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是我國著名的高原淺水湖泊,國家重點治理的三大湖泊之一,面積約294 km2,平均水深5~7m,屬于半封閉的淺水湖泊,所在昆明地區日照和季風強烈。近年來,隨著城市化和工農業的迅速發展,大量廢水排入湖中,導致滇池富營養化程度日趨嚴重,每年到夏、秋兩季,“藻類”頻繁爆發。
國家和地方政府對滇池的治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并于20世紀90年代起將滇池列為我國“三湖、三河”水污染防治的重點,對于滇池外海治理采取了大量的措施,除將滇池草海、外海分開治理,以及北岸截污、入湖河道整治、城區排水管網改造等重大工程外,最主要的就是對滇池流域禁磷。滇池于1999年開始禁磷,從文獻中報道在措施實施的前3年,湖中總磷有較顯著下降趨勢,但是3年后效果就不明顯。而禁磷同時,湖體中TN并沒有進行有效控制,滇池藍藻至今污染嚴重。
氮、磷在水體富營養化中的作用已經被廣泛認可,湖泊環境中氮、磷等營養元素的含量、分布與遷移轉換一直是國際上的研究熱點。研究湖泊中氮、磷形態變化是準確理解水體系統中氮、磷的地球化學循環及環境影響的前提。本文在系統調查滇池暉灣水域總氮(TN)、總磷(TP)、化學需氧量(COD)及其溶解態(TDN、TDP、TDCOD)的基礎上,分別分析了TDN與TN、TDP與TP及TDCOD與COD的相關性,研究了水中氮、磷存在形態,為滇池治理提供科學依據。
滇池位于昆明市南端,水面面積約294 km2,平均水深5~7 m。實驗取樣地點位于昆明市西山區金寶山暉灣處。取樣點位置如圖1所示。
從2011年12月至2012年3月為期4個月的取樣,取樣時間為滇池藻類的潛伏期。取樣工具為有機玻璃分層采水器,取樣水深為50cm。取樣點A距離岸邊100m,取樣點B距離岸邊20m,對兩個取樣點的數據進行對比。
各項參數按照《水和廢水的監測方法(第四版)》實施測定。水體TN采用堿性過硫酸鉀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水體中TP采用鉬酸銨分光光度法;CODcd采用重鉻酸鉀法。溶解態的各指標采用取水樣經45微米醋酸纖維樹脂膜過濾后水,經上述三種分析方法測定。
數據擬合使用Origin 8.0軟件。
從圖2中可以看出,在藻類潛伏期的12月至3月,滇池暉灣水域A點COD濃度在61.7至101.0 mg/L之間,B點COD濃度在61.2至81.5 mg/L之間。A點TDCOD濃度在50.7至79.7 mg/L之間,B點TDCOD濃度在46.4至76.3 mg/L之間。
從上述數據可以判斷,藻類潛伏期,在滇池暉灣水域TDCOD較之顆粒態COD是此時水中COD的主要存在形態。從水中COD濃度隨時間變化不大可以看出,在藻類潛伏期,滇池暉灣水域水中COD的濃度變化與溫度關系相關性不大。這可能與滇池水中SS在藻類潛伏期較低相關。
從圖3中可以看出,在藻類潛伏期的12月至3月,滇池暉灣水域A點TN濃度在2.21至4.96 mg/L之間,B點TN濃度在2.11至2.71 mg/L之間。A點TDN濃度在1.98至4.28 mg/L之間,B點TDN濃度在1.54至2.35 mg/L之間。
從上述數據可以判斷,藻類潛伏期,在滇池暉灣水域TDN較之顆粒態TN是此時水中TN的主要存在形態。從水中TN濃度隨時間變化不大可以看出,在藻類潛伏期,滇池暉灣水域水中TN的濃度變化與溫度相關性較弱。
從圖4中可以看出,在藻類潛伏期的12月至3月,滇池暉灣水域A點TP濃度在0.11至0.20 mg/L之間,B點TP濃度在0.09至0.17 mg/L之間。A點TDP濃度在0.022至0.052 mg/L之間,B點TDP濃度在0.019至0.044 mg/L之間。

圖1 取樣點位置圖

圖2 滇池暉灣水域COD濃度變化

圖3 滇池暉灣水域TN濃度變化

圖4 滇池暉灣水域TP濃度變化
從上述數據可以判斷,藻類潛伏期,在滇池暉灣水域顆粒態TP較之TDP是此時水中TP的主要存在形態。從圖4中可以看出,在12月至1月,滇池暉灣水域TP保持穩定,但是隨著溫度升高,到了2月至3月,水中TP有一個顯著上升的趨勢。其原因,有可能是隨著溫度上升,底泥磷釋放加劇造成的。而且,隨著溫度上升,藻類開始增殖,藻類死亡后在沉積物表面的耗氧分解使得水-底泥界面的氧化還原電位迅速下降,導致底泥中的Fe-P顆粒還原、溶解而使得水中磷升高。
圖5為滇池暉灣水域A點與B點TDCOD與COD相關性分析。A點線性擬合結果如公式(1)所示,B點線性擬合結果如公式(2)所示。
A點:TDCOD=0.788*COD ,R2=0.971 (1)
B 點 :TDCOD=0.835*COD ,R2=0.993(2)
從擬合結果可以看出滇池暉灣水域TDCOD與COD正相關,COD濃度越高,TDCOD濃度越高。從線性擬合公式得出滇池水域中TDCOD在A點約占COD總量的78.8%,在B點約占COD總量的83.5%,水中COD以溶解態為主。
圖6為滇池暉灣水域A點與B點TDN與TN相關性分析。A點線性擬合結果如公式(3)所示,B點線性擬合結果如公式(4)所示。
A 點 :TDN=0.880*TN ,R2=0.998 (3)
B 點 :TDN=0.864*TN ,R2=0.994 (4)
從擬合R2值可以得出,滇池暉灣水域TDN與TN正相關。從公式(3)和(4)可以得出,A點TDN約占TN的88%,B點約占86.4%。對于滇池暉灣水域,水中N主要以溶解態為主。
圖7為滇池暉灣水域A點與B點TDP與TP相關性分析。A點線性擬合結果如公式(5)所示,B點線性擬合結果如公式(6)所示。
A點:TDP=0.266*TP ,R2=0.969 (5)
B點:TDP=0.228*TP ,R2=0.878 (6)
從擬合R2值可以得出,滇池暉灣水域TDP與TP正相關。從公式(5)和(6)可以得出,A點TDP約占TP的26.6%,B點約占22.8%。對于滇池暉灣水域,水中磷主要以顆粒態為主。

圖5 滇池暉灣水域TDCOD與COD的關系
滇池水中氮磷形態與滇池藻類生長的影響研究較少,但對氮磷比與藻類的生長關系研究較多。早期認為在滇池藻類的生長只受磷限制。一些研究表明,滇池水中N/P比值約為16.2至22.5,磷是引起滇池富營養化的限制性因子。而且眾多研究結果表明,沉積物作為湖泊中最大的“磷匯”,當環境條件發生變化時,沉積物可能再次釋放到水體,對沉積物磷釋放的內源控制,將是湖泊富營養化污染治理成功與否的關鍵之一。但也有研究表明,氮負荷的增加與藻類生長存在重要的聯系。
本文研究表明,在滇池水域氮主要以溶解態形式存在,使得其更容易被藻類吸收利用,這也佐證了氮也是藻類生長的重要因子;在滇池水域中主要磷以顆粒態形式存在。結合其他研究成果,由氮、磷存在形態可以判斷其污染源,氮的污染更多可能來源于外源污染,而磷更多來源于內源污染。有研究表明,在入湖污染總量宏觀負荷上,氮對滇池的貢獻要大于磷。并且,滇池水質監測結果表明滇池水中TN濃度1999年至2005年濃度處于1.8~2.2mg/L之間波動,濃度變化不大。因此,在滇池的治理中要加強對氮的控制,減少入湖氮的污染量。
(1)在滇池暉灣水域,藻類潛伏期,水中COD濃度范圍為61.2至101.0 mg/L,TDCOD濃度為46.4 至79.7 mg/L;TN濃度范圍為2.11至4.96 mg/L,TDN為1.54至4.28 mg/L;TP濃度范圍為0.09至0.2 mg/L,TDP濃度范圍為0.019至0.052 mg/L。
(2)水中COD和TN與溫度相關性較弱,水中TP濃度隨溫度升高而升高。
(3)COD、TN及TP與TDCOD、TDN及TDP都呈正相關,其中線性擬合結果表明,COD與TN在水中以溶解態為主,TP以溶解態為主;TN以顆粒態為主。
(4)分析結果表明,滇池暉灣地區氮的污染更多來自外源污染,而磷的污染更多來自內源污染。
(5)研究結果表明,在現階段滇池滇池治理中要加強對氮的控制,減少入湖氮的污染量。

圖6 滇池暉灣水域TDN與TN的關系

圖7 滇池暉灣水域TDP與TP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