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藥物作用的因素
小勇教您用禽藥
我們養殖戶沒有這個能力和時間去做這樣的試驗,最終的結果只能是盲目的加大劑量,最終導致了藥物損傷。這樣的事件在臨床養殖場幾乎天天在發生,但是我們老百姓或者養殖場還是不吸取教訓。
眾所周知我們用藥的目的是捍衛家禽健康減少養殖損失,但是現實中有很多的因素讓我們很難達到臨床用藥的目的。因此需要認識影響臨床藥物的因素以提高臨床治療的有效性。從治療學講如果我們的藥物選擇正確,對疾病判斷正確那么我們的預期用藥目的也將達到。因此決定藥物臨床有效性的因素主要取決于對疾病的判斷和藥物的選擇。本章節僅從我們在臨床疾病判斷正確、藥物選擇正確的前提下來探討影響藥物作用的因素。以下從各個方面來分析影響藥物作用的因素。
眾所周知我國獸藥還存在不規范的地方,劣質獸藥在市場上還是占很大比重的。因此學會客觀的判斷藥物本身質量是我們臨床用藥效果的能否達到的一個關鍵。根據在市場的調查發現不少養殖戶或者養殖場還是比較喜歡使用原料藥物的。究其根源在于養殖戶或養殖場認為使用原料藥便宜,可以盡可能的減少臨床用藥成本。但是實際上真的是這樣的嗎?本人持否定態度。首先使用原料藥從政策上講是違反國家《獸藥管理條例》,因此臨床直接使用原料藥物本身就是違法的。這一點姑且不論,因為當前老百姓的意識還達不到這個高度,而且認為就算違法使用原料而管理者也很難去追究,所以這一點將不能成為阻止養殖場或者養殖戶使用原料藥物的理由。臨床使用原料藥物最大的弊端在于我們無法客觀判斷原料藥本身的質量,這才是最致命的。
我們對流向養殖場的原料藥物調查發現,有很大比例是不合格的,不合格的原因主要為含量不合格,其次為標示原料成分和檢測結果不符合,以及活性偏低。因為銷售商知道養殖場或者養殖戶沒有檢測設備,無法對原料本身作出評估,這也就給流行養殖場的原料藥本身質量偏低帶來條件。那么我們來思考如作出修正?但是我們養殖戶沒有這個能力和時間去做這樣的試驗。結果只能是盲目的加大劑量,最終導致了藥物損傷。這樣的事件在養殖場幾乎天天在發生,但是我們老百姓或者養殖場還是不吸取教訓。最后某些原料藥本身對動物機體來講還是有一定的副作用或者毒性作用的,因此在制劑環節你拿到的原料本身含量不明確,你如何確定藥物的使用劑量?其次就算你拿到的原料是合格的標準的,隨著臨床用藥的選擇壓力導致了養殖場本身病原微生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藥。耐藥性的存在就決定了藥物對微生物的最低抑菌或者殺菌濃度和標準不吻合,就需要去修正,而我們老百姓或者養殖場幾乎根本沒有能力去這樣做。因此臨床使用原料藥是有很大風險的,建議養殖場在能選擇制劑的前提下盡量減少臨床原料藥在養殖場的應用。
以上我們隊原料藥使用作出了風險預警。那么我們如何選擇制劑產品呢?
制劑的選擇標準:
●盡可能的選擇有品牌有市場影響力產的品。
●盡可能選擇有正規批準文號和正規生產廠家的產品。
●盡可能選擇標簽和說明書比較規范的企業的產品。
●有條件盡可能到企業實地考察,詳細情況見有關章節描述。
隨著集約化和規模化養殖的到來,家禽的用藥主要使用飲水和拌料兩種給藥方式。家禽和哺乳動物不同,不屬于直接將藥物吃進去而是需要用水或者飼料充分稀釋以后與水或飼料一起吃進去。那么我們就必須要考慮如果加在飼料中就要考慮混合均勻度的問題。因為有些藥物添加量很小,如離子載體類藥物(如馬杜拉霉素等),如果我們的現行設備很難混合均勻的話就肯能出現藥物被動物吃進去的劑量不均勻從而導致有的中毒有的達不到藥效。其次藥物本身的比重、粒度、粘度與飼料的顆粒大小、水分等都決定了藥物和飼料之間的混合均勻度問題。這一點是在我們進行拌料的時候需要考慮的問題。其次在飲水給藥過程我們需要把藥物加到水中,現實中好多藥物在水中都可能會存在穩定性差的問題。而一些老百姓供水系統清洗不及時就會導致供水管線中有機物的存在,而有機物在水中可直接影響藥物的作用。一方面有機物在病原體表面形成一層保護層,直接影響效果,并導致病原體對藥物產生適應性;另一方面,有機物與藥物作用,形成絡合物,使藥物的溶解度降低,作用減弱,有時還會產生副作用。而有的養殖場水質本身就不達標(如偏堿或者硬度偏大等)就有可能對藥物本身帶來很大的風險。而一些養殖場水箱暴露在外面,在夏天的高溫下這對藥物本身的穩定性帶來很大的挑戰。因此在使用藥物時需要仔細思考你的供水系統或者供料系統能否保證藥物濃度均一對藥物不帶來化學反應的風險等。
藥物的劑量大小是決定藥物能否發揮作用的關鍵。劑量偏低就會導致藥物藥效達不到治療目的、過高就可能導致中毒。具體劑量方面將在以后章節描述。
給藥方案包括給藥劑量、給藥途徑、給藥時間間隔和療程。
給藥途徑主要影響生物利用度和療效出現的快慢,其具體關系是靜注>肌注>皮下注射>內服。應根據疾病治療需要,藥物的性質等選擇給藥途徑。如腎上腺素必須注射給藥,而臨床老百姓常口服給藥從而導致出現局部黏膜免疫機制低下導致腹瀉等。氨基糖甙類內服難吸收,作全身治療時必須注射給藥。而老百姓在治療全全身感染的大腸桿菌三包炎時有的就單一口服氨基糖苷類藥物導致治療作用不明顯就是這個道理。有的藥物有很強的首過效應,生物利用度較低,全身用藥時可選擇腸外給藥。家禽集約化養殖時,藥物多采用混飼或混飲的群體給藥方法。還要根據氣候、疾病發生過程及動物吃入飼料量或飲水量的不同,適當調整藥物濃度。
連續用藥后機體對藥物的反應性降低,需增加劑量才能恢復原效應,稱耐受性。病原體及腫瘤細胞等對化學治療藥物的敏感性降低稱耐藥性,又叫抗藥性。短期內反復應用數次后藥效降低甚至消失稱快速耐受性。長期連續使用某種藥物,停藥后會出現嚴重的生理機能紊亂,對機體產生危害,如臨床使用皮質激素后導致疾病反彈。無病情需要而大量長期應用藥物稱藥物濫用。其次生物體都可能有時間節律,從而導致在不同的時間段投藥會導致不同的藥效。如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高峰在清晨,故早上8時給藥可以減輕皮質激素引起的腎上腺皮質萎縮,提高藥效。具體用藥時間和藥效的關系見有關章節描述。有些藥物給藥一次可奏效,如解熱鎮痛藥、抗寄生蟲藥等。大多數藥物治療疾病時必須重復給藥,按照一定的劑量和時間間隔多次給藥,才能達到治療效果,稱為療程。確定給藥的時間間隔主要根據藥物的半衰期和最低有效濃度。一般情況下在下次給藥前要維持血中的最低有效濃度,尤其抗菌藥物要求血中濃度高于MIC。但近年來對抗菌藥后效應研究結果表明,不一定要維持MIC以上的濃度,當使用大劑量時,峰濃度比MIC高得多,可產生較長時間的抗菌后效應,給藥間隔可大大延長。為避免產生耐藥性,不能給藥1~2次出現藥效立即停藥。如抗生素一般要求2~3 d為一個療程,磺胺類藥物一般3~5 d為一療程。
雛雞由于生理功能及自身調節功能尚未發育完全,對藥物的反應比成年家禽更敏感,一些口服難以吸收的藥物在雛雞階段都可能有很大的吸收率(如氨基糖苷類)。肉種雞、蛋雞產蛋高峰后期由于脂肪較多,故藥物的血漿蛋白結合率低,水溶性藥物分布容積小,而脂溶性藥物分布容積大,藥物消除率下降,而且對許多藥物的反應特別敏感,容易出現中毒等現象。這些因素都會使同樣劑量下蛋雞或者種雞發生藥物反應強烈或發生毒性反應。
動物在病理狀態下也會影響藥物的療效。藥物的藥理效應一般都是在健康動物試驗中觀察得到的,動物在病理狀態下對藥物的反應性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不少藥物在疾病動物上的作用顯著,甚至在病理狀態下才呈現藥物的作用(如解熱鎮痛藥,洋地黃等)。尤其肝腎功能不足時,藥物在肝臟的生物轉化及腎排泄功能發生障礙,消除速率變慢,易發生毒性反應,適當延長給藥間隔或減少給藥量可解決。炎癥過程使動物的生物膜通透性增加,影響藥物的轉運(如頭孢菌素、氨基糖苷類等)。嚴重的寄生蟲病、失血性疾病或營養不良患畜,血漿蛋白大大減少,可使血漿蛋白結合率高的藥物在血中游離的藥物濃度增加,一方面使藥物作用增強,也使藥物的生物轉化和排泄增加,半衰期縮短。
劑型對藥物作用的影響,使同樣的藥物在不同的劑型條件下最終作用是有差別的。例如內服溶液劑比片劑吸收的速率要快得多,因為片劑在胃腸液中有崩解的過程,藥物的有效成份要從賦形劑中溶解釋放出來,這就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規模化養殖條件下一般都飲水給藥或者拌料因此劑型可能對藥物的影響就有所弱化。
臨床上同時使用兩種以上的藥物治療疾病,稱為聯合用藥,其目的是提高療效,消除或減輕某些毒副作用,適當聯合應用抗菌藥物也可減少耐藥性的產生。但是,同時使用兩種以上藥物,在體內的器官、組織中或作用部位藥物均可發生相互作用,使藥效或不良反應增強或減弱。而藥物之間的聯合應用會對藥物的藥效產生很大影響。在這里不做具體描述,見有關章節。
藥物的作用是通過動物機體來表現的,因此機體的功能狀態與藥物的作用密切相關。動物的健康水平主要取決于飼養和管理水平。如當動物發生呼吸系統感染時,雞舍通風狀況、密度、有害氣體的量不能有效改善那么直接對藥物的作用帶來挑戰。具體見有關章節。
藥物是給動物吃的,動物不像人有自己的感情和意志,因此在難以下咽的東西都可以吃進去。而動物不同,當藥物制劑本身依從性差,動物就會拒絕采食。如磺胺藥物本身屬于堿性藥物,如果我們藥物載體再用堿性助溶或和堿性藥物一起使用就有可能影響采食。特別是在病理條件下表現可能更突出,因此動物對藥物本身的依從性我們在臨床給藥時一定要重點考慮。
(下一章:臨床合理用藥原則以及藥物劑量的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