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亞洲時報”在線9月6日文章,原題:海外中國人及其安全困境
隨著越來越多公民赴海外工作、學習和旅游,中國政府在為其提供離岸安全方面承受著愈來愈大的壓力。在糾結于如何應對的問題上,北京必須平衡國內求助呼聲和國外認為其海外經濟擴張具有帝國主義屬性之間的關系。
官方統計,中國每年向海外派遣約500萬工人和35萬留學生。如果將非官方人員考慮在內,該數字無疑高得多。隨著中國經濟正向發展中世界深處蔓延,中國公民日益發現處境不妙,無論中國人還是當地政府都無法有效應對他們在東道國遇到的危機。
由于缺乏在國外發生騷亂時保護其海外公民和企業的綜合策略,中國政府正遭受指責,甚至被嘲諷為“無能”。一些人還拿經常派軍隊解救本國公民的美國來說事。但(美國的)此類武力解救行動蘊含著北京極力避免的政治風險,尤其在中國因開發非洲資源而飽受西方指責之際。若北京派軍隊開展營救,無異于為批評者提供所謂中國在非洲、中東和東南亞具有帝國主義意圖的證據。
中國去年派軍用運輸機和軍艦遠赴利比亞展開撤僑,這種不放一槍一炮的營救活動也令中國在遠離國境線之外投送兵力的能力和不足暴露無遺。對中國而言,在遙遠國度開展軍事行動仍存在困難,尤其是中國缺乏美歐利用數十年時間才在發展中國家構建起來的廣泛情報網絡。相反,中國向來依賴國際組織為其海外公民提供幫助。例如,正是國際紅十字會的談判解救出7名在埃塞俄比亞遭綁架的中國石油工人。中國一直尋求通過與其主要投資對象國政府建立密切關系的做法來減少危機,但這種策略絕非易事,南北蘇丹就使中國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
導致海外中國人危機增多的因素有4種。首先,中國從未在如此多的國家開展業務。其次,中國的新發展戰略尤以新興市場為主,支持中資企業到別人不敢冒險的不安全地區投資。第三,中企為降低成本,通常要求工人居住在安保人員缺乏經驗、裝備不良和數量不足的特殊營地。第四,跨國武裝團伙和犯罪集團顯然發現,海外中國人很容易成為綁票的目標,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與第三種因素有關。
對中國而言,為維持當前的海外巨額投資,保持低調不可或缺。但隨著其海外公民和投資面臨更大威脅,北京的應對措施將成為備受關注的焦點,包括使用武力保護公民和商業利益的意志。(作者雅克布·詹恩,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