住文化的“阿朱媽”(韓國人對中年婦女的稱法),是位來自中國山東的韓國媳婦,她生動而逗趣的講解,讓大家在笑聲中對濟州的過去有了更多的了解。
濟州島原是由火山爆發形成的,有三多,即“石頭多”、“女人多”、“風多”,這個風多、石頭多,是地理環境使然,好理解,可這女人多,又是為啥?聽了介紹,倒覺得頗有幾分辛酸。原來,很久以前,濟州人以捕魚為生,男人白天出海,遇難身亡比例較高,故人數上女人多于男人,也正因為此,被留下來的女人需要靠自己的辛勤勞動來養家糊口,如果你仔細觀察,濟州很多老婦大都佝僂著背,這正是濟州女人艱辛一生的見證。
濟州有“三多”,還有“三無”,即沒有大門,沒有小偷,沒有乞丐,民風淳樸到讓人不敢相信;在民俗村內,每家的門只有兩個樁子架,如果這兩個樁子架上有三個木條,表示主人已出遠門,家里沒人;如果有兩個木條,說明家里只有小孩,沒有大人;一條則告訴來訪者,主人沒有走遠。還有另一種特殊情況,如果樁子上有四根木條,那就是在告訴你,家里有寡婦,不能隨意入內。
TIPS:石頭爺爺——濟州守護神
在濟州島,常可以見到一尊尊眼睛凸顯、鼻子粗大、嘴巴緊閉的黑灰色石頭雕像,濟州人的土語管它叫多爾哈魯邦,意思是“石頭爺爺”。“石頭爺爺”是濟州民間的守護神,雕像用濟州特有的玄武巖制作而成,顯出一種特有的魅力。
涉地岬——讓我們一起去看海
岬地是濟州島方言,意思是突出的地方,這里沿海的整體地勢,恰巧與其名相符。
這里雖然沒有參天大樹,但野生草原的清涼和廣闊的大海完美協調。可惜,我們去的時候,下了大雨,否則天晴的時候,在這里可以看到悠閑的濟州馬群。
岬地一端,設有一燈塔,在通向燈塔的路上有防風用的石墻內的油菜花田開了整片耀眼的黃,讓人心醉。燈塔上有鐵臺階,很輕松地就能登上。扶欄而立,一片蔚藍的世界盡收眼底,讓人心曠神怡。
濟州第一景:城山日出峰
城山日出峰系10萬年前海底火山爆發而成,被指定為濟州十二景中的第一景,尤其以每年1月1日的日出最為著名,也是濟州島上唯一噴向大海的活火山。
日出峰不算太高,登山大概需要半個小時,遠眺周邊,油菜花的黃、城山的綠、大海的藍構成了一幅五彩繽紛的圖畫。在這里觀日出,美妙無比。
島上代表人物——海女
海岸線上散落的三三兩兩的海女身影是濟州獨特的風景線。與使用工具捕魚的漁夫不同,海女們潛入海中空手捕捉,且不穿戴任何潛水裝備。更讓聞者驚訝的是,現在仍從事捕魚活動的海女,最年輕者48歲,最長者已為93歲高齡。海女捕捉到海物會供給海邊或是知名景點附近的一些餐廳販售,價格公道實惠。
吃在濟州
黑豬肉:濟州的本土豬,因過去濟州人愛把豬圈設在廁所旁,豬看上去臟兮兮的,故得此稱號,其實豬肉本身并不黑。黑豬五花肉15000韓元。
玉鯛:濟州有專門吃海鮮的一條街,可邊欣賞海景邊吃海鮮,此行我們便小奢侈地嘗了一頓海鮮大餐,其中的主菜便是玉鯛刺身,玉鯛是只有在濟州附近海域和日本近海才能捕撈的珍貴魚種,同時也是濟州人最喜愛、最珍惜的魚。
通常,當地的海鮮大餐中還包括野生的鮑魚、牡蠣、蟹等,價格在300~400元人民幣。
鮑魚:從春天到初夏時節是吃鮑魚的最好季節,濟州的鮑魚多為野生鮑魚,肉嫩豐美而有嚼勁,營養可與人參一比,加上又是由海女潛下海手工捕捉上來的,所以備受游客喜愛。在濟州除了可以嘗試一下鮑魚刺身、烤鮑魚外,還可以去嘗試一下鮑魚粥,韓國人在生病的時候會喝鮑魚粥以幫助恢復體力。野生鮑魚1萬韓元/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