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順法,郭新茹
(南京師范大學 社會發展學院,南京 210097)
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對全要素生產率影響的計量分析
韓順法,郭新茹
(南京師范大學 社會發展學院,南京 210097)
文章采用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時間序列數據,計量分析了文化創意產業對全要素生產率的作用效果。結果表明文化創意產業與全要素生產率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表明,在短期存在著文化創意產業到全要素生產率的單向因果關系。這表明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對經濟增長多重影響是存在的,并且具有一定的持續性。因此,在制定產業發展的政策上,應注重文化創意產業的引致效應和長期效應。
文化創意產業;全要素生產率;協整;格蘭杰因果
文化創意產業是一種知識密集型產業,它的經濟作用突出表現為對文化、知識、設計等要素整合,使它們能夠應用于現實生產活動中,并成為商業經濟不可或缺的元素。另外,文化創意產業還可以通過人力資本深化、知識生產和創新能力提升途徑支撐經濟的內生性增長以及經濟效率的提升。從這個角度講,文化創意產業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比一般產業更加重要、更加復雜。
已有研究已經從多個角度分析了文化創意產業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總體上,對兩者關系進行計量分析的研究多數是圍繞文化創意產業對經濟增長量的貢獻而展開的,但對文化創意產業對經濟增長的間接作用仍然停留在對經濟功能的認識上,即從理念或現象上做定性說明,至于多大程度上間接貢獻于經濟增長的計量分析較為少見。
因此,本文將實證分析文化創意產業與全要素生產率之間的內在關系,以此說明文化創意產業對經濟增長效率的影響。
為了更好的說明文化創意產業的經濟增長效應,在做計量分析時用全要素生產率(TFP)來說明經濟增長的效率。在這里,文化創意產業的增加值是由所涵蓋行業增加值的加總得到的,表示為CI。在行業選擇上,文化創意產業選取第三產業中與文化創意生產相關的幾個產業類別。2002年以前采用教育、文化藝術和廣播電影電視業、科學研究和科學技術服務業以及郵電通信業四個行業的增加值;在2003年,我國行業分類標準做了重新調整,但在第三產業內部與文化創意產業相關聯行業的變動并不大。行業調整后,我們采用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教育、科學研究與技術服務業以及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可以看出,盡管采用行業不完全相同,但對統計數據結果并沒帶來實質性的影響,數值的波動在正常范圍內。計量分析中所使用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1994~2010年)。
1.2.1 全要素增長率的數值估算
當前估算全要素生產率的模型比較多,具體包括代數指數法、Solow殘差法、隱性變量法等。如果根據全要素生產率的估算時間,最受經濟學界認可的方法是Solow殘差法。本文將采用Solow殘差法計算我國近年來的全要素生產率。依照C-D生產函數,公式為:

式內,At代表一國在t時間的技術水平,Yt、Kt、Lt分別表示為產出、實物資本、勞動。α、β是生產函數中的參數,將全要素生產率TFP定義為Yt/KtαLtβ。假設規模報酬不變的,那么,α+β=1,上述方程最終可以演算為:

在計算TFP前,將統計數據做如下處理:(1)各年份總產出Yt是以1990年不變價格處理各年份GDP得到的。(2)每年社會從業人員數作為勞動投入L統計量。(3)因為國家不存在真實資本存量的具體數值,物質資本K的衡量較為復雜,我們將運用永續盤存法測算物質資本K,測算公式是:Kt=(1-δ)Kt-1+It。公式內,Kt、It代表第T期的資本存量和資本增量,δ代表幾何折舊率,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幾何折舊率選取為9.6%。接下來,通過Eview6.0對雙對數模型做OLS估計,最終運算結果如下:


1.2.2 TFP和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的數值處理
我們采集到的原始數據直接帶入公式進行估算不會得到精確結果,為此必須對原始數據做相應的處理。在這里,首先對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CI)在1990年為基期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基礎上平減,如此就消除了物價因素帶來的干擾。除此以外,原始數據依然有異方差現象,必須通過對兩個變量取自然對數來處理,然后得到LnTFP、LnCI,它們對應的差分序列分別是ΔLnTFP、ΔLnCI,處理數據結果見表1。

表1 原始數據及數據處理統計表
通常,宏觀經濟數據具有非平穩性特征,所以,針對上表中的數據有必要進行單位根檢驗。單位根檢驗能夠有效檢驗時間序列的平穩性。DF檢驗、ADF檢驗和PP檢驗是三種具體的檢驗方法。在單位根檢驗中ADF檢驗和PP檢驗較為常用。這里使用EViews6.0,依次對lnTFP、lnCI、△lnTFP、△lnCI序列作ADF檢驗,檢驗結果見表2。

表2 ADF單位根檢驗
數據表明,lnTFP、lnCI的 ADF統計值分別大于1~10%顯著水平的臨界值,因此無法否定原序列擁有一個單位根的原假設,可以判定上述變量均為非平穩序列。而△lnTFP和△lnCI的ADF統計量都小于它們對應的5%臨界值,故否定原假設,一階差分之后這些變量序列變為平穩。根據AIC和SC評價準則,在EViews的檢驗結果中,所得數值越小,也就越有效。表2中檢驗結果是按照AIC和SC最小準則估算出的,從數值上看,檢驗效果非常好,而且兩個之間存在同階單整的關系,具備進行協整檢驗的條件。可知,兩個變量都是一階單整(I1)序列。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與全要素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是我們驗證的最終目標。因此,這里著手對統計量文化創意產業變量與TPF變量作協整分析。已經得知LnTFP、LnCI兩個變量序列都是一階單整,即LnTFP~I(1),LnCI~I(1)。它們具備作協整檢驗基本條件。那么,我們可以采用兩步法對LnTFP、LnCI兩個變量之間作協整關系檢驗,以驗證雙方是否存在協整關系。
第一步:列出LnTFPt對LnCIt的回歸方程,協整回歸模型是:將兩個序列的相關數據帶入回歸方程,進行OLS估計后得:


然后,計算OLS估計的殘差,得到序列:

第二步:驗證殘差項平穩性,即檢驗εt是否是I(0)序列。

圖1 全要素生產率回歸方程殘差曲線

表3 殘差序列e單位根的ADF檢驗表
圖1顯示了協整回歸方程估計殘差序列E1的取值。表3列出了序列E1的ADF檢驗結果。具體數據顯示,ADF檢驗統計量為-2.8513,該數值是小于顯著性水平0.05臨界值的,這時就能夠確定估計殘差序列E1是平穩序列,即ξ~I(0)。因此,LnCIt與LnTFP雙方存在著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即具有協整關系。雙方構建的協整向量是(1,-0.5332)。
根據Engel-Granger兩步法原理,協整回歸方程的結果證實了文化創意產業對全要素生產率所產生正向的促進作用。數據顯示,在文化創意產業發生1個單位的變化時,全要素生產率將會提升0.23583個單位。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文化創意產業對經濟增長效率(TFP)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
盡管已經確認文化創意產業和全要素生產率之間存在著長期的均衡關系,但我們還無法判斷雙方之間是否具有因果關系,因此我們還需要進一步驗證。這里采用Granger因果檢驗方法,它是檢驗兩個變量是否存在因果關系有效手段。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對于滯后期長度的選擇很敏感,一般而言,常進行不同滯后期長度的檢驗,以檢驗模型中隨機干擾項不存在序列相關的滯后期長度來選取滯后期。在這里的因果關系模型中,滯后期數分別取1~3,由此計算出文化創意產業與全要素生產率之間的格蘭杰因果關系的檢驗結果,如表4。

表4 我國文化創意產業與全要素生產率之間的因果關系檢驗
由表4的檢驗結果可以看出,在滯后期為1~2時,至少在95%的置信水平下,文化創意產業產值是全要素生產率的Granger原因;在滯后3期時,文化創意產業不再是全要素生產率的Granger原因。在兩者相反的關系上,在滯后期1到3中,全要素生產率都不為文化創意產業的Granger原因。所以,兩者關系中,僅存在文化創意產業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單向因果關系。這一結果能夠斷定: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是影響全要素增長率變動的原因之一,即文化創意產業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促進經濟增長效率提升的因素。
在我國1993~2009年原始數據資料和計量研究方法的基礎上,分析了文化創意產業與全要素生產率之間的實際聯系,由此得出下面結論:
(1)非平穩序列LnCIt和LnTFP在一階差分后平穩,并且均為一階單整,即 LnCIt~I(1),LnTFPt~I(1)。雖然LnCIt和LnTFP時間序列都是非平穩序列,但兩者之間的線性組合關系是平穩的,雙方具有協整關系,即我國文化創意產業與全要素生產率之間有著長期的均衡關系。協整回歸方程進一步說明了文化創意產業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程度,計算得出的彈性系數較大,其作用效果非常明顯。
(2)文化創意產業與全要素生產率之間的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結果表明,在一定的滯后期內,存在著文化創意產業到全要素生產率的單向因果關系。這一結果進一步驗證了前面得出的雙方具有協整關系的結論。盡管從數據結果本身無法得知文化創意產業通過什么途徑影響全要素生產率的,但它能夠證明這種影響是確實存在的。
由以上研究結論,我們得出下面幾點啟示:
(1)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時,除重視文化創意產業經濟效益外還應重視文化產業的外部性。尤其是那些有益于人力資本積累、技術創新和塑造積極價值觀等文化創意部門,它們的發展能夠有效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2)文化創意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除自身產值的貢獻外,更大的體現在其引致效應上面。因此,在我國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產業結構升級的背景下,絕不能因文化創意產業在現有國民經濟體系中所占比例不大,而忽略它的發展。相反,應大力推進文創意化產業,充分發揮其潛在作用。
(3)從文化創意產業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來看,文化創意產業的政策制定需要著眼于長期,力求避免一些短視行為,只有如此才能保證其持久的正向效應。
[1]Beyers,W.B.Culture,Service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J].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2002,(22).
[2]李嘉珊.中英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及對外貿易的實證對比[J].生產力研究,2007(,17).
[3]韓順法.創意產業影響經濟增長的測度研究[J].統計研究,2010,(1).
[4]王長壽.我國文化產業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研究[J].現代商業,2011(,6).
[5]向勇.基于全要素生產率的文化創意與國民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0).
[6]馮之浚.變“頭腦創新”為“現實財富”[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6(,9).
[7]李海艦.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0(,9).
[8]陳憲.文化產業為何能推動經濟增長[J].群眾,2011(,4).
[9]劉颯.我國人力資本與文化產業發展的灰色關聯分析[J].當代經濟管理,2009(,12).
F222
A
1002-6487(2012)24-0095-03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11CJY006)
韓順法(1979-),男,山東嘉祥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文化創意產業與區域經濟。
(責任編輯/易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