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圣軒
『宣傳干部的楷模』周恩義
文/圣軒
遼寧省盤錦市興隆臺區原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周恩義,堅守基層宣傳崗位20年,探索破解宣傳工作難題,將宣傳工作融入群眾中、經濟工作和文化事業發展中,被稱為“好參謀”、“好幫手”、“群眾心中的一盞燈”。
1992年,周恩義轉業到盤錦市興隆臺區。作為全軍優秀政治教員、沈陽軍區優秀政治委員,可供選擇的崗位很多,但他卻選擇了區委宣傳部副部長這個崗位;2001年,已是區委常委、宣傳部長的周恩義面臨著任組織部長的機會,他仍然選擇了留在宣傳部長的崗位上;一年后,根據組織要求,周恩義擔任區委副書記;2006年,因為副書記職數減少1人,周恩義主動提出不當副書記,回宣傳部工作,許多同事都不理解周恩義的這個選擇。周恩義卻說:“我20歲當指導員,是黨把我放在宣傳崗位上,定下了我一生的方向,我一定要把宣傳工作干出個樣來!”
周恩義當年在部隊執行搶險救災任務中,左腿膝蓋骨半月板嚴重受傷,被定為二等乙級傷殘。2004年,為打造遼河文化品牌,周恩義帶領12位省內著名畫家考察遼河源頭,當時他的腿傷很嚴重,經常要靠熱敷才能緩解疼痛。在西拉木倫河的源頭,他堅持在前面探路,拄著拐棍來回走了近9個小時。當天晚上,他的腿腫得像蘿卜一樣,疼得根本無法入睡……27天,6700多公里的行程結束了,周恩義一下子倒在病床上,深受感動的12位畫家聯手在一幅長卷上為他作了一幅畫。老畫家白國文激動地說:“我們很少這樣聯合作畫給一個人,他值得我們尊敬!”
1998年,周恩義的老伴突發腦血栓,2011年,病情再次加重,周恩義的老伴已經完全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在病痛的折磨和沉重的家庭負擔下,周恩義始終堅持奮斗在宣傳第一線。他寫下了100多萬字的讀書心得和講課教材,在省級以上理論刊物發表文章40多篇,發表新聞稿件數百篇,講課聽眾達到上萬人次……20年,他的級別沒有動,工作崗位沒有動,興隆臺區宣傳工作的影響卻在不斷擴大,宣傳干部在群眾中的地位在不斷提高。
周恩義常說:“我這個人,就適合在老百姓堆里,離開老百姓心里就沒底。”而群眾卻說:“他就是群眾心中的一盞燈,走到哪里哪里亮。”
2004年春,周恩義得知興隆街道文化社區居民在唱自己編的社區歌,他對社區主任李艷杰說:“唱社區歌能讓大家‘聚堆兒’,給大家鼓勁兒,是一篇大文章。”第二天,周恩義就將改好的歌詞打印好送到社區。他將歌曲貼到墻上后,對擠滿活動室內的居民說:“我們大家一起唱好不好?”說著就指揮大家一起唱起來……不久,“興隆臺區社區歌大賽”也熱熱鬧鬧地搞了起來,全區101個社區都參加了比賽,超過2萬名居民走上舞臺。
周恩義常對宣傳干部說:“只有深入到群眾中,只有被群眾所感動,才會懂得黨的宣傳事業的意義。”振興街道幸福社區的任桂芝,是遼河油田的退休職工,1996年自辦了“夕陽紅無償服務社”,周恩義被她的事跡所感動,經常和他們一起參加活動。2000年,中國申辦奧運會成功,聽說老人們要搞慶祝活動,周恩義立刻趕過去和老人們一起走上了街頭,手舉小紅旗喊著口號一直走了2個多小時。經過不斷提煉總結,周恩義充滿感情地將這一重大典型推廣到全區、全市、全省乃至全國……20年來,周恩義一共推出26個各類典型。在典型的引領下,群眾看到了榜樣的力量,并凝聚到了榜樣的周圍。
黨的十六大后,興隆臺區委提出建設遼河文化產業園的構想。周恩義建議區委制定提供安家住房補貼、免費使用工作室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外地知名畫家、藝術家落戶興隆臺區。2004年,他又帶領12位畫家奔赴遼河東西兩大源頭,開展遼河文明探源活動,創作了一批優秀作品。在當年的全國第十屆美展和首屆深圳國際文博會上,遼河畫院的畫家摘金奪銀,遼河畫派名聲大振,在國內美術界掀起一股遼河文化熱,遼河文化產業園從此走向全國,成為全國首批“文化(美術)示范基地”和“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累計創造就業崗位1萬多個,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20多億元。
周恩義經常到基層講課,同事們評價說:“他說的話,群眾愛聽;他講的理論,群眾聽得明白。他講的課是解決問題的課。”通過一次次講課的實踐,周恩義向區委提出建議,“區委中心組理論學習,每學習一個專題,必須弄懂弄通一兩個基本觀點,說清一兩個基本道理,解決一兩個實際問題”。這條建議很快被區委采納了。
這些年來,每次中心組學習前,周恩義都要帶著宣傳部的同志深入社區、企業、農村,圍繞中心工作開展調查研究,形成專題報告。通過“宣傳部立題,中心組學習”這個平臺,區委先后出臺了建立石油裝備制造基地、建設遼河文化產業園區、發展現代服務業等一系列重大決策,有力地推動了全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興海街道趙家村是城中村,在改造后成立了自己的房地產公司,2002年進行廣告宣傳花了170多萬元。村民們還沒掙錢就花這么多錢,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周恩義非常心疼。他認為城市化改造是當前的大事,應當通過新聞媒體進行正常宣傳,擴大知名度。在周恩義的組織策劃下,2003年,趙家村僅花了30萬元廣告費,知名度卻大大提高了。難怪村主任張國榮驕傲地說:“周部長是我個人的‘高參’,農民的‘家底’,是我們企業的‘宣傳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