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類電視節目亂象:宣傳夸大其詞虛假鑒定頻出
近年來,隨著收藏熱的升溫,電視上的鑒寶類節目越來越多,央視的《鑒寶》(已停播)、《尋寶》、《一錘定音》,北京衛視的《收藏秀》,廣西衛視的《收藏馬未都》……據不完全統計,各頻道的鑒寶類欄目現有20檔,在最高峰時曾有50多檔。
一些拍賣企業在標的審核還未通過時便印制圖錄、廣為宣傳,以“罕見”、“僅存”、“國寶”等詞語,有意無意地誤導了買家和公眾。

去年有一則新聞令文物界蒙羞——5位國內頂級文物專家隔著玻璃將一件“金縷玉衣”估價24億元,“玉衣”主人以此騙取銀行貸款6億元,東窗事發才被踢爆這一“天價寶物”竟是其自制,而專家們集體“走眼”則是因為收了幾十萬元鑒定費……其實,類似放衛星般的估價數字游戲,經常在電視鑒寶節目中發生:一件乾隆年間的青花瓷器,嘉賓甲作價30萬元,嘉賓乙估值200萬元,而最終專家給出500萬元……有業內人士指稱,容易為大眾接受、認可的文博系統內專家不允許公開給社會上的藏品作鑒定,而目前一些電視鑒寶節目中出現的所謂權威專家,圈內人甚至不認識。
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恐怕是前段時間某衛視鑒寶節目中的“女嘉賓干爹贈送翡翠”事件。在節目中“女嘉賓”還與該節目一個鼻孔出氣,做完節目隨即“反目成仇”,揭發該欄目將其設為“嘉賓托”。
文物藝術拍賣有了“警戒線”針對文物拍賣及鑒寶類電視節目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廣電總局、國家文物局近日同時下達多個文件,要求同時就加強文物鑒定類廣播電視節目管理,并對拍賣等作出進一步的具體規定。
(據《陜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