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焦化行業整合揚帆破浪
《山西煤炭》:當前,山西焦化行業發展現狀如何?焦化企業發展面臨著怎樣的嚴峻挑戰?
潘云:山西作為主焦煤生產省份,儲量在全國甚至世界都處于主要地位。改革開放以來,焦化行業快速發展,實現由小到大,并一躍成為山西的支柱產業。長期以來,山西焦炭產量分別占中國焦炭產量的40%和全球焦炭產量的18%,其中出口量占中國焦炭出口總量的80%和全球焦炭市場交易量的48%。但山西只是焦炭大省而并非焦炭強省。只注重“焦”而忽略了“化”,致使山西既造成資源浪費和經濟損失,又帶來環境污染,山西焦化企業多數掙扎在虧損的邊緣。山西焦化產業布局分散,截至2011年10月,全省227戶焦化企業分布在60余個縣區內;產業集中度低,戶均產能不到70萬噸;產業技術水平低,炭化室高度4.3米及以下的焦爐占總產能的75.28%;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不高,焦爐煤氣多數用在制造化肥和發電等初級加工上,化產精深加工尚未形成規模。從歷史上來看,山西一直在做焦化行業整合的工作。從技術角度講,歷經土焦、改良焦、小機焦、大機焦的整合之路,現已發展成為以機焦為主,尤其是大機焦占有很大比例。因此,山西焦化行業的發展取得了一定成績。然而,每個產業發展進程都會存在一定問題,焦化產業也不例外,主要表現在:一、焦化產業雖然成為重要產業,但在整個行業中,生產企業過于分散,大型企業比較少,產業集中度不高;二、企業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參差不齊;三、焦為主,化為輔,這種傳統的生產模式嚴重制約著行業發展。對此,焦化行業應著力打造大型企業,提高生產技術,提升管理水平,延伸產業鏈。國外資源型企業都是大集團,產業集中度不高就沒有話語權。因此,焦化行業整合刻不容緩,迫在眉睫。

《山西煤炭》:如何看待山西省人民政府出臺的《關于山西省焦化行業兼并重組的指導意見》?
潘云:《關于山西省焦化行業兼并重組的指導意見》是山西省政府長期以來對焦化產業所制定的政策的延續。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山西省政府出臺了“十大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其中就有《山西省焦化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規劃》在焦化的區域布點,產業提升及企業整合等方面都提出了具體要求。此次省政府在《關于山西省焦化行業兼并重組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到2011年底要淘汰落后產能2 000萬噸,獨立焦企保留150戶。到2015年淘汰落后產能4 000萬噸,保留獨立焦企60戶左右。其中,形成1 000萬噸級特大型企業2戶,500萬噸級特大型企業5戶。足見山西省政府在此次焦化行業整合中的信心和決心。其中所倡導的“關小上大、同業整合、上下聯合、產業集聚、化產引領”五種整合模式和途徑以及鼓勵煤炭、鋼鐵、化工、機械企業等焦炭上下游產業去整合重組焦化企業,為山西焦化行業的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可謂是政策及時,意義重大,具體來講,一是促使焦化行業有效利用資源。全世界焦煤是非常稀缺的,那么,如何充分利用好這一資源,把作用發揮到極致,這是需要探討的問題。二是焦化整合有利于改善環境。如焦爐煤氣以前大部分被“點天燈”,通過整合,隨著焦化企業生產水平的提高,焦爐煤氣被有效利用。三是焦化整合有利于提升產業素質:一方面把企業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必須要有帶頭企業;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技術水平,企業達到一定規模后,好多先進技術才可以得以運用。
《山西煤炭》:山西焦化行業整合與煤炭資源整合有哪些異同點?
潘云:山西焦化行業整合與煤炭資源整合的
相同點:一是按照產業發展要求,實行優進劣退,制定產業技術標準,使落后企業退出,焦化行業整合也得制定一定標準。這是煤炭資源整合和焦化行業整合都必須遵循的原則;二是采取的模式相同,無論是焦化行業整合還是煤炭行業整合,都是以市場整合為主,政府推動為輔。
二者不同點:一、煤炭整合時面臨的一個很重要問題,即安全問題,因此,在整合過程中對安全關注和要求的比較多;而焦化整合強調的是環保問題和化產延伸問題。有沒有能力解決環保問題和化產發展問題以及能否充分利用焦化資源成為焦化行業整合的關鍵。
《山西煤炭》:山西焦化行業整合主體應怎樣確立?

潘云:焦化行業整合主體應符合三方面:產業技術水平、環境質量標準、化產延伸要求。對此,政府部門有一套標準體系。通過嚴格標準,確立淘汰對象。當前,山西省焦化企業民營和股份制占相當大的比例。不僅僅是國有企業把民營企業整合進去才叫股份制,不同國有企業主體一樣也可以形成股份制度,稱為現代企業制度。比方說可以吸收國家級的企業和外省企業,一樣可以形成現代企業制度。股份制就是要形成現代企業制度。現代企業制度是由不同的利益主體形成的企業,每個利益主體按照自己的訴求來參與企業管理,最后使企業形成一種比較合理的決策構架。在焦化行業整合中,企業規模是一方面,關鍵還要看化產實力。政府就是要推動優勢企業進行科學有效的兼并。但整合主體的確定不是哪個人說了算,必須按照標準來進行。
《山西煤炭》:在焦化產業市場不景氣的狀況下,山西如何科學實施焦化行業整合?
潘云:山西要化挑戰為機遇,變絆腳石為墊腳石。市場不景氣為焦化行業整合恰恰提供了良好契機,使之整合起來相對容易。煤炭整合也是以2008年金融危機為機遇的。同時,焦化產能目前也是相對過剩,即使政府不實施整合,市場也會促使一部分企業被淘汰。幾年前山西焦化行業定的產能標準是8000萬噸/年,全省實際產能達到1.2億噸/年。從2003年后,焦化產能一直過剩。這次焦化行業整合,一方面是要培養大企業,另一方面,是要在企業管理制度上有所創新,構建現代企業制度。企業除了做大還要做強,但做大了未必就強,因為企業做大只是一個量的增加,而做強則包括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共同提升。在此其間,我們應注意的一個問題就是,與煤炭資源整合相比,焦化行業國有企業占的比例較小,顯得相對靈活,所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相對容易。
《山西煤炭》:山西焦化行業整合如何實現市場推動與政府引導相結合?
潘云:在焦化行業整合中,政府負責制定整合規則和激勵機制,促使市場主體之間按規則進行有效結合。同時,政府對焦化企業給予大力支持,如對化產品精深加工給予貼息資金支持,并在土地、環境容量上給予政策傾斜。鼓勵焦化企業建設焦爐煤氣、煤焦油、粗苯等集中加工裝置;鼓勵有條件的區域將焦爐煤氣化工合成烯烴或天然氣。促進煤化工初級產品向精細化產品轉變。
其實山西多年以來一直在進行資源產業整合。但這次焦化整合與原來不一樣,原來只是按照標準進行淘汰,現在是在優勝劣汰的同時,鼓勵有實力的企業進行兼并重組,這更有利于整體焦化行業的發展,并促使焦化行業在原來的基礎上再上一個臺階。
對于企業而言,從產業發展角度來講,必須意識到國家對資源型產業要求越來越嚴格,要考慮化產和環保問題,要看到產業發展趨勢。在市場建立初期,小企業是很容易生存的,而現在市場處于供大于求的階段,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所以要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核心競爭力主要包括管理、技術和規模,要盡可能地把企業做大做強。因此,企業要善于找準自身優勢,充分發揮優勢,進行科學有效的兼并重組。如對于焦爐煤氣生產企業,就應在考慮管道成本和氣體輸送的同時,采取就近原則,走強強聯合之路。
《山西煤炭》:山西應如何實現“焦化并舉,以化為主”?
潘云:這是大家一直探討的問題。為什么焦化企業在化產方面做不起來?原因有三方面,一方面是企業沒有規模,前期煉焦廠生產的焦爐煤氣不足以支撐化產的原料需求。化產必須達到一定規模才能上項目,因為做化產必須有一定規模,沒有規模,原料不充足,做化產是不劃算的。二是技術、人才欠缺。焦化的化產路徑非常多,國外如日本最多能從焦爐煤氣中提煉270多種化產品,這需要更加專業的技術人員和生產設備。山西焦化行業在下一步發展中應注重這方面建設。山西的焦炭占全國焦炭總量的80%左右,因此,山西也應該搞好相關配套產業的技術研發和設備研制。這樣可以促進化產的發展,也能帶動焦化產業的發展。整合中企業要根據自身實際,使化產和焦爐相配套,切忌盲目上項目,求規模,造成資源和資本的浪費。所以,以化為主就是整合完后要解決集中度原料供應的問題,讓化產能形成合理的經濟規模。三是鼓勵企業技術研發和設備研制。焦化行業最終的附加值提升應該集中在化產上面。焦爐煤氣、焦爐油這些深加工產品能使資源充分利用,提升價格,減少污染。
《山西煤炭》:焦化行業整合之后,整合主體應做的工作有哪些?
潘云:焦化行業整合之后,整合主體一是要確立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二是根據發展方向來適度地整合相應的企業,而不是隨意整合;三是確立兼并企業后,盡快地把兼并工作做完,把善后工作做好,使生產迅速步入正軌;四是要瞄準發展方向,盡可能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五是提升企業管理水平,整合完后不同的企業主體,要盡快地在管理水平上做文章,建立相應的現代企業制度,有效調節利益分配模式。
此外,在實施煤電一體化的同時,也應加大煤焦化一體化,形成大企業、大集團。
攝影:康建煒
編輯:肖 惠

人物簡介
潘云,男,1963年出生,山西朔州人。中共黨員。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碩士。現任山西省社會科學院院黨組成員、副院長。1996年被評為山西省首屆軟科學專家。2003年被省委組織部聘為科技專家咨詢服務團成員、被省人大財經委聘為高級咨詢專家,任山西省社會科學院首席專家。2004年被省政府聘為決策咨詢委員會咨詢專家。2005年被評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007年被評為中共山西省委聯系的高級專家。
主要研究領域:區域經濟和農村經濟。參與國家社科基金課題三項;主持省部級以上重點課題40余項。參與農業部課題《農業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研究》獲農業部軟科學研究三等獎。出版專著30多部,發表論文60余篇。
book=10,ebook=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