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倩,崔 鑫,李湘君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七研究所,沈陽 110032)
濕法腐蝕是微傳感器制造工藝中常用的MEMS后處理工藝,利用Si在KOH、TMAH等堿性溶液中的各向異性腐蝕特性實現傳感器的腔、槽、臺面等結構。但是在進行Si(100)臺面腐蝕時,由于硅的各向異性腐蝕特性,凸角處嚴重出現切削現象因而導致器件性能改變。
硅的各向異性腐蝕,是指腐蝕液對硅的不同晶面具有不同的腐蝕速率[1],基于這種腐蝕特性,可在硅襯底上加工出各種微結構。單晶硅片在其不同方向上對某些腐蝕液具有各向異性,常用的有R(100)>R(110)> R(111)[2]。在制造硅杯或臺面等結構時,常選用(100)面。
單晶硅在有機腐蝕劑和無機腐蝕劑中具有非常類似的腐蝕現象,由此可推出OH-離子是此反應的主要參與者。
早在1967年,Finne和Klein就根據對反應產物以及在反應過程中放出的H2與Si的近似化學計量比的分析,第一次提出了由OH-,H2O與硅反應的各向異性腐蝕反應過程的氧化還原方程式:

各向異性腐蝕劑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有機腐蝕劑,包括 EPW(乙二胺,鄰苯二酚和水)、TMAH(四甲基氫氧化銨)等,另一類是無機腐蝕劑,包括KOH、NaOH和NH4OH等,這兩類腐蝕劑具有非常類似的腐蝕現象?,F在比較常用的腐蝕液是KOH和TMAH腐蝕液[3]。本次實驗所用腐蝕液為濃度39%的KOH。
在KOH腐蝕液中,Offerins等人發現高速率腐蝕面是(410)面[4]。因此針對這種削角補償的研究越來越多,如在凸角上補償方形、三角形、<110>條形及<100>條形掩膜等,其目的都是為了得到完整的凸角結構。通過實驗采用正方形及正方形拓展補償圖形掩膜,研究要在KOH腐蝕液中將厚度為390μm厚的硅片腐蝕出完整的臺面凸角結構需要補償多大尺寸的掩膜,得出補償圖形尺寸與腐蝕深度的關系。
在方型掩膜的邊角上添加補償條或補償塊,使(410)快腐蝕面在腐蝕過程中,剛好來不及削角。下面只介紹方形補償及在方形補償基礎上拓展的雙正方形補償。
很多文獻中都提到方形補償(如圖1)[5]效果不錯,而且有很多經驗值如 a=H、a=1.414H、a=0.912H等,方形補償設計取a=H。若方形補償凸角處依然出現削角,那么在這個正方形的基礎上疊加一個正方形使臺面的(100)面和(410)面均加大面積(如圖2)。雙正方形補償設計取a=0.91H。

圖1 方形補償
圖1設計尺寸:第一單元:a=100μm;第二單元:a=200μm;第三單元:a=270μm;第四單元:a=350μm。

圖2 方形補償擴展
圖2設計尺寸:第一單元a=91μm;第二單元a=182μm;第三單元 a=245μm;第四單元 a=318μm。
用L-Edit工具完成版圖設計并制成掩膜版。如圖3、圖4(圖形正中間的正方形為最終想得到的臺面1mm×1mm):


實驗用n型單晶硅片,實驗裝置為DF-Ⅱ集熱式磁力攪拌器,可得到穩定的實驗溫度;STM-6奧林巴斯顯微鏡,可測硅片的腐蝕深度,采集照片等。腐蝕液是濃度為39%的KOH溶液。調節控制面板,設定所需溫度(80℃),當溶液溫度與水浴鍋里的溫度一致,并達到設定溫度時,將硅片放入。在腐蝕過程中,攪拌子不斷攪拌,使溶液保持流動,防止出現局部溶液濃度過低的現象。
由于設計的實驗數值較多,得到準確的補償尺寸與腐蝕深度的關系需采用效果最好的照片。取第四單元實驗結果,雙正方形的補償效果最好。根據a=xh,已知 a=318μm,h=353μm,得 a=0.898h。
取方形補償,雙正方形補償,無任何補償的腐蝕臺面高度均達353μm時的顯微照片(見圖5-圖7)。

圖5 方形補償

圖6 雙正方形補償

圖7 無任何補償
由圖5看出方形補償的效果并不好,凸角處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削角現象;圖6的補償效果非常好,得到了完整的臺面結構;由圖7明顯看出當臺面結構沒有進行凸角補償時,隨硅片腐蝕深度的加深臺面凸角處的削角現象越來越嚴重,而經過補償設計圖形凸角處的削角很小或不削角。
當腐蝕有臺面結構的圖形時,制版時必須對其凸角結構進行補償,重點實驗的雙正方形補償可以得到理想的凸角結構,但是由于補償面積較大,比較適用淺度補償或臺面間距不受限制的深度補償。這種方法操作簡單,能得到完整的凸角結構,因此可以在硅微機械加工技術中廣泛使用。
[1]GT A Kovacs,N I Maluf,K E P etersen.Bulk Micromachining of Silicon[J].Proceedings of the IEEE,1998(8):1536-1551.
[2]王涓.MEMS中單晶硅的濕法異向腐蝕特性的研究[D].江蘇:東南大學,2000.
[3]沈桂芬,吳春瑜,姚朋軍,等.各向異性腐蝕技術研究與分析[J].傳感技術學報,2001(2):140-142.
[4]H.L.Offereins,K.Kuhi,and H.Sandmaier[J].Sensors and Act.1991,10(2):25 -27.
[5]黃慶安.硅微機械加工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