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杰

11月17日,江蘇太倉,中國社會學界“大腕”云集,與該市官員一起,回顧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與這個縣級市二十年“聯姻”的歷程。
“1992年10月初,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太倉經濟社會研究中心、(下稱‘太倉研究中心)正式在太倉市成立。這樣一個格局的研究機構,當時在全國幾無、世界少有。”中共太倉市委副書記、該中心主任陸衛其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專訪時表示,一個國家最高學術機構同一個最基層的縣級市掛鉤合作開發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資源模式,從出世以來就頗受各界高度關注。
這一“聯姻”的重要開創者是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社會學會榮譽會長陸學藝,這位年屆八旬的社會學家當年在比較諸多縣市后,選擇太倉為長期固定調查點,至今仍認為“確實是不二選擇”,因為太倉不僅具有良好的研究價值優勢,而且一直重視理論作用,在二十年的實踐中“耐得住寂寞”,探索出一條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新路,為蘇南乃至全國提供了一個社會現代化的“活樣本”。
二十年六課題
上世紀90年代,時任中共太倉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朱汝鵬與江蘇社科院社會學教授吳大勝私交甚好,后者一直關注太倉發展并常常前往調研。在兩個人的一次聊天中,朱汝鵬得知吳大勝與時任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所長陸學藝私人關系密切,遂提出動議:請陸學藝到太倉調研,“支招”這個縣城的發展。
彼時,1988年剛走馬上任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所長不久的陸學藝正在為培養青年專家和學科發展問題,四處找合適的調研點?!罢伊撕枚嗟胤?,后來江蘇省社科院找我,帶我去了江蘇一些縣市,但多處都給我熱氣騰騰搞經濟的感覺,有點浮躁,并不真正重視社會建設?!标憣W藝回憶說,直到吳大勝找到他并帶其到太倉,與當時的縣委書記交流,一拍即合,太倉研究中心很快誕生。
于是,一場由吳大勝撮合的中國最高社會學智囊團與太倉縣城之間的“聯姻”奏響序曲,如今的陸學藝稱之為“志同道合、同舟共濟、心心相印的合作關系”。
就在陸學藝前往太倉調研之際,中國發生了一件影響深遠的事件——鄧小平“南巡”并發表講話再次強調中國要建設小康社會。該戰略思想成為太倉研究中心建立之后關注的第一個重要課題。
“當時我們的研究證明,太倉經濟已總體達到鄧小平提出的小康社會的基本指標,可以提供給全國一個樣本,作為總結,同時也要給太倉下一步發展提供理論支持?!比缃褚褟奶珎}市人大副主任退休的朱汝鵬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一年多后,該中心推出《中國的一個小康市——太倉小康社會實錄》,該書一出,立即在社會上引發轟動效應,并跟著出了外文版,當年獲評六省一市優秀著作一等獎。
首個課題取得成功后,中國社科院根據鄧小平強調“兩手抓”思路提出,太倉應從精神文明層面加強創新,并提供給全國一個蘇南精神文明建設模式。太倉研究中心迅即展開理論研究,于1995年推出《蘇南的精神文明建設模式——以太倉為例》,提出太倉兩手協調的做法。該項目引起高層注意,同年在太倉組織召開蘇南精神文明建設理論研討會,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胡繩親自前往主持會議。
“90年代中期,正值思想尚未完全解放并且亂得沒有頭緒之際,這個課題的震動效果可想而知。”朱汝鵬說,該課題在當年上千個項目中脫穎而出,成為當年中國社科院“95年度最佳著作”稱號獲得者。
隨后數年間,太倉研究中心陸續推出城市化、蘇南模式與太倉實踐等課題。2010年,中央政法委在全國范圍確定十個社會管理試點,將此前強調的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正式推向實踐。同年10月,陸學藝找到朱汝鵬,告訴他中央正式提出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并且日益重視,對于中國的現實非常重要,太倉應在這方面提供一個實踐樣本。
此時的太倉,正在醫保、養老等民生課題上埋頭探索,直至兩年多后其做法被稱為“醫保太倉模式”在全國引發關注。
2012年11月,陸學藝和陸留生等正式推出《社會現代化——太倉實踐》課題,在全國各地一派“唯GDP”為主要政績考核的風潮中,“格格不入”地將社會建設擺放在該市發展的突出位置。
另類的“傻縣官”
就在全國各地“土地財政”屢屢引發爭議并為社會帶來諸多矛盾甚至群體性事件時,太倉卻守著瀕臨上海、緊靠蘇州的黃金沃土編織“花園城市”的夢想,并且在城廂鎮東林村等農村已經開始探索規?;r場等生態、科技農業的發展模式。
面對土地財政的極大誘惑,從中共太倉市委書記陸留生,到基層村官東林村委書記蘇齊芳,都反問《中國新聞周刊》:“我們的GDP總量已經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如果一味追求一個經濟數字卻未提供給老百姓更幸福的生活,這樣的數字有什么意義?”
很多人不明白二十年來這里的歷屆縣官“為何都這么‘傻”,不爭大,爭強,卻去“爭幸?!保灾劣诋敗笆舜蟆睂⑸鐣ㄔO擺在重要位置,許多地方在鋼鐵森林之間搶奪寸土寸金時,太倉則是處處綠樹成蔭、農場成片。
陸留生將這種“傻”歸功于陸學藝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前往太倉時提出的一個發展理念:太倉在未來一段時期,應引進40萬人,再種40萬棵樹?!捌鸪醮蠹也惶靼?。”陸留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經陸學藝解釋,明白了在原有太倉人口基數比較小的情況下,要通過引進人口促進城市化進程,而這個過程中,同時要注重生態環境。
若干年后,這句話在太倉市早已成現實。在近年來探索推進社會現代化的進程中,該市形成的總體思路是:以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主線;以實現社會現代化為目標;以堅持“多元普惠、和諧善治”舉措為路徑。
其在社會建設方面的基本做法是:推進民生建設,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突破口,營造城鄉一體、普惠共富、公平和諧氛圍的社會“大家庭”;推進制度建設,以強化基層民主,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調網絡為主體,建設和經濟現代化相適應的社會現代化新格局;大力推進生態建設,以構建江南水鄉特色的現代田園城市為終極目標,打造能提振“精氣神”和宜業宜居的幸福新太倉。
在經歷了上世紀80年代經濟發展的“深圳模式”“溫州模式”“蘇南模式”等一系列樣本后,陸學藝認為,太倉關于社會建設的總體思路和基本做法相對于其現在所處階段而言,無疑很正確,說它是太倉經驗也好、或者太倉模式都是可以的。
“蠻尷尬的境地”
關于太倉經驗的概括在太倉市官方文件中被稱為“政社互動”,而社科院專家學者則傾向于將之理論性地概括為“社會現代化”。
據陸學藝的定義,社會現代化是指社會組織方式和能力的變化過程。其中,社會是相對于政府、市場而言,主要包括社會結構、社會組織、社區村落等,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社會、政府和市場的演變、互動關系。
中共中央候補委員、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所長李培林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將太倉所進行的一系列探索稱為經濟現代化之后的社會現代化過程,該市去年人均GDP超過兩萬美元,已達日本、韓國水平,如果把物價因素納入考量,按實際購買力進行比較,甚至已經超過它們,這種情況下,必然會從社會結構、社會組織、社區村落等各個角度產生社會現代化趨勢。
太倉所進行的“勤廉指數”、按民意拆遷等均體現了社會現代化特征。但是,李培林同樣指出其尚存在的問題在于城鄉差距。由此,他給太倉市出了一個題目:農民住房如何盤活?在目前農民住房沒有產權,不能抵押和出售、出租的情況下,由于農民進城導致的大量農村住房閑置,如何在法律允許的前提下盤活這些資源,以吸引城市居民入住農村,進而帶動農村全面發展以縮小城鄉差距,是太倉在實現社會現代化過程中值得探索的路徑。
雖然已品嘗到政社互動果實的甘甜,但中央太倉市委副書記陸衛其還是會感覺處于一種“蠻尷尬的境地”,主要原因是基層自治組織和社會組織等對于政府出讓的職能缺乏接納能力,“它們已長期習慣依賴政府?!边@種情況下,他認為,政府要首先規范自身,做一個權力有限的政府,同時培育社會組織。不過,他也坦言,此過程會推進得很緩慢。
尤其感到頭疼的是太倉市社會組織服務中心主任顧群豐,這位通過考試取得社會工作師資格證的官員,希望探索針對社會組織的“管理聯動機制”、注冊登記放寬門檻等。但是由于“并非所有部門領導都給予理解和支持”,以至這些建議仍處于表面而未真正落實。
“要發展社會組織。首先是數量,其次是質量,讓公眾能夠參與到社會組織中去?,F在政府購買服務是一個很關鍵的推手?!标懶l其的想法是,必須把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放在社會經濟文化大局中通盤考量,協調發展,最終實現政府、社會、市場等多元協同的局面。
在李培林看來,太倉培育社會組織的思想已經夠了,但是要做到尚需時日?,F在初步實現了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該社會做的讓社會做。這“不但是發育社會,也是中國未來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個方向。如果一件事社會組織可以干,并且比政府干得好,政府何苦要搶著干?只監督就行”。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副研究員房莉杰則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太倉未來的發展方向應該是“市民社會”和“有限責任政府”的結合——通過“增加財政投入”促進社會平等和社會成員福利水平的整體提高,與此同時給予市場和社會更多的空間,無論社會政策的決策過程,還是社會福利的提供,都應該是多元參與的。
“為什么老百姓依然感覺不幸福?”
以陸學藝和李培林為代表的智囊們“出謀劃策”,引發“走了一條和別的縣市不同的路”的太倉深刻思考。11月18日,當陸學藝們在“社會現代化:太倉實踐”研討會上發言時,陸留生、陸衛其等太倉官員時而抬頭凝思,時而匆匆記錄。
不管怎樣,二十年前的一場“邂逅”已將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和太倉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似乎沒有誰比朱汝鵬更深刻、更直接地體驗這種緊密,“社會學所指導太倉研究中心出理論,太倉市委市政府一方面將理論付諸實踐,一方面又為我們提供新的素材。”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過往的六個課題,實際上代表著太倉探索、發展、轉型的歷程。
其間伴隨著的,有陸留生和陸衛其以及他們的前任們曾體驗過的不為人理解的“寂寞”,甘受GDP不冒尖的批評;有蘇齊芳夜不能寐輾轉反側的“痛苦”和“壓力重重”;還有顧群豐為社會組織四處奔波后坐下來后的些許“茫然和無奈”。
“很多人問我們為何要走這樣一條路,因為我一直想:為何經濟發展的時候,我們的老百姓依然感覺不幸福?”坐在《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面前的陸留生在談及此話題時,更像一個具備理想主義氣質的學者。
這個問題的追問和反思,帶來的是對于理論的尊重和自我發展道路的堅守。“如果說改革開放后太倉和別的地方一樣,在一心追求經濟建設目標,那么本世紀以來,它一直在轉型,轉向一條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路徑。”朱汝鵬說,這就容易理解為何近年來太倉在醫保、養老等民生領域所取得的成績。
但是,太倉畢竟只是一個縣城,在政策、制度上的創新有其局限性,所以誠如陸學藝和陸留生們一致承認的:這個城市和其他地方一樣,同樣要不同程度地面對腐敗、城鄉差距、貧富分化、戶籍制度、養老、教育等諸多普遍性問題,“或許我們更早地面對到這些問題,所以也更早地想辦法去解決,目前有一些成效,但是當然不敢說根治?!标懶l其坦言。
朱汝鵬認為太倉在新世紀以來的十余年間完成了以物(GDP等)為本到以人為本的轉型。但是,“真正的轉型才剛剛開始?!蹦杲畔〉乃嬖V《中國新聞周刊》,太倉接下去要完成另一個重大轉型:公平、正義地進行社會建設,要對現有體制進行改革,針對既得利益者的改革?!跋鄬τ谔珎}社會建設實踐的七年,公平、正義體制、規則的建立恐怕要十年、十五年甚至更長時間?!?/p>
(實習生丁洪法、歐陽文浩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