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任懷藝。2005年從河南考入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現任清華大學輔導員,學生學習與發展指導中心咨詢師。曾赴美國耶魯大學交流學習。2009年起擔任“勵志大講堂”負責人,應邀到全國數百所學校演講。著有《知識改變人生——清華北大勵志大講堂千校巡回演講集》。
很多漁民在抓螃蟹的時候,都發現過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當竹筐里只有一只螃蟹的時候,它很容易爬出來:當竹筐里有兩只或更多螃蟹時,任何一只螃蟹都爬不出來。因為只要有一只螃蟹向外爬。另外一只螃蟹就會死死鉗住它,不讓它出來。這種現象其實就是赫赫有名的“螃蟹文化”,用以形容集體中的內訌現象,俗稱“窩里斗”。這種現象在高中表現為同學間的惡性競爭。
高中時,我們總喜歡給自己樹立競爭對手,每次考試的目標或許就是超過他。為了超過他,自己非常不愿意與他溝通交流。但正是因為彼此之間的不交流,導致大家就如同竹筐里的那兩只螃蟹一樣,誰也爬不出來。實際上,真正和自己存在競爭關系的,從來不是自己身邊的同學,而恰恰因為在一個學校,在一個班,才更要互相幫助,同仇敵同仇敵愾,而不是孤軍奮戰。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思維只有碰撞,才可能有火花的產生,高考從來不是一個人的戰役。很多時候,你與身邊同學交流的一分鐘,將超過你一節課,甚至一天的學習效果。高中時,我的班主任每周都會拿出一節課,讓班里同學輪流到講臺上交流其學習方法及對知識點的總結。每個人只有10分鐘,但所講必須為自己總結的精華中的精華。于是,大家漸漸發現一個事實:很多同學所講方法的巧妙都遠超我們任課教師講解的方法。有時候,自己用15分鐘求解一道圓錐曲線題目,在別人的眼里僅僅就是一個可以普遍采用的數學公式。當然,注重交流并不意味著放棄獨立思考。恰恰相反,只有獨立思考之后的交流才更加有意義。
很多時候,我都在想一個問題:假如把任何一個高三班級的所有同學的智慧積累在一起,共同去做一套高考試卷,結果會如何?我想,大家的猜測肯定和我一樣:其得分一定是省市狀元的分數。但是,我們恰恰忽略了身邊最寶貴的學習資源。“螃蟹文化”的警示與啟發。不僅是一種學習方法,更是一種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