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文
一
1969年4月1日,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華國鋒和黎原同為主席團成員,坐在主席臺上。華國鋒當選為中央委員,湖南省革命委員會主任黎原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職務的變化并沒有影響華國鋒與黎原的關系,兩人的友誼保持了終生。
中共九大后,全國進入“斗批改”階段。中央開始著手恢復各省、市、自治區一級的黨組織。
湖南省革委會貫徹九大宣布的一系列干部、知識分子政策,局勢進一步穩定。在省第五次革委會會議上,華國鋒表揚了瀘溪縣小章公社川洞大隊支部書記楊玉翠,號召大家認真學習她執行九大的團結路線,不計較個人恩怨,主動幫助反對過自己而事實證明是犯了錯誤的干部改正錯誤,說服群眾正確對待犯了錯誤的干部,把“死對頭”團結過來,打擊真正的敵人,團結起來搞建設。他強調,要克服派性,加強團結,不斷解放干部,抓革命,促生產。局勢進一步穩定后,華國鋒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做了兩件事:第一件,調整農村過左政策。第二件,繼續在各縣修建小氮肥廠。
湖南是農業大省,當時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90%以上。農業政策的對錯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只有經濟發展了,政治才能穩定。
1969年春,華國鋒用一周的時間到常德地區調查研究。洞庭湖邊的安鄉縣盛產稻米和棉花,是農業生產搞得好的縣之一。他深入到鐵路灣大隊和全國勞模唐純銀所在的大隊看棉花,聽經驗匯報,一起研究如何種好棉花。他還順道看了軍隊生產基地。當他看到沿途有的生產隊因地理偏僻,交通不便時,便組織修公路,疏通航道,增添客船。
華國鋒除了在長沙、到北京開會外,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基層。他不是在會議室里聽匯報,而是到現場邊看邊聽。作匯報的干部自然不敢講假話,也不能講假話。湖南雨水多,他就自帶雨衣。湖南山多,為了爬山,他就穿膠鞋。他吃飯在食堂,有稀飯、咸菜就行,平時在家里也常常是一碗面條,澆一點菜。他住在基層機關,下班和大家打球娛樂,和大家打成一片,和群眾面對面地交談,了解真實的情況,掌握第一手材料,做到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走到哪里看到哪里,發現問題就地解決。他常說:“共產黨員是干什么的?就是要解決問題,要克服困難。沒有困難,沒有問題,要我們共產黨員干什么?!”
在調查中,華國鋒發現在農業學大寨運動中出現了一些過左的現象。山西大寨是太行山下的一個小村莊,有百戶人家,一個山村一個大隊,實行大隊所有制。對全國來說,上千戶的大村有的是。有的地方不看自己的實際情況,生搬硬套,又像1958年一樣擴大公社、大隊的規模,將生產隊所有制,變為大隊所有制。有的以“割資本主義尾巴”為名沒收、取消自留地,不準搞家庭副業,不準種菜,不準養豬、羊、兔子等家畜。在分配上強調政治表現,搞政治評工分。這些過左的做法挫傷了群眾生產的積極性,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生產上不去,無法改善農民的生活。
針對這些偏差,1969年9月,華國鋒在全省農村“斗批改”會議上指出:農村“斗批改”和農業學大寨是一個統一的運動。會議研究制定了《關于目前農村經濟政策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稿)》,作為湖南省革委會第129號文件于9月19日下發。
文件重申了中共中央1961年制定的“六十條”中所規定的農業政策。為了從組織上保證這些政策的貫徹實施,還從全省機關、部隊和基層單位抽調7萬多名干部組成毛澤東思想宣傳隊,深入到9900個大隊,幫助做思想工作,安定人心,保證農業學大寨運動的健康發展。為了宣傳貫徹這些農業政策,10月,華國鋒在安鄉縣主持召開了全省農業學大寨現場會。這些政策公布后,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12月,華國鋒到韶山,同韶山區黨委和韶山大隊開會討論研究生產。他還到漣源、湘鄉、桃源等縣調查研究,發現了學習大寨的先進典型后,提出:北有安鄉,南有新田。還有龍山的洛塔公社,常德的蔡家崗大隊,邵東的野雞坪大隊。安鄉是湖區、平原區。新田是湘南的丘陵區,自然條件差。野雞坪大隊,怪石林立,田土極少,平均每人只有4分田,畝產200斤,現在增產到1000斤。湖南每種地貌都有學大寨的典型。1970年初,省革委會下發文件,及時總結了以上單位在按勞分配、因地制宜、農副業全面發展等方面的經驗,并在全省推廣。這些措施,保證了全省農業學大寨運動的健康發展。
二
政治形勢穩定后,各個學校、科研單位也逐漸恢復了正常的教學、科研秩序。1969年,湖南省革委會第129號文件規定“大力推廣良種,各地要制訂實現良種化的計劃,村、隊要建立種子隊、種子田”。科研單位也不甘落后,派人到海南島育種。由此可見,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出在湖南不是偶然的。
袁隆平,湖南安江農校教師,1964年設計出一套“三系法”雜交水稻方案,并已找到自然突變的雄性不育株,1966年2月發表了論文。國家科委九局向國務院副總理兼科技委員會主任聶榮臻匯報后,得到了聶榮臻的支持。“文革”爆發后,袁隆平受到批判,60多盆秧苗也全部被砸毀。工作組從檔案中發現國家科委支持袁隆平試驗的公函后,對他實行了保護,才使他免遭滅頂之災。袁隆平帶領助手先后用1000多個品種做了雜交組合試驗,但都沒能培育出一個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100%的雄性不育系來,科研工作徘徊不前。于是,袁隆平提出了“用遠緣的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雜交”的設想,以尋求新的不育材料。
1970年6月,華國鋒在常德市主持召開湖南省第二次農業學科技大會,點名要袁隆平參加會議,并坐在主席臺上,還請他在大會上發言。袁隆平向參會代表介紹了雜交水稻科研的進展情況,同時也說明了存在的技術問題和解決這些問題的難度,并表示有些愧對省領導和大家的期望。華國鋒說,周恩來總理經常過問雜交水稻科研的事,希望能夠繼續研究下去,盡快把它搞成功。袁隆平聽后深受感動,也很受鼓舞,覺得工作還沒有作出像樣的成績就受到這樣的重視,一定要把雜交水稻科研工作堅持下去。
1970年秋,袁隆平到海南島育種。11月23日,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和馮克珊發現一株雄花異常的野生稻穗,經過雜交,于1972年3月獲得了第一代雜交種子。1971年,湖南省農科院成立雜交水稻研究協作組,袁隆平領導的雜交水稻科研組調入了省農科院。1973年秋,雜交稻育成,畝產505公斤,每畝增產50~100公斤,增產率達到20%多。1973年10月,袁隆平在江蘇蘇州召開的水稻科研會議上,發表了論文《利用“野敗”選育“三系”的進展》,正式宣告了我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74年,湖南省試種了20多畝,平均畝產超過650公斤,充分顯示了雜交水稻的增產優勢。華國鋒此時已調入國務院工作,主持工作的省委第二書記張平化到試驗田里看了以后非常高興,提出要發動群眾以“最大的干勁、最快的速度”把雜交水稻生產搞上去。到1975年,湖南、廣西等10多個省、市、自治區種植雜交水稻超過5000多畝,但因缺少雜交稻種而未能大面積推廣。

1975年10月,中國農科院和湖南省農科院在長沙召開了全國雜交水稻第四次科研協作會。湖南省農科院副院長陳洪新認為,應該大力推廣這種高產水稻,核心問題是盡快培育出足夠多的不育系種子,才能加快雜交水稻的推廣應用。他提出利用華南沿海地區的有利氣候條件,組織更多的育種人員“擴大南繁”,加速雜交稻種子的繁殖。這個大膽的構想得到中共湖南省委的支持。省農科院領導決定派袁隆平、陳一吾兩位專家進京向農林部匯報,但因某些原因失望而歸。
此時的陳洪新心急如焚,決定直接去北京找有關領導匯報。1975年12月17日,他們到北京后住在農林部招待所,準備直接向部領導匯報,但是正忙著應付“反擊右傾翻案風”的部領導無暇顧及。陳洪新曾任湖南郴州地委第一書記,與華國鋒相熟。12月20日(周六)陳洪新給華國鋒寫了一封滿滿四頁紙的信,然后把信直接投到了國務院辦公廳。信封上寫著“華國鋒同志親收”。
華國鋒在湖南工作時,曾和袁隆平交談過。袁隆平的坦誠、質樸、科學思維、科學視野和宏觀意識,都給華國鋒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華國鋒當時告訴袁隆平,要將水稻雄性不育系的材料拿到群眾中去搞,并要求有關地市和部門給予大力支持。他曾經表示:對于科學研究,我是個外行。但我知道,農業生產要發展,就得依靠農業科學的進步;而農業科學的進步,離開農民和土地是不可能成功的。作為一個地方的領導人,支持和幫助他的科研項目,是我的天職。向全國推廣雜交稻碰到了困難,農時不等人,要即刻解決。
華國鋒看到信后,即刻安排陳永貴、農林部部長沙風和常務副部長楊立功聽匯報。在中南海小會議室,華國鋒認真聽取了兩個小時的匯報,不時提出問題并作記錄。然后,他對雜交水稻研究給予了高度評價,指出:“對雜交水稻一定要有一個積極的態度,同時又要扎扎實實地推進,要領導重視、培訓骨干、全面布局、抓好重點、搞好樣板、總結經驗、以點帶面、迅速推廣。”他還當場拍板:第一,中央拿出150萬元支持雜交水稻推廣,其中120萬元給湖南作為調出種子的補償;30萬元給廣東購買15部解放牌汽車,裝備一個車隊,運輸“南繁”種子。第二,由農林部立即在廣州召開南方13省(區)雜交水稻生產會議,部署加速推廣雜交水稻。后來談起這段往事時,袁隆平認為,如果沒有華國鋒的支持,雜交水稻的大面積推廣是非常困難的。
雜交水稻培育成功,轟動國內外。雜交水稻的推廣被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
三
華國鋒一直關注著雜交稻的研究,并一直關心著袁隆平。2004年底,袁隆平當選為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華國鋒在家中看了電視后,讓秘書給袁隆平打電話,請他注意身體。2006年6月9日,袁隆平到北京出差,聽說華國鋒身體欠佳,特意到家中看望。兩位老朋友緊緊地握著對方的手長達半個小時。臨走時,華國鋒特地寫下了“隆平同志:貴在創新”八個大字,鼓勵袁隆平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