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田陽介
自從日本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今年4月提出購買釣魚島看法后,中日圍繞釣魚島問題發生很大分歧。兩國國內狹隘民族主義情緒在上升,造成兩國關系的冷卻化,從中日關系的大局來講,如何克制雙方的狹隘民族主義非常重要。
為何中日兩國國內產生民族主義情緒?筆者認為,兩國國民的心理都有一種優越感。日本從明治維新起開始走上現代化道路,經過日俄戰爭成為名副其實的列強之一。戰前日本政府和國民抱有一種優越感認為,日本是亞洲第一的國家。如今,一部分右翼人士心中這種優越感依舊。盡管“3·11”大地震后的復興取得進展,但日本國內依舊處于不景氣狀態。日本曾具有的影響力隨著泡沫經濟瓦解后,進入“失去的10年”,這令日本國民充滿著失落感。再加上日本政治也不穩定,很容易滋生民族主義情緒。
中國自古以來作為在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國,擁有廣大領土以及權力,周邊國家都受到了中國的影響,古代日本也在政治和文化上受到了很多影響,中國人對此會有優越感。日本從中國學到很多事情,但是在后來中日兩國的地位關系逆轉了,日本成為經濟大國,而中國還處于發展中國家階段。因此,中國人容易產生對日民族主義情緒。
民族主義一般可分右翼民族主義和左翼民族主義。上世紀60年代,中日產生過左翼民族主義情緒。當時在日本以日本共產黨和社會黨為首推進了大規模反美運動,而中國也在喊著打倒美帝國主義的口號下生活。當年中國重視與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國家國民的聯合,一起抵制美國影響。換句話說,當時的民族主義具有重視團結其他國家的國際主義因素。
而目前在日本產生的民族主義是排外的,其想法是警惕中國的發展,在領土問題上決不讓步。日本國內右傾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原因有二,一是民主黨吸取鳩山執政時期采取重視亞洲政策破壞日美關系的教訓,采取以日美關系發展為主的外交政策,這導致日本國內充滿親美民族主義情緒;二是日本左翼政黨的影響力下降,沒有對抗保守勢力的力量。在這樣情況下,日本保守主義思想的政治家和專家擁有影響力,強硬的言論占上風。這種強硬言論會經常扯上“愛國主義”一詞。筆者認為,愛國主義不等于狹隘的民族主義。狹隘的民族主義具有排外主義因素,充滿這種思想容易破壞和鄰國的雙邊關系,引起暴力沖突等后果。
一位左翼學者曾指出,“沒有國際主義的民族主義,容易變成為具有排外主義的民族主義。”當下中日雙方要發揮國際主義。過去的國際主義是支援革命運動的,但現在不是戰爭革命時代,而是和平發展時代,具體內容要變成支援或合作。中日兩國經濟關系很密切,日本經濟活動離不開中國,在文化以及環保領域也有合作空間。中日兩國要克制狹隘的民族主義,要發揮新時期的國際主義,堅持“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提法,著眼于兩國長遠利益。▲(作者是日本日中研究所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2-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