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王 兵 圖Ⅰ本刊記者 黃曉青
群眾利益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趙克志赴丹寨雅灰鄉“四幫四促”調研紀實
文Ⅰ王 兵 圖Ⅰ本刊記者 黃曉青
四月的雷公山,春芽吐綠,乍暖還寒。4月7日至10日,貴州省委副書記、省長趙克志輕車簡從,來到他的扶貧聯系點——黔東南州丹寨縣,深入距縣城兩小時車程的雷公山腹地雅灰鄉開展“四幫四促”調研。這是他繼去年3月到麻山地區駐村調研后,又一次深入貴州最具代表性的貧困山區蹲點調研。近四天時間里,趙克志翻山越嶺、走村入戶,吃農家飯、話農家事,深入田間地頭、走進40家農戶,足跡遍及全鄉所有12個行政村,代表省委、省政府和栗戰書書記看望慰問困難群眾,連續三個晚上分別與村民代表、村干部、鄉干部們座談,問政于民、問需于民,探詢貧困山區推進扶貧開發、生態移民搬遷、調整農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的辦法和路子,現場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
趙克志強調,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全省上下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堅決貫徹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把群眾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深入貫徹落實國發2號文件和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牢牢把握貴州當前面臨的歷史機遇、主要矛盾和重大任務,緊緊圍繞“穩中求進、提速轉型”的總基調、總目標,以開放促開發、以三化興三農、以民生帶發展,同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努力建設一個充滿活力、日新月異、幸福祥和的貴州,讓改革發展的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雷公山在苗語中被稱作“翁告何”,意為“雷公腳下的山”。雷公山區基礎條件薄弱,發展相對滯后,是貴州新階段扶貧開發的重點地區之一。雅灰鄉位于雷公山區深處,群山環抱、山勢險峻,是丹寨縣最偏遠貧困的鄉鎮,所轄12個行政村大多為扶貧開發重點村,少數民族人口占到了80%以上。去年因為遭遇大旱,鄉里不少村民糧食減產甚至絕收。那里的各族群眾生活是否有保障、糧食夠不夠、住房醫療教育情況怎么樣、旱災后幫扶困難群眾的政策措施到不到位,始終是趙克志十分牽掛的問題。
“家里糧食夠嗎?生活怎么樣?”趙克志每到一個村寨、每進一家農戶,都要問個仔細、看個究竟。剛到雅灰鄉,他顧不上一路顛簸,下車后就冒雨到了排受村75歲老人白文芝家里。老人家拉著趙克志的手,指著墻角堆放的米袋子說:“去年受了災,糧食收的少,全靠政府關心。你看,送來的救助糧足夠全家人吃的。”趙克志還不放心,又仔細察看灶臺上的飯菜,摸了摸床上的被褥,才欣慰地點了點頭。在殺益村村民楊庭高、烏棉村村民潘成作等困難群眾家里,在楊長明、楊秀祥等孤寡老人、殘疾人家中,他幾次爬上陡峭的樓梯,看看有多少存糧,送上慰問金,叮囑當地干部一定要關心好、照顧好困難群眾的生活,他說:“扶貧濟困是黨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一定要落實好農村低保季節性缺糧戶糧食救助制度,保證受災群眾和困難群眾的口糧供應,讓他們吃得飽、穿得暖、生活有保障。同時,還要想方設法幫助大家發展生產,改善生活。”
越是貧困的地方,越要重視社會事業發展,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趙克志來到雅灰鄉衛生院和送隴村、殺益村衛生室,了解農民群眾看病治療、使用藥物、報銷比例等情況。他認真查看藥架上的藥品,仔細詢問群眾對藥品價格和種類有什么意見。醫務人員反映,藥品嚴格按進價出售,但有些群眾常用又便宜的藥還沒有納入基本藥物目錄。趙克志說:“要盡快把群眾常用藥和本地特色藥增補進來,進一步擴大基本藥物制度覆蓋面,還要加強縣鄉村三級醫療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基本醫療保障,減輕群眾看病負擔。”
趙克志十分關心村醫的收入待遇問題,走一處,問一處。甕幫村行醫10多年的村醫楊秀錦說:“新農合很受老百姓歡迎,在村里看病的人比以前多了。我很愿意為鄉親們服務,不過收入確實不高,一個月才300元,還有就是年終1200元的績效獎。”“確實太低了。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村醫補助在去年每月300元的基礎上增加417元,你們每個月應該拿到700多元,看來政策還沒有執行下來。”他當即要求工作人員立即與省衛生廳、省財政廳聯系,詢問進展情況,督促抓緊落實。
改變貧窮落后面貌,教育是根本。在去年農村中小學“校校有食堂”的基礎上,貴州今年在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65個縣將實現義務教育階段“人人吃午餐”。趙克志走進雅灰鄉小學,查看學生食堂、宿舍,了解孩子們就餐住宿等情況。當得知該校600多學生都可以在學校寄宿、吃上“營養午餐”,趙克志高興地說:“去年省里啟動了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攻堅工程,沒想到雅灰這樣的貧困鄉還走在了前頭,孩子們不用每天起早貪黑路上奔波了,你們這項工作推進得不錯。”他指著教學樓上的標語說:“我們要做的,就是象上面寫的那樣——讓農村教育與時代同步,讓山區孩子在這里放飛夢想!各級政府一定要盡可能創造好的條件,讓孩子們能上學、上好學,讓貧困山區的明天更有希望。”
4月7日,趙克志省長與黔東南州丹寨縣甕幫村村民楊興紅一家共進晚餐并向楊興紅的兒子贈送書包。
貧困地區如何從實際出發加快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是趙克志此次調研的重點。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是調整種養結構、實現增收致富的路子和辦法,趙克志都要問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甕幫村委會主任胡祖能告訴趙克志:“村里人均耕地不到1畝,不過有10多畝林地。現在種杉樹15年才能成材,我們想動員群眾改種經果林,這樣收入會高很多。”趙克志非常認同,他說:“不只雅灰鄉,整個丹寨都有調整種植結構的問題。農民要脫貧,必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發揮好林地多的優勢,在保障生態效益的前提下,大力發展茶葉、核桃、金銀花等經濟作物,加快低產低效林的改造。”
奪鳥村支書曾祥堪不太說話,卻是個很有經營頭腦的能人。去年承包了47畝茶園,還在村里搞起了茶葉加工,想辦法請來了一位浙江老板負責管理和銷售,一年就收入10多萬元。在他的帶動下,今年村里又有10多戶村民也種起了茶,茶園面積到了300畝。翠綠的茶場生機勃勃,趙克志與采茶農民親切交談,得知每畝茶園可為群眾帶來4000多元收入時,他高興地說:“山區種茶是個好路子!要以開放促開發,多開闊眼界、多借助外力,不僅要會種,還要會包裝、會經營,促進種養加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
趙克志鼓勵曾祥堪帶著村民一起干,盡快擴大茶葉種植規模,把全村帶起來,并關切地問他有什么困難。曾祥堪告訴省長,準備用一年半的時間,發動全村種植2000畝茶葉,但要先投入400多萬元,資金是個大問題。趙克志笑著對他說:“你雖然話不多,但是有想法、能干事,懂得借助外力發展自己,農村就需要你這樣的致富帶頭人。根據年初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時農民代表提出的意見,省財政安排了3億元農業結構調整資金,可以支持你們干。一年半、2000畝,能不能立下‘軍令狀’?”曾祥堪非常激動:“沒問題,看我的!”
雅灰村村民吳世權是養豬大戶,趙克志走進在建的黑毛香豬養殖基地參觀。吳世權介紹說,圈舍建起來可養400頭豬,一年兩茬下來收入幾十萬元,還能帶動50多戶村民一起養殖。豬圈旁正在建著沼氣池,出來的沼氣可供村民使用。趙克志聽了很高興,“你們縣的張書記告訴我,黑毛香豬養殖是丹寨農業結構調整的‘一面旗’,這面旗前景不錯!下一步要大力推進規模化養殖,帶動更多農民增收。同時要特別注意保護環境、減少污染,同步建設沼氣池是個好辦法,應該很好地推廣。”
趙克志十分關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每到一個村他都要問有沒有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得怎么樣。得知雅灰村一年有4萬多元的集體收入,他說:“有集體經濟才有調控手段,才能為群眾多辦實事,基層政權才能鞏固。如果每個村都有一定的積累,困難救助等等很多事情村里就可以做好。4萬元不多,但是個好的開始。下一步隨著農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和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各級都要想方設法把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起來,不斷增加集體收入。”
4月9日,省長趙克志在雅灰鄉羊場村食用菌基地調研。
在加快建設中的丹寨金鐘工業園區,趙克志考察了興富祥機械裝備制造科技園。這是全國民營企業助推貴州發展大會上的簽約項目,由深圳興富祥集團公司主導,通過“園中園”建設模式,引進上下游企業入駐,共同打造數控機床制造基地。目前企業正與縣職業學校合作培訓技術工人,預計一期工程6月試產,可安排就業1000人以上。趙克志對企業來貴州投資表示歡迎,并要求當地政府全力做好配套服務。他說:“金鐘工業園區用地條件良好、區位優勢突出,當前的首要任務是加快道路、廠房等基礎設施建設,盡快把園區做起來。在引進大企業的同時,要注重借鑒東部地區產業園區發展的先進經驗,加快建設一批標準廠房,通過租賃方式吸引盡可能多的中小企業入駐,支持他們發展壯大,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助推地方經濟發展。要切實加大園區單位面積投資強度,嚴格保護基本農田,盡可能多用荒山坡地,污水和垃圾處理等環保設施必須同步建設。還要特別注意制定高水平規劃,把園區建設和新城區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推動工業化、城鎮化融合發展、互動并進。”
從熱火朝天的工業園區,來到寧靜清悠的鄉村田野,趙克志特別想了解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給村民們帶來了哪些變化。在翁幫村晚餐后,趙克志在村民家的堂屋專門請來了十多位村民,圍坐在一起話家常、談期盼。36歲的退伍軍人陳聰說:“縣城建起了工業園區,還有‘1個就業崗位+1套住房’的優惠政策,挺吸引人。如果有可能,我想到園區找份工作,搬到縣城住,爭取過上好日子,也為家鄉發展做貢獻。”在廣東打工多年的村民王應臻接過話頭:“現在家門口就有工廠,太好了。前幾天原來打工的那家廣東老板打電話找我,但我打算就在縣里干,不想再出遠門了。”村民陳光信也說:“縣城工業區熱熱鬧鬧,人也多起來了,我種的蔬菜比以前好賣多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紛紛憧憬著明天和未來。
趙克志認真記錄著村民們的發言,不時插話詢問,他說:“大家切身感受到了發展帶來的變化,感到工業化、城鎮化能給自己帶來好處,能讓生活變得更好,這說明縣里出臺的‘1+1’鼓勵政策是對路的,說明大家對省委、省政府確定的主基調和主戰略是擁護支持的。我們就是要通過產業的發展和城鎮化的推進,為年輕人創造更多公平和相對穩定的就業崗位,力爭讓群眾就地就近穩定就業。相信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落地投產,隨著城鎮人口的不斷集聚,你們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就業門路,大家的生活一定會越過越好。”
趙克志還告訴大家,工業化為城鎮化提供支撐,城鎮化為工業化創造需求,加快工業經濟和城鎮發展,不僅能夠拉動就業、增加財政收入,還能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我們要走的路子,就是以工業化致富農民、城鎮化帶動農村、產業化提升農業,是一條以三化興三農,促進城鄉統籌發展、農民群眾增收致富的新路子。”他堅定地說。
帶著問題到基層調研,已經成為趙克志多年來的習慣。省里決定實施扶貧生態移民搬遷工程,今年起用9年時間,從深山里搬出35萬戶、150萬人。大山深處的農民群眾到底愿不愿搬,能不能搬,怎么搬?就是他心頭惦記著的一件大事。
趙克志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問。雅灰鄉鄉長羅運波說,山區田地少、村寨太分散,有的寨子從鄉政府修路過去就得幾百萬,要讓每個寨子水電路都通,成本太高了,不如用這些錢把一些貧困寨子整體搬出去;既使搬出一部分群眾,留下的村民土地寬裕了,日子也會好過得多。縣里已經開會作了部署,鄉里正在選址和制定搬遷規劃,很快就會拿出方案。送隴村委會主任蒙成正、雅灰村委會主任趙啟林告訴趙克志,不少村寨的群眾住在高寒地方,交通和生活非常不便,有的地方還常發生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根本不適合居住,大家渴望搬到交通便利和地勢平坦的地方生活。
上從村距鄉政府駐地19.5公里,全村3個自然寨,村民109戶376人。沿著盤山泥路來到這里,趙克志問村民們:“山里條件不好,愿不愿意搬出去住?”村委會主任姚茂軍帶頭回答:“別看村里人不多,但住得太分散了,要把每家每戶都走遍怎么也得三四天時間。生活真的太苦了,如果能搬出去,大家求之不得。”村民們也紛紛說能搬出去再好不過,有的也擔心搬出去后難以謀生,希望能學些知識和技能,出去后找份工作,過上好日子。
趙克志說,扶貧生態移民搬遷是一項浩大的工程,省委、省政府是下了大決心的。雖然現在財力薄弱,但我們不能等,要一邊加快發展一邊籌措資金、一邊干一邊爭取國家支持,能早一天是一天,把深山里面的貧困群眾搬出來,逐步脫貧致富。各級政府正在制定實施方案,推動扶貧生態移民搬遷向公路沿線、鄉鎮駐地、縣城和產業園區周圍三個層次有序展開,把移民搬遷和工業發展、鄉鎮建設結合起來,和學校、醫院、養老院、福利院建設結合起來,和正在實施的農村危房改造結合起來,整合項目,捆綁資金,大力推進。省里已經作出安排,一定會統籌考慮移民群眾的長遠生計,加大對搬遷村民的技能培訓,同時購買部分社會公益性崗位,配套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讓移民群眾“搬得出、留得住、能就業、有保障”,把這件惠及子孫的大事扎扎實實辦好。
去年,省委決定在全省開展“四幫四促”活動,動員省直機關千名干部并帶動市縣兩萬名干部下基層,“領導定點、部門幫縣、處長聯鄉、干部駐村”,今年又涌現出了長順“背篼干部”這一先進典型,在社會引發了強烈反響。此次到雅灰鄉“四幫四促”,趙克志對這一活動的深入開展非常關注。
在殺益村活動室門前,趙克志與鄉里派來的駐村干部楊秀智親切交談:
“每個星期在村里住幾天?”
“一般要住三天以上。”
“吃飯問題怎么解決?”
“在支書家或主任家搭伙。”
“交伙食費嗎?”
“給錢他們不要,自己帶點菜,跟他們‘打平伙’。”
在送隴村,趙克志叫上省水利廳派來的駐村干部馬榮宇在農戶家一起晚飯,詳細詢問駐村幫扶的情況。馬榮宇告訴省長:“平時住在鄉里,每個月都要來村里一次,每次來一般住5天以上。現在正在搞送隴村的水土工程治理和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村民們很歡迎。”丹寨縣委書記張淼介紹說,省水利廳對口幫扶丹寨縣,明確每位廳黨組成員掛幫一個鄉鎮,對掛幫工作實行任務包干,并派出21名機關干部進駐鄉村工作,去年為丹寨縣爭取項目資金7000多萬元,并開展了一系列濟困、助學活動。
趙克志高度評價“四幫四促”活動取得的成效,對雅灰鄉和村里黨員干部佩戴黨徽、展示形象、服務群眾、接受監督的做法表示肯定。他說,我們一定要牢記胡錦濤總書記對全黨“四個考驗”和“四個危險”的告誡,進一步密切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堅持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群眾立場,多到基層“接地氣”,聽民聲、解民憂、謀發展、促和諧。全省各級干部要大力學習和發揚“背篼干部”精神,把“四幫四促”活動扎扎實實地推向深入,轉變作風,服務基層,推動跨越,以實際行動贏得群眾的信賴和擁護。他強調,要進一步落實省委關于每個行政村至少有1名干部常駐工作的要求,駐村干部要撲下身子,盡可能多地住在村里,說實話、辦實事、求實效,把黨的政策和發展舉措帶給基層群眾,幫助尋找致富路子,解決各種實際問題。
在蹲點調研即將結束時,趙克志針對丹寨縣要求幫助解決的支持事項和調研中基層干部群眾提出的具體問題,通知省發改委、省財政廳、省交通廳、省扶貧辦等十多個省直部門負責人趕到丹寨,召集會議進行了專題研究。趙克志對丹寨縣委、縣政府團結帶領全縣各族人民,扎實苦干、奮發進取、增比進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顯著成績給予充分肯定。他要求全縣上下認真學習貫徹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鞏固和發展經濟社會發展的好勢頭,繼續艱苦奮斗、推動科學發展,堅持不懈地擴投資、調結構、惠民生、促和諧,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和城鄉面貌“一年一小變、三年一中變、五年大變樣”。
趙克志強調,我省正處在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的關鍵時期,全省各級各部門和廣大黨員干部要進一步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和省委的要求上來,自覺與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頭腦清醒、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堅決維護來之不易的改革發展穩定良好局面,不為謠言所惑、不為雜音干擾、不為噪音分神,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帶領群眾奔小康,推動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讓黨中央放心,讓人民群眾滿意,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 (責任編輯/付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