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俊紅
(天津農學院經管系,天津300384)
天津地處渤海之濱,是我國北方地區進入東北亞、走向太平洋的重要門戶和對外通道,也是連接我國內陸與中亞、西亞和歐洲的亞歐大陸橋的重要起點之一。目前,天津已形成以港口為中心海陸空一體的大交通格局。天津擁有世界吞吐量第五的綜合性港口——天津港,也是我國最大的人工港,與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個港口有貿易往來;天津濱海國際機場是北方最大的航空貨運機場,目前正在加快建設重要的航空樞紐港,有36條國際國內航線。與此同時,天津國際貿易與航運服務中心已建成運行,電子口岸與物流信息平臺開通運營,“無水港”建設處于全國領先地位。相較于北京、上海、重慶這三個直轄市,天津在地域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這些均為天津發展外向型農業提供了優越的區位優勢。本文試圖對天津農業發展的優勢、障礙因素、發展機遇和挑戰進行分析,并提出推進天津市外向型農業發展的建議。
(1)科技支撐作用日益明顯。天津農業科技雄居農業發達省市的前列。目前,天津在自主創新、成果轉化與技術服務三個層次實現了重大突破,黃瓜育種、鹽堿地綠化等農業高新技術領域在國內保持了領先地位。2009年天津的農業科技貢獻率已達60.4%,而2011年全國的農業科技貢獻率僅為53.5%,上海為62%,江蘇為55.2%?!笆?五”以來,天津市共取得農業科技成果500多項,其中60多項成果獲得國家及天津市科技獎勵,尤其在蔬菜、甜瓜、雜交粳稻、專用小麥和生豬育種以及農產品保鮮加工、魚病防治和動物克隆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全國領先水平的成果,為依靠科技促進農業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012年建成的占地200 hm2的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基地,預計年可研發新品種30個、新技術50項、新材料20項,培訓農民2萬人次。可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為天津發展外向型農業提供了有力支撐。
(2)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目前天津市已形成蔬菜、果品花卉、優質飼料、經濟作物和優質糧各66666.7 hm2的高效農業格局,基本實現無公害化生產。2002年至2010年在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的情況下,農林牧副漁年增長速度雖然有所波動,但總產值逐年遞增(表1)[1],2011年天津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則達到349.48億元,比2010年增加32.1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4.2%,增速比上年提高了0.7個百分點。同時,天津農業產業園區建設有序推進,2011年建成種植業設施面積7720hm2,高標準完成農業“4412”工程建設任務。農業產業園區的發展帶動了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標準化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也得到大幅提升。2011年機耕面積達到375300 hm2,機耕率達94.22%;機播面積417820 hm2,機播率達84.97%;機收面積261753 hm2,機收率達53.23%,全市耕、播、收綜合機械化作業水平達到78%,同期全國的農業機械化水平為54.5%。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為提高天津市農產品的品質和效益、提升出口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打下了堅實基礎,將有力助推外向型農業的發展。

表1 2002-2010年天津農林牧副漁產值和增長速度
(3)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高。天津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起步較早,1990年被劃入全國首批重點開發綠色食品的區域,2001年被列入“全國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首批四個試點城市之一。農業部曾對天津畜產品進行質量抽檢,樣品檢測合格率達100%。截止2011年底,全市無公害農產品總數達到962個,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總數達到345個,32個金農獎獲獎單位的優質安全農產品產業規模逐步發展和壯大[2]。獲得認證的無公害產品產地總數達2040個,以絕對優勢在全國37個省市、自治區中排名第一。同期,浙江獲得認證1533個(排名第二),黑龍江1374個(排名第三)。天津市無公害蔬菜產品“電子身份證”的建立創建了天津市蔬菜質量安全追溯系統,截至2012年初,已在全市11個蔬菜產區建設無公害蔬菜追溯基地48個,42家企業和合作組織安裝應用了蔬菜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在4家超市上市銷售“身份證”蔬菜。此外,檢驗檢測體系建設逐步完善。全市有農業的12個區縣相繼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在無公害基地較為集中的部分區縣建立了40個檢測點,與國內外市場準入緊密銜接,農殘超標的蔬菜將禁止走出生產基地。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提升為農產品出口和外向型農業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4)農業利用外資步伐加快。改革開放初期,外商對農業領域的投資很少,1979—1990年天津市農業實際利用外資額只有729萬美元,外商及港澳臺商簽訂農業領域投資合同僅10個項目。1991—2000年天津農業實際利用外資額達到2395萬美元,是“六·五”和“七·五”農業利用外資額的3.28倍,年均遞增32%,外商及港澳臺商簽訂農業領域投資合同項目73個,相當于“六·五”、“七·五”期間的7倍。2001—2006年天津市農業實際利用外資額達到5534萬美元,是入世前的1.78倍,年均遞增35.43%,簽訂農業領域投資合同項目60個。近幾年,天津市農業利用外資額更是大幅度提高。盡管2008年遭遇全球金融危機,但天津市農業實際直接利用外資額為662萬美元,簽訂合同項目6個。截至2010年底,全市農業實際直接利用外資額累計已達到15427萬美元,累計簽訂合同項目已達156個。利用外資步伐的加快將大力推進天津外向型農業的發展。
(1)農業資源稟賦缺乏。天津市農業發展面臨著人多地少、水資源匱乏等資源剛性約束,農業產地環境隨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呈現出惡化的趨勢。突出表現在:①天津耕地資源嚴重不足。目前,天津市人均耕地僅為0.045hm2,約為全國人均耕地的40%,世界人均耕地的18%,低于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人均耕地0.053 hm2的警戒線。②水資源嚴重匱乏。2010年天津人均水資源量僅為72.8 m3(當年人均水資源擁有量第一的西藏為153681.9 m3,高于天津2000多倍),居全國各省市之末,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31,大大低于國際公認的人均1000m3的臨界值,農業用水尤為緊缺。③農業產地環境不容樂觀。近年來的監測結果顯示,天津市部分農業用地中的重金屬(如鎘和鉛)含量超標,有機污染物的污染造成了地表和地下水系污染嚴重,大氣中的氟化物、二氧化硫等復合污染加重。以上資源約束為天津農業縱深發展帶來了嚴峻挑戰,也成為外向型農業發展的瓶頸。
(2)農業企業化、組織化程度不高。主要表現在:①農民組織化發展程度較低,利益聯結機制尚不成熟。截止2010年底,全市注冊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1931戶,出資總額52.71億元。而2009年,山西省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注冊累計就達1.86萬個(當年位居全國第一)。②農業的支持保護體系有待加強。農產品的價格保護體系、農業科學技術推廣應用體系、農業財政投入體系、農業生產環境保護體系等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建設尚需完善加強。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有待進一步提高,農業政策性保險體系有待完善,諸多方面制約了農業企業化、組織化程度的提升。③農業企業化運作程度低。天津市農業經營方式粗放,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發展緩慢,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相比差距明顯,阻礙了農業企業化運作。
農業企業化、組織化程度低,不利于實現農作物的規模化經營和集約化生產,因此無法取得規模經濟效益,且難以實行標準化生產,在品質、規格、色彩等整齊劃一方面較難滿足國際市場的出口要求,將成為天津外向型農業發展的組織障礙。
(3)科技投入相對不足,出口比較優勢下降。天津市農業科技供給的總量和結構與產業升級的需求不相適應,市場急需的農業生物技術、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農業資源與環境技術等新興技術領域創新性成果不多。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強調要大幅增加農業科技投入。2009年天津財政對農業科技的投入為18131萬元,僅占當年農業增加值的1.5%。遠低于廣東、上海、北京等城市。另外,由于農業生產成本的大幅提高,導致農產品出口的整體比較優勢在下降。中國社科院農發所提供的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顯示,從2003年到2009年,我國生產的稻谷、小麥和玉米三種糧食生產投入要素中,種子和化肥代表的可變投入物單位價格以及雇工工價和土地租金價格等上漲幅度較大,最低漲幅接近90%,最高漲幅大約185%。同全國形勢一樣,天津市農產品生產資料價格大幅上漲帶來了出口農產品的價格競爭力在不斷下降。與此同時,受加工工藝、技術裝備、生產管理水平的制約,出口農產品的成本一直維持在較高的水平,難以降低。同時為了應對國外的技術壁壘,要加大農產品源頭的質量控制,必然會增加農產品的生產成本。農業科技投入不足和農產品比較優勢下降成為外向型農業發展的桎梏。
(4)農產品出口額相對較少,競爭力較弱。2012年第一季度,天津農產品出口總額達2.53億美元,同比增長1.7%,出口額在全國排名第14位,同期比也并不高(表2)。同期,山東高達33.85億美元,福建為17.76億美元。同時,天津市出口的農產品以初級產品和簡單加工品為主,且缺乏品牌產品,導致農產品附加值低,出口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發達國家在國際農產品市場上占據了大部分的市場份額,農產品和食品國際市場的80%-85%左右被美、加、澳、歐等國家控制,農產品貿易競爭日趨激烈。由此看出,當前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已不再是低水平的價格競爭,已上升到價格、質量、服務與品牌的綜合競爭。這種依靠低成本競爭的農產品出口格局,極易引發國外的反傾銷或采取保障措施,且初級農產品易使國外以農殘、獸殘和疫病之名設置技術壁壘。缺乏以技術創新和質量管理為支撐的農產品深加工及品牌優勢,農產品出口前景將不容樂觀,外向型農業發展也將受到挑戰。

表2 2012年1-3月中國部分地區農產品出口情況
(5)農業企業“走出去”起步晚、數量少 。目前,我國農業海外投資已經形成了600多家國家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000多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5萬多家中小型農業龍頭企業組成的農業企業群體。天津農業企業“走出去”起步較晚,到2006年才有了新的嘗試。2006年寧河原種豬場通過實施農業部中柬種豬示范項目,輸出了種豬、技術、設備,還帶動了種豬向朝鮮出口,為天津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裝備輸出積累了經驗。同年,天津聚龍集團在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島開辟了總面積為24000 hm2的兩個棕櫚種植園,打破國外進口商對棕櫚油的壟斷,截至2009年底,第一種植園已獲得豐收。同樣有代表性的是天津農墾集團2011年在保加利亞組建了中國天津農墾集團總公司保加利亞公司,一期投資8000萬元,租用6666.7 hm2耕地,從事苜蓿等農產品的種植,打造天津農墾奶牛業海外飼料生產基地,徹底改變天津奶牛業目前只能購買昂貴的美國苜蓿喂養奶牛的現狀。無論是規模還是數量,天津農業企業“走出去”是比較有限的,這必將極大限制天津外向型農業的發展。
(1)農產品外貿環境不斷改善。為打造農產品出口的優質外貿環境,天津市商務委聯手多家單位實行農產品出口檢驗檢疫減免收費政策,對出口活畜、活禽、水生動物全額免收檢驗檢疫費,對其他出口農產品減半收取檢驗檢疫費。天津海關為支持農產品出口,建立了農產品通關“綠色通道”,設置專用報關窗口在第一時間對企業遞交的報關單據進行審核,確保企業出口貨物高效便捷通關??紤]到出口農產品的實際情況,天津海關還主動根據企業的船期需求,采取周六全天候通關及節假日預約通關制度,盡量縮短貨物在口岸的停留時間;此外,對企業申請在非海關監管場所查驗的農產品,為保證產品質量不受影響,海關給予“門對門”服務,幫助企業降低通關成本和提高通關效率;開發區海關還建立聯絡員制度,專人負責協調解決企業辦理海關事務中的疑難問題。農產品出口環境的改善,為農產品出口提供了便捷,將有力助推天津市外向型農業發展上一個新的臺階。
(2)政府扶持農產品出口力度不斷加強。目前,農產品國際貿易面臨越來越苛刻的技術壁壘,為積極應對國際貿易在農產品方面的技術壁壘,2011年天津市農委和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共同簽署了《關于促進食品農產品出口的合作備忘錄》,確定七大扶持舉措,包括加大政策扶持;加大技術支持;加大信息支持;加大龍頭企業培育;加大認證認可力度;建立完善的衛生防控體系;加強質量控制體系建設。政府強有力的政策扶持,為外向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也必將為天津外向型農業發展帶來新的發展良機。此外,天津市采取政府推動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方式,建立具有天津特色的農產品出口基地。農產品出口基地的建設為提升產品品質和產品附加值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外向型農業的發展搭建了良好的平臺。
(3)黨中央對農業對外開放的支持。從2004年到2012年,中央連續發布了9個一號文件指導農業農村工作。早在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就強調要擴大農業對外開放??v觀歷年的農業政策,體現出以下思想: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提高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拓展農業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按照鼓勵出口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品、適度進口結構性短缺產品的原則,完善農產品進出口戰略規劃和調控機制,加強國際市場研究和信息服務。強化農產品進出口檢驗檢疫和監管,提高出口優勢產品附加值和質量安全水平。統籌開展對外農業合作,培育農業跨國經營企業,逐步建立農產品國際產銷加工儲運體系。積極參與國際農產品貿易規則和標準制定,促進形成公平合理的貿易秩序。這些政策將為天津及各省市的外向型農業發展打開新的局面。
(1)國外農產品貿易保護主義不斷增強。農產品是各國實行貿易保護最嚴重的領域,世界農產品平均關稅約束水平高達62%,以食品質量安全認證和環境保護要求為主的非關稅性綠色貿易壁壘有增無減,嚴重影響了我國農產品出口。
隨著我國農產品出口規模的逐步擴大,發達國家對我國的多種貿易限制將進一步升級。他們利用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關注,不斷提高農產品的市場準入門檻。我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編撰的《中國農產品出口分析報告》指出,受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影響,我國農產品出口企業每年損失約90億美元。歐盟在一些農產品設定農殘標準量時,大量采用“零容忍”的標準。發達國家不斷提高對進口農產品的檢驗檢疫標準,將使我國農產品出口陷入更為不利的局面。我國農產品出口面對的復雜國際環境,也必將導致天津外向型農業發展受到更多的外部威脅。
(2)國內食品的信用危機導致農產品出口雪上加霜。近年來,國內食品質量安全事件頻發,令農產品出口雪上加霜。據海外報道,自從我國爆發食品安全問題后,泰國出口至日本的食品總值攀升30%。由于泰國食品企業產業集中度高,質量控制相對我國企業更加穩定,而我國食品安全事件的頻發,使日本客戶將訂單轉移到泰國和其他一些東盟國家,導致我國對日出口繼續下滑。食品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信用危機,將導致我國的農產品出口陷入更為被動和尷尬的境地,天津市外向型農業的發展也必將受到連累。
(3)政府對外向型農業的支持政策仍不健全。近年來,我國加大了財政支農的力度,但對外向型農業的政策支持力度依然不足。由于WTO禁止直接對農產品出口進行補貼,美國政府全部資助給農產品行業組織,由行業組織來實施市場開拓和應對貿易壁壘工作。韓國政府頒布的《農產品流通改革具體推進對策》中,規定用于農產品營銷促銷服務的資金達242億韓元,約1.76億元人民幣。天津農產品出口促進工作仍存在諸多空白,目前,天津農產品出口促進政策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務、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的建立和出口退稅等方面,對出口行業組織的扶持、出口信貸、應對貿易壁壘和對外宣傳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仍不健全。支持政策的不完善,成為天津外向型農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外部威脅。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天津外向型農業發展中的問題主要表現為:由國際規則及客觀條件約束帶來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及環保挑戰;因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投入不足帶來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缺失;綜合要素弱質條件下的品牌缺失和龍頭企業的缺乏等。針對以上問題,本著發揮優勢、改善弱勢、抓住機會、化解威脅的主導思想,特提出以下建議:
天津政府要充分利用世貿組織的規則,在各個方面對本地的企業和農產品進行保護和支持。特別是對外向型農業生產基地的建立,要加大支持力度,無論是預算撥款還是信貸政策和稅收政策均應傾斜和優惠。同時調整扶持重點,在未來的支持領域上,應將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作為扶持重點,雖然天津在此方面已經有了發展,但是要想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位,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就顯得尤為重要?;诋斍扒闆r,首先要擴大農產品追溯范圍;其次,借助各種手段、調動各個部門加強農產品供應鏈初始端的監管,加大獎懲力度;再有就是相關立法的跟進。當然政府在財力允許的情況下,在相關層面和環節上進行資金支持則更好。
國際市場的競爭,實際上是科技實力和科技水平的競爭。如果要跨過國外農產品的市場準入門檻,就必須努力提高農產品的質量,進而增強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為增強農產品的競爭力,就必須在提高農產品生產經營的科技含量上下功夫。為此,天津應重點做好以下方面工作:①進一步增加科技投入。目前天津的農業科技投入額度僅占當年農業增加值的1.5%,該比例應向2%邁進。另外應增加融資渠道,除政府外,商業銀行、民間團體、個人及海外資金等都可以融入進來。②大力培養農業科技人才。2010年天津平均每萬人擁有農業技術人員僅為3人,這個水平遠遠不能滿足農業發展的需求。不僅要從各個方面支持、培養高層次科技人才,同時應堅持對農民的培訓,“351”培訓工程已圓滿結束,還應進行新一輪的啟動。③加速科技創新,著力改良農產品品種。重點培育一批優質、高效和高產新品種,借助科技體現優勢。天津外向型農業要做到以科技為支撐,以創新求發展,提高產品出口比價優勢,不斷提升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和擴大市場占有份額。
天津外向型農業起步時間晚、數量有限,為此必須從質和量兩方面努力。基于“引進來”和“走出去”的發展戰略,要拉動天津外向型農業的大發展,必須采取聯合、兼并、股份合作、外資嫁接、資本運作等多種形式,發展壯大天津龍頭農業企業。在政策、資金等方面優先支持部分龍頭企業的發展,通過龍頭企業建立企業+基地+農戶的組織生產模式和新型的經營模式是當務之急。同時通過多種宣傳載體、多種輿論形式,建立多層次、立體式的宣傳網絡,千方百計打造名牌產品,提高天津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知名度。
[1]天津市統計局.天津統計年鑒2011[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249.
[2]田芃.天津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成效顯著[EB/OL].http://www.enorth.com.cn(2012-04-01),2012-08-23.
[3]商務部外貿司.中國農產品進出口月度統計報告[EB/OL].http://www.m ofcom.gov.cn(2012-03-01),2012-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