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聯合早報網8月31日文章,原題:好聲音 夏季中國迎來一個紅火的選秀節目——《中國好聲音》,讓人想起7年前《超級女聲》橫空出世的盛況。相隔7年,選秀節目形式不論怎么變,不變的制勝關鍵始終是:追夢、是非、話題以及背后巨大的商業利益鏈。
《好聲音》這檔原產于荷蘭的娛樂節目在移植中國后,展現的是一種公民意識推進的氣息。在處處講關系事事論特權的“X二代”社會里,小人物也能有大夢想,小人物也能登上大舞臺,不論長相、年齡和氣質,比賽最終回歸到實力的較量。
在選秀的首輪,草根選手演唱,大牌評委坐在椅子上背對選手盲聽,憑一雙耳朵等待“好聲音”,一聽到驚艷處即可拍下按鈕表示“我要你”。“盲聽盲選”可排除各種擾亂聽覺的噪音和假象,為五湖四海的“好聲音”提供一個起跑線較為一致的平臺,符合人們內心對公平公正的渴望。
關于《好聲音》的評論緊扣“盲聽盲選”的環節。有一篇評論就認為,盲人歌手和一些身材相對不適合當下“舞臺表演標準”的“好聲音”成功被導師收入門下的過程,其實就是公民意識被特定環境和場合放大的過程,觀眾們感動的、愿意收看的部分恰恰不是音樂本身,而是被歌者“演繹”的“個體人的放大”,與其說是“中國好聲音”莫不如說是“中國音樂夢想秀”。
就在“好聲音”成為流行用語時,中國官方媒體為中共“十八大”刊發的評論文章也打出這么一個時髦標題:十八大代表奏響“草根好聲音”。雖然選舉與選秀本質大不同,但不管發出的是政治聲音或悅耳歌聲,每個社會都需要“好聲音”。對普羅大眾來說,他們更在意的或許是,社會能否像《好聲音》那樣提供一個更趨向公平公正的平臺,不論出身背景、不拼爹、不搞潛規則,掌握人事決定權的評委都能蒙眼張耳,盡量做到為每一個真正的好聲音拍鈕轉身?▲(作者沈澤瑋)
環球時報2012-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