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芬,張 玲
(1.吉林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長春 130117;2.吉林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長春 130025)
企業家社會資本與原生型集群企業資源獲取之關系考察
李淑芬1,張 玲2
(1.吉林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長春 130117;2.吉林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長春 130025)
文章以新經濟社會學為理論基礎,研究了原生型集群環境下企業家社會資本與企業資源獲取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企業家社會資本與原生型集群企業資源獲取有著密切的關系:企業家網絡規模、網絡異質性有利于企業運營資源、知識資源的獲取,但企業家網絡密度與知識資源的獲取關系并不明顯。文章最后對結論作出了解釋,并提出相應政策建議。
企業家社會資本;原生型集群企業;資源獲取
企業家社會資本是建立在信任、規范基礎上以企業家個體為中心節點構成的社會網絡及企業家的網絡能力。其中,企業家網絡結構指企業家社會關系網絡的非人格化方面,體現企業家社會資本的靜態特征。而企業家網絡能力是企業家開發、維護并利用各層次網絡關系以獲取稀缺資源的動態能力。
企業家網絡結構通過企業家網絡規模、網絡密度和網絡異質性來衡量。企業家網絡規模指企業家網絡中企業家與其他社會聯系人之間直接聯系的數量。本文借鑒“核心討論網”的設計方法,用“您愿意和哪些人討論關于企業運營和發展的問題?請描述近三年來和您討論最多的的聯系人”,并進一步探討企業家與這些聯系人之間的情況以及各聯系人之間的關系情況。


企業家網絡能力通過企業家網絡構建能力和網絡管理能力來評價。網絡構建能力是企業家對網絡關系的戰略識別能力和網絡關系的發展能力,決定企業家建立什么樣的網絡關系;網絡管理能力是企業家對現有網絡的維持和利用的能力,網絡管理能力有助于提高關系質量。
根據Ritter et al.(2002)、方剛(2008)等學者的觀點,本文采用5個題項來度量企業家網絡構建能力,分別為“具有很強的發現、評估并選擇合作伙伴的能力”、“非常清楚潛在的網絡價值與機會”、“清楚以何種策略與潛在合作伙伴建立關系”、“在所有潛在的合作伙伴中,已經成為合作伙伴的比例”、“總是能非常快地與合作伙伴溝通而不用第三方來傳遞信息對企業家網絡能力”;采用4個題項衡量企業家網絡管理能力,分別為“具有很強的占據合作關系網絡中心位置的能力”、“經常成為其他合作伙伴間的溝通橋梁”、“與主要合作伙伴合作了很長時間”、“能夠從合作伙伴的角度來思考如何發展雙方關系”。
資源是能為企業帶來財富的投入要素。本文把企業資源分為運營資源和知識資源兩大類。運營資源主要指生產經營過程中投入的可衡量要素,如資金、物質資源、人力資源等,它們以其使用價值直接參與最終產品或服務的價值創造,企業以獲取此類資源付出的成本來衡它們的價值和可獲得性。知識資源主要指對企業發展過程中具有關鍵作用的非量化的戰略資源,通常包括信息和技能。知識資源可以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本文從獲取結果的視角把資源獲取分為運營資源獲取和知識資源獲取。
根據朱秀梅(2010)、鄭素麗(2010)等學者的觀點,本文采取6個題項來測量知識資源獲取,分別為“企業從外部獲取較多的市場開發知識”、“企業從外部獲取較多的新產品及服務開發知識”、“企業從外部獲取較多的企業管理知識”、“企業從外部獲取較多的生產運作知識”、“企業從外部獲取較多的企業營銷信息”、“企業從外部獲取較多的行業信息”;采取4個題項來測量運營資源獲取,分別為“企業以較低的成本從外部獲取資金”、“企業以較低的成本從外部獲取產品原材料”、“企業容易從外部獲取更多的勞動力資源”、“企業容易從外部獲取設備、廠房”等。
2.1.1 企業家網絡結構與集群企業資源獲取
(1)企業家網絡規模與集群企業資源獲取原生型集群環境下,相關產業的中小企業近距離集聚,企業家通過社會網絡可獲得穩定的運營資源,且社會網絡規模越大,社會資本越豐富,蘊含和可利用的資源就越多。同時,企業家可以通過網絡成員的信任和互動獲取成員之間的經驗、政策信息、市場信息等隱形知識。研究都表明,企業家網絡規模的大小與企業資源獲取正相關,廣泛的社會網絡聯系給企業家提供了大量獲取資金支持、信息資源的潛在機會,網絡規模越大,網絡成員越多,越有利于促進知識和技術的有效傳遞。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1a:企業家社會網絡規模與集群企業運營資源獲取正相關;
H1b:企業家社會網絡規模與集群企業知識資源獲取正相關。
(2)企業家網絡密度與資源獲取
當企業家網絡規模密度較小時,說明企業家網絡中除企業家之外,網絡節點之間的聯系較少,企業家占據了較多的“結構洞”位置,“結構洞”的兩邊會接觸不同的資源流和信息流,此時企業家擁有更多的信息優勢和控制優勢,不僅可以獲得多樣化的資源,還借助其獨特的位置在原本無任何聯系的行為主體之間搭起橋梁,成為連接它們的關鍵路徑,獲得資源流動方向的控制能力(Burt,1992)。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2a:企業家社會網絡密度與集群企業運營資源獲取正相關;
H2b:企業家社會網絡密度與集群企業知識資源獲取正相關。
(3)企業家網絡異質性與資源獲取
企業家網絡異質性高,意味著網絡成員擁有不同的身份、職業和地位,掌握著不同的外部資源。通過來自不同背景的社會網絡可以增強運營資源的可獲得性,如通過與金融機構的社會關系可以容易獲得企業急需的商業貸款,與政府的社會關系容易獲得政策上的傾斜,通過個人網絡可以獲得較為稀缺的原材料或者市場訂單。同時,在網絡規模既定的情況下,異質性的網絡形態意味著企業家擁有較多的“弱連帶”數量,也反映出企業家可以獲取較多的非冗余信息。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3a:企業家社會網絡異質性與集群企業運營資源獲取正相關;
H3b:企業家社會網絡異質性與集群企業知識資源獲取正相關。
(4)企業家網絡構建能力與資源獲取
網絡關系是資源流動的主要渠道,高質量的企業家網絡能增加企業運營資源的途徑和來源,并改善所獲知識資源的質量、準確性及時效性。企業家的網絡構建能力決定企業建立什么樣的網絡關系,同時也決定企業獲取何種類型的資源及獲取該種資源的成本、便利性。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4a:企業家網絡構建能力與集群企業運營資源獲取正相關;
H4b:企業家網絡構建能力與集群企業知識資源獲取正相關。
(5)企業家網絡管理能力與資源獲取
企業家網絡管理能力是提高關系質量、提升網絡地位的有效手段。它在促進企業獲取資源的同時,也會使企業根據本身在網絡聯系中所處的地位來選擇性地交換資源,保持資源的可用性與效能。研究表明,企業家對自身所處的網絡以及自己在網絡的角色管理恰當,會使企業與外部各合作者之間對信息呈現一種開放的態度,有利于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學習。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根據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5a:企業家網絡管理能力與集群企業運營資源獲取正相關;
H5b:企業家網絡管理能力與集群企業知識資源獲取正相關。
2.1.2 知識資源獲取與運營資源獲取
原生型集群環境下,知識外溢使企業知識總量不斷增加,企業家能夠利用組織已獲取或積累的隱性知識探尋并接近資源所有者,識別出對自身發展有利的關鍵運營資源,同時,企業家所掌握的顯性知識,如產品特性及原理、產品的市場供求等會使企業在運營資源獲取中具有較強的討價還價的能力。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假設6:知識資源獲取對運營資源獲取有正影響。

圖1 企業家社會資本與集群企業資源獲取的關系模型
在以上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形成本文的實證模型(如圖1)。
本文選取浙江臺州產業集群作為調研對象。臺州產業集群屬于典型的原生型產業集群,根植性強,且產業類型豐富。本次調研時間為2010年8月到11月,歷時3個月。調研分兩個階段進行,2010年8月,筆者通過對集群企業的走訪調研,對企業進行現場發放和填寫。在此期間,共發放42份,回收有效問卷34份,問卷回收率為81%,回收問卷的質量普遍較好,合格率100%。2010年9月至11月,選取了350家企業作為樣本,以電子郵件附件的方式發放問卷,截止11月中旬,共收回問卷169份,回收率為48%。對電子郵件回收問卷進行了審核,發現有部分問卷大量空白,信息不完整,有部分問卷題項選擇完全一致,最后確定合格樣本68份,合格率為40.2%。兩次共收回有效問卷102份。
本文采用內部一致性信度對各變量進行檢驗。由于企業家的網絡特征維度由量表收集的資料計算得出,每一個維度只有一個結果,故不需要做信度分析。利用SPSS15.0軟件對樣本中的Cronbach's α值進行計算,企業家網絡能力維度的α值為0.861,其中網絡構建能力和網絡管理能力的α值分別為0.873、0.830,都大于0.7。同時,兩者各分項對總體的的相關系數都大于0.4,刪除分題項后α值都略微下降,說明企業家網絡能力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資源獲取維度的α值為0.876,其中運營資源獲取和知識資源獲取的α值分別為0.830、0.891,都大于0.7。同時,兩者各分項對總體的的相關系數都大于0.4,刪除任何分題項后α值都沒有明顯上升,說明資源獲取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
本文采用內容效度與結構效度對各變量進行檢驗。企業家社會資本的網絡特征維度得分采用新經濟社會學中的“核心討論網”方法得出,此方法經過大量實證研究,且得到學者的廣泛認可,故認為網絡特征量表具有較強的內容效度。
另外,本文采用因子分析考察量表的結構效度。企業家社會資本中網絡能力量表因子分析的KMO值為0.827>0.7,球體檢驗的卡方值為484.062,統計值<0.001,可以做因子分析。從表3中看出,9個題項中有兩個因子被識別出來,與預先設計相符,分別對應企業家網絡構建能力與企業家網絡管理能力。各題項的因子載荷系數均高于設定的最低臨界水平0.5,但題項“非常清楚潛在的網絡價值與機會”,在兩個因子上的載荷系數都大于0.5,按照信度分析,去掉該題項企業家網絡構建能力的α系數變小,考慮第一個因子載荷遠大于0.5,仍把它放在企業家網絡構建能力的量表中。

表3 企業家網絡能力的因子分析結果
資源獲取因子分析的KMO值為0.847>0.7,球體檢驗的卡方值為528.521,統計值<0.001,可以做因子分析。通過最大方差法旋轉得到的因子分析結果如表4。從表4中可以看出,10個題項中有兩個因子被識別出來,與預先設計相符,分別對應于資源獲取中的運營資源獲取和知識資源獲取,各題項的因子載荷系數均高于設定的最低臨界水平0.5,故資源獲取量表具有較高的結構效度。

表4 資源獲取的因子分析結果
根據研究模型中提出的相關假設,本文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方法來驗證企業家社會資本與集群企業資源獲取的關系、知識資源獲取與運營資源獲取的關系。

表5 企業家社會資本與集群企業資源獲取的相關回歸分析

表6 知識資源獲取與運營資源的相關回歸分析
從表 5 可知,檢驗結果表明,H1a、H1b、H2a、H3a、H3b、H4a、H4b、H5a、H5b得到支持,H2b沒有通過檢驗。從表6可知,H6得到支持。
(1)企業家網絡結構與集群企業資源獲取的關系討論
假設1、假設2、假設3考察企業家社會網絡與集群企業資源獲取的關系。其中,企業家網絡規模、網絡密度、網絡異質性與運營資源獲取關系假設獲得支持,企業家網絡規模、網絡異質性與知識資源獲取關系假設獲得支持。在原生型集群環境下,創業氛圍濃厚,民營經濟發展迅速,企業大多是從本地原有企業衍生而成,企業家與原有企業之間及當地政府、供應商、經銷商、行業協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此時,缺乏體制地位的民營企業和缺乏經濟地位的小型企業相對更傾向于運用社會關系來獲取資源。因此,企業家社會網絡規模越大,異質性越強,社會資本越豐富,蘊含和可利用的資源就越多,意味著企業家可以從社會網絡中獲取更多數量和更多樣化的資源。
但企業家網絡密度與知識資源獲取關系假設并未獲得支持。筆者認為主要是因為原生型集群環境下,中小企業之間競爭激烈,經常發生從對方挖走技術人才、管理人才或市場訂單等情形,導致企業之間的信任關系難以塑造和強化,阻礙了集群內知識的共享和交流,導致企業家高密度網絡才能夠有效傳遞高質量信息。
(2)企業家網絡能力與集群企業資源獲取的關系討論
假設4、假設5檢驗企業家網絡能力與資源獲取的關系。企業家網絡構建能力、網絡管理能力與集群企業運營資源獲取、知識資源獲取的關系假設全部獲得支持。企業家網絡能力越強,意味著企業家具有較強選擇、發起網絡關系的能力,企業家可以根據資源需求,有目的地挑選并與資源所有者建立長期穩定的伙伴關系,同時,在現有網絡中,企業家可以憑借自身卓越的管理能力,對自身所處的網絡以及自己在網絡的角色做適時的調整,從而接觸到企業所需的信息源,促進運營資源和知識資源的獲取。
(3)知識資源獲取對運營資源獲取的影響討論
假設6提出知識資源對運營資源獲取有正向作用,關系假設獲得支持。企業家與資源所有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會降低雙方資源交換的可能性。此時,知識資源獲取會對運營資源獲取產生積極的影響。知識資源獲取有利于企業家識別運營資源的來源和獲取渠道,使企業家更準確地評估資源所有者,降低資源獲取的風險。
本文以原生型集群企業為背景,探討了企業家社會資本與企業資源獲取的關系。得出如下結論:
(1)企業家網絡結構對集群企業資源獲取有正向影響。企業家應以網絡結構為根基,全面優化企業家網絡結構。企業家需要構建具有異質性和低密度的外部網絡關系,包括與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關系網絡、與金融機構的關系網絡、與行業協會和中介機構的關系網絡、與同行和上下游企業的關系網絡等。
(2)企業家網絡能力對集群企業資源獲取有正向影響。企業家應全方位、多層次培育網絡能力。首先,企業家應建立網絡導向的戰略性思維,清晰理解企業家網絡的構建、運作和演化的規律。其次,企業家要有目的地選擇和構建社會網絡。再次,企業家要有效控制現有社會網絡。企業家建立網絡聯系之后,要通過協調與控制各種網絡管理任務去杠桿利用其他組織的資源,引導網絡朝有利于自身的方向發展,提升企業家在網絡中的相對地位。
(3)知識資源獲取有利于運營資源獲取。企業家要創造和維護信任、合作的社會文化環境,建立通暢的信息交流渠道,促進知識資源溢出與共享,從而帶動運營資源獲取。
[1]Ritter,Wilkinson,Johnston.Measuring Network Competence:Some International Evidence[J].Journal of Business&Industrial Marketing,2002,(17).
[2]方剛.基于資源觀的企業網絡能力與創新績效關系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08.
[3]朱秀梅,陳琛,蔡莉.網絡能力、資源獲取與新企業績效關系實證研究[J].管理科學學報,2010,13(4).
[4]鄭素麗,章威,吳曉波.基于知識的動態能力:理論與實證[J].科學學研究,2010,28(3).
[5]陳翊,張一力.企業家行為對產業集群發展影響的比較分析[J].求索,2011,(7).
F270
A
1002-6487(2012)24-0190-04
吉林省社科項目(2011B246);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種子基金項目;吉林財經大學校級課題(2006007)
李淑芬(1979-),女,山西平遙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企業家研究。
張 玲(1979-),女,河北石家莊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創新管理。
(責任編輯/易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