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建筑的外部空間設計主要是通過設計手段處理高層建筑與周邊建筑的關系,隨著全國城市化發展,高層建筑逐漸增多,高層建筑的外部空間設計也逐漸受到了社會廣泛重視。
(1)活動型:一般位于城市中心的辦公樓外部空間,規模較大,能夠容納很多人進行演出、展覽等活動;(2)休息型:城市高層綜合體或高層住宅群的外部空間似休息型的廣場。它或是有良好景觀或是在周圍有商店,吸引人們長時間逗留休息;(3)穿越型:城市干道旁的高層建筑或人流相對集中的體育文化中心旁的高層建筑常有穿越型的外部空間。有的是過街樓,有的是步行通道,方便城市居民穿越。
(1)前庭:位于高層建筑入口前方,是高層建筑總體布局中最常用的一種方式;(2)中庭:可以由高層建筑曲折的主體圍合而成,也可以由高層的裙房圍合而成;(3)側庭:在特定的基地條件下的高層建筑緊貼街道,可供休息的外部空間只得置于大樓的側面形成側庭;(4)沉井式花園:沉井式花園在高層建筑外部設計中是一種重要的創造環境的手法;(5)屋頂花園:隨著高層建筑區域多功能綜合樓的趨勢以及內部空間在豎向的發展,其外部空間也有豎向發展的趨向,在城市用地日趨緊張的形勢下,屋頂花園彌補了地面的不足,形成豎向多層次的豐富景觀,改善了環境。
高層建筑群集中了城市的綜合體功能,它的建設會耗費大量財力、物力,是城市建設中的重大問題。成千上萬的人在高層建筑群周圍集散,其外部空間則承擔著復雜的、重要的社會作用。
高層建筑的外部空間作為人有目的的外部空間,首先必須滿足人們行為的要求。現代高層建筑功能多,容量大,對建筑外部空間提出了更復雜的功能要求。根據其使用性質的特點,可以對高層建筑外部空間的主要功能作如下的分類:
高層建筑與周邊環境通過交通聯系著,成為高層建筑外部空間設計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從外部空間活動分析,可以將交通空間分成步行、車行、停車及貨運四個方面,并且對每一個方面做到最不利情況的分流設計。
集散功能同樣是高層建筑外部空間的組成部分,如設計一個開敞的廣場,利用廣場作為高層建筑外部的集散空間。集散空間主要是為人們提供一個集會、觀光、休息的場所,以滿足人們生活需求。
在進行高層建筑與周邊環境設計時,為了滿足市民休閑、散步、娛樂活動而設計一個開放空間,這個開放空間就是休閑型外部空間。
為了獲得舒適、豐富的外部空間,僅僅單一的設計手法是不夠的,需要多種建筑外部空間設計手法的綜合運用。根據不同的建筑以及不同的建筑環境選擇不同的的設計手法。
空間滲透與延伸是高層建筑外部空間設計常用的手法之一。主要是通過諸如地面鋪裝、墻面美化、水體布置等手段實現從環境內部向外部延伸,達到內外空間的相互延續。
高層建筑布置在城市空間環境中,其外部空間的組合形式也多種多樣,同一個外部空間可能有多個不同的外部組合空間,利用不同的環境條件,考慮空間的層次,從而創造一個富有變化的外部空間。
高層建筑是城市環境的外部主體,應做好尺度的控制,尤其需要做好其與人體尺度的過渡。高層建筑樓層較高,其形體尺度與人體尺度不是一個量級上的,人員在外部空間活動時會影響到人體的心理感受,而外部空間及靠近建筑物也接近人體,則應該做好建筑尺度到人體尺度的過渡,常見的處理手法有:(1)在高層建筑底部設置部分裙房,因為低層裙房與周邊建筑尺度接近,可以改善人們與高層建筑的尺度問題,并且在低層裙房周圍可以看到藍天,給人以親近的感覺;(2)立面分段處理。在城市用地緊張的地段,往往不能設置低層裙房,這時可以采用立面分段處理方法改善建筑尺度與人體尺度的過渡。根據底層建筑使用功能不同,立面分段處理方法又可以分為兩種:①高層建筑底層向內推進,形成外立柱廊的“騎樓”;②設置與人體尺度相近的平臺,如設置景觀小景,提高環境的親和力,在高層建筑周圍也可以布置燈柱、燈具、欄桿、兒童游戲場等接近人體尺度的設施。人們可以在這種環境中休息、娛樂、閑坐等,體現出一種低層庭院生活氣息,創造一種舒適的生活環境。

隨著城市現代化建設中工業革命增加,人們的居住環境也從自然走向人工,城市鋼筋水泥建筑越來越多,硬質路面逐漸增多,這時,城市居民更加渴望大自然的清新,城市生態問題也逐漸受到關注。
高層建筑遮擋了大部分的陽光,影響到周邊建筑的正常取光,在建筑外部空間設計中不僅要考慮建筑的日照條件,還需要考慮建筑陰影對周邊建筑的遮擋情況。高層建筑陰影對鄰近建筑陽光遮擋問題主要有兩方面影響因素:①高層建筑主體與周邊建筑的空間位置關系;②建筑形體本身。建筑形體從下到上縮進設計可以有效減少對周邊建筑的遮擋。因此,在高層建筑外部空間設計時,應該為周邊留有足夠的日照,保證行人的休息區域的采光度;另一方面要盡量將無需日照的區域(如停車場、車道等)設置在背陰處。同時可以利用綠化手段為城市提供一個陰涼的休憩場所,而在冬季又可以保證足夠的日照采光。
高層建筑空間設計中,往往會布置水體,因為水體具有天然的美感,給人以親切的感覺,并且水體可以降低周邊的溫度,增加空氣濕度,在空間設計上,水體可以作為空間功能區的劃分,擴展有限的空間。在建筑外部空間中可以引入樹木、花卉等自然景觀,創造一個以綠化為主題的城市空間,滿足人們追求自然生活的愿望。日本建筑師蘆原義信在引入自然元素方面就作了一些研究,提出要在外部空間中不經意的引入自然元素,達到提高外部空間設計效果的目標。
城市空間的立體化包括地面、地下、地上空間等,是城市實現城市空間構建的主要手段之一,可以有效緩解城市交通、人流互相交叉,人們活動空間相互交融的問題,有效改善人的生活品質。
車行體系就是城市主干道網絡,可以有效保證城市空間的車流和人流暢通。我國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逐步對城市商業中心進行改造,將建筑劃分為地下空間和地上空間,通過與地下車行體系相互貫通,最終于城市街道、軌道交通、停車空間相連,組成一套完整的建筑外部城市交通網絡。
高層建筑與城市空間連接的活動范圍主要是步行空間,而步行體系是貫穿于建筑內部與建筑外部空間的主線。為了保證建筑內部與外部的聯系方便,減少人流與車流之間的相互干擾,需要對步行體系做合理的設計,要形成一個完整的網絡,并與城市車行體系相連接。這種車行體系和步行體系的連接,保證了整個城市的整體環境,提高了商業中心的經濟效益。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建筑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高層建筑設計與城市空間不斷融合,雖然我國高層建筑外部空間設計起步較晚,但是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這種背景下,我們應該不斷提高創新設計水平,深入研究城市與建筑之間的空間關系,通過不斷優化設計達到人與自然、城市與建筑的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