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感傷生命的凋零嗎?

收到一封電子郵件,是在哈佛一起上課的尼泊爾同學發來的。他告訴大家一個令人沮喪的消息,他的妻子很不幸,流產了。對于他們的悲傷,我們可以做的,就是表達一些安慰,希望能夠讓他們知道,對于這個還沒有來得及看看這個世界的小生命,我們知道,他曾經存在過。
如果在以前,對于這樣的郵件,我會有點不以為然,因為我會覺得,胎兒不小心流產了,雖然很可惜,但是也算不上太大的事情。一個3個月不到的胎兒而已,嚴格意義上來說,還稱不上生命。直到有一天,我開始反省自己:為何會對這樣的遭遇如此冷漠和麻木?我是不是喪失了一份寶貴的感情?喪失了對于生命的那種敏感?而如果真是這樣,是怎樣的環境,造成了這樣的我?過去一年,一直回內地出差,有機會經常去那些縣級城市。到了夜晚,在酒店打開電視,當地的電視頻道,充斥著各種婦科醫院的廣告,最多的,就是無痛人流。作為一個過來人,我知道這絕對是騙人的,雖然技術發達,但是只要想象一下,再小的胎兒也需要從子宮上刮下來,那怎可能不痛?也因為這樣,在香港做人工流產手術,是需要全身麻醉的。當然,這會讓很多內地醫生不以為然,人工流產,太簡單的小手術,一個小小的衛生醫療站就可以做到的事情,何必如此興師動眾?不管是電視還是街頭張貼的小廣告,都對年輕人產生一種強烈的暗示:“沒有關系,出了問題,很簡單就可以搞定。”沒有人教女性如何愛護自己的身體,也沒有人提醒男性要尊重女性的身體;更沒有人教年輕人,要珍惜每一個生命,做任何事情,都要顧及后果,要負責任。想起一個美國電影,一個16歲女孩,發現自己懷孕了。她有三個選擇,墮胎、把孩子生下來自己撫養,或者把孩子生下來送給領養家庭。當她去診所準備墮胎的時候,她猶豫了,最后,她選擇了第三種方案。有這樣的猶豫和糾結,是因為內心對于生命有著一種敬畏,也是對自己的行為承擔后果和責任。我羨慕我的尼泊爾同學,他生活在一個比中國要窮困得多的地方,但是他并沒有喪失那種感受生命的能力。其實窮困從來都不是不尊重生命權的理由。
(文/閭丘露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