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新,劉晨曦,金 偉,吳朝霞
(1.秦皇島市交通運輸局 河北 秦皇島 066000;2.東北大學 秦皇島分校,河北 秦皇島 066004)
近年來,電力系統中使用非線性電力電子設備,導致電網中的電壓電流波形產生畸變,對電力系統安全、穩定、經濟運行構成了潛在威脅,因此研究一種準確快速的諧波檢測算法具有重要意義[1-2]。目前,諧波檢測方法眾多[3-5],其中基于傅里葉變換的諧波檢測方法應用最廣泛,但該方法在信號截斷過程中只考慮了包含某一樣點的一種截斷情況,這樣信號在非同步采樣時,必然引起頻譜泄漏,使檢測精度降低[6]。針對上述問題,文中提出一種改進的全相位時移相位差頻譜校正方法,即對2N-1點的采樣序列順序移動一位,對這兩個存在一位時移關系的兩序列分別進行apFFT分析,在計算過程中忽略相位差的補償值,即可由實際相位差直接計算得到信號的頻率和相位估計值。該方法消除了全相位對采樣中心樣點的依賴性,具有計算簡單,應用性強等特點。
全相位方法針對傳統截斷對分割情況考慮的不足,而將所有的輸入數據分割情況考慮在內,進行適當的移位相加,從而形成全相位輸入數據。其全相位數據預處理可簡單描述為:假設采樣數據長度為2N-1個數據,將這段數據分成N個數據長度為N的數據段,并以中心樣本點為起始點對每段數據進行循環移位,然后依次對應相加并歸一化,從而得到一段樣本長度為N的輸入數據,全相位數據預處理過程如圖1所示。

圖1 全相位數據預處理Fig.1 All phase data preprocessing
若想獲得信號的初始相位,全相位方法要求采樣序列的中心樣點應為x(0),而這在實際應用中是無法做到的,因此本文提出一種的改進的全相位時移相位差頻譜校正法,可直接獲得信號的頻率值和相位值。具體算法如下:
設單頻復指數序列

圖2 全相位頻譜分析框圖Fig.2 Block diagram of all phase spectrum analysis

其中A為信號的幅值,ω0為角頻率,θ0為初相位。
對序列x(n)進行雙窗apFFT分析得到主譜線k上的理論相位值為:

將序列 x (n)向右順序移動一位, 得到序列 x′(n)(n∈[2,2,N]),相當于全相位時移相位差法中時移L=-1的情況,則序列 x′(n)的中心樣點變為原序列中的 x(N+1),對其進行雙窗apFFT分析得主譜線上的理論相位值為:

由此得到兩者之間的理論相位差為:

但由于“相位模糊”現象,這個頻率會引起2kπ/N的附加相移,因此實際相位差的計算值Δφ和理論值Δφ*之間存在如下關系:

由于序列 x(n)和序列 φ′(n)之間只存在一位時移關系,且當N較大時該補償值很小,為使計算簡單方便,同時避免使用頻偏值估計參數,忽略由該頻率引起的附加相移值2kπ/N,即認為Δφ*≈Δφ,不考慮“相位模糊”現象。這樣可直接得到信號的頻率估計值為
③無論采用何種集流面,都應具有縱向坡度,宜盡可能布置在高于田塊的位置,并根據情況可采取適當的防滲措施,以提高降水徑流集蓄效率。

根據式(1)和上式可得信號的相位估計值為:

在該算法中頻率和相位的估計值都是通過相位差直接計算得到的,避免了求頻偏值,為使幅值計算也不受頻偏值的影響,可根據傳統FFT幅度譜與全相位幅度譜之間的關系求幅值。具體算法如下:令 x1=ej(ω0n+θ0),其離散傅里葉變換記為X(k),則存在以下關系:

圖3 單頻指數信號FFT譜與apFFT譜關系圖Fig.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FT spectrum and apFFT spectrum of single-frequency index signal
根據這些關系有:

該公式不依賴于窗函數,可以避免不同窗函數對幅值估計的影響,但需對序列 x(n)(n∈[1,N])進行傅里葉變換。 該方法就是對存在一位時移關系的兩序列分別進行apFFT頻譜分析,計算過程中忽略相位差的補償值,然后利用式(4)、(5)和(6)計算得到信號的頻率、相位和幅值,具體的計算流程如圖4所示。

圖4 改進全相位算法流程圖Fig.4 Flow chart of improve all phase algorithm
設諧波信號為:

其中,基波頻率f1為50.5 Hz,采樣頻率為3 200 Hz,截斷信號的數據長度N為512。其中基波和各次諧波的幅值和相位采用表1參數值。在仿真中,雙峰譜線插值算法采用hanning窗,采樣點數為N,改進全相位法采用的是hanning雙窗,采樣點數為2N,兩種方法誤差曲線如圖5所示,其中(a)為諧波次數與頻率誤差的關系,(b)為諧波次數與相位誤差的關系,(c)為諧波次數與幅值誤差的關系。
對于各次諧波總體來看,偶次諧波誤差要大于奇次諧波的誤差,其中改進全相位方法對于偶次諧波的頻率和相位誤差要遠遠小于FFT加窗插值算法,FFT加窗插值算法獲得2次諧波的頻率誤差高達0.4 Hz,相位誤差大于10°以上。對于幅值的測量,雖全相位方法的檢測精度沒有FFT加窗插值算法理想,但兩者誤差相差不大,同處于一個數量級,可見全相位方法檢測諧波的優越性。
電網中除含有諧波外,在有些情況下還含有間諧波,間諧波是頻率介于兩個諧波之間的信號。間諧波的存在會使頻譜更密,譜間干擾增大。設含間諧波的信號x(t)表達式為:

其中,fm為信號中的不同頻率,Am、φm為不同頻率處的信號幅值和相位,信號具體參數設置見表1。基波頻率為50.5 Hz,采樣點數N為500,采樣頻率為1 000 Hz。
對于頻率密集的間諧波頻率,改進全相位方法測量誤差要高出插值算法3到4個數量級,FFT加窗插值方法對于62 Hz和124 Hz兩間諧波處的頻率誤差高達0.5 Hz,而全相位方法頻率誤差均小于0.001 Hz,且相位的最大誤差也不到0.2°,而插值算法測量間諧波的相位誤差較大,特別是對于頻率密集及間諧波幅值很小的情況,相位誤差已達到49°和35°,失去了間諧波相位檢測的意義。

圖5 兩種方法各參數誤差圖Fig.5 Parameter errors plot of two methods

表1 仿真信號的諧波及間諧波成分Tab.1 Harmonic and inter-harmonic components of simulation signal
對混有噪聲的多頻復合余弦信號進行N=512點的譜分析,設諧波信號為

其中,基波頻率 f0為 50.2 Hz,采樣頻率 fs為 3 200 Hz,ζ(n)均值為0,方差為1的高斯白噪聲,可通過改變參數λ值來調節噪聲的幅度。假設信號的能量為Es,噪聲能量為Ew,則信噪比SNR可以表示為

圖6為不同信噪比時各參數的誤差曲線圖,(a)為諧波次數與頻率誤差的關系,(b)為諧波次數與相位誤差的關系,(c)為諧波次數與幅值誤差的關系。

圖6 不同噪聲時各參數誤差圖Fig.6 Parameter errors figure under different noises
可見隨著噪聲的增大,誤差也呈增大趨勢,頻率和幅值的檢測精度均可達到10-3,在噪聲最大時的相位誤差也僅有0.44°,小于1°。可見,噪聲的存在雖然降低了諧波測量的準確性,但是誤差仍在允許范圍內,在噪聲大且精度要求不高的場合,該方法仍然可以達到很好的測量效果,也可在采樣之前對電網信號進行濾波處理,已達到更高精度。
文中應用改進的全相位時移相位差法從電網諧波、間諧波譜分析及噪聲環境下的譜分析方面驗證了全相位FFT的優良性能,檢測精度要遠遠高于FFT加窗插值算法。改進方法消除了全相位對采樣序列中心點的依賴性,可直接獲得頻率和相位估計值,在實際工程應用中具有較為廣闊的應用前景。
[1]龐浩,李東霞,俎云霄,等.應用FFT進行電力系統諧波分析的改進算法[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03,2(6):50-54.
PANG Hao,LI Dong-xia,ZU Yun-xiao,et al.An improved algorithm for harmonic analysid of power system using FFT technique[J].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03,2(6):50-54.
[2]黃翔東,王兆華,羅蓬,等.全相位FFT密集譜識別與校正[J].電子學報,2011,39(1):172-177.
HUANG Xiang-dong,WANG Zhao-hua,LUO Peng,et al.Discrimination and correction fordense all-phase FFT spectrums[J].Acta Electronica Sinica,2011,39(1):172-177.
[3]趙惠玲,周蕓.基于小波變換的電力系統諧波檢測的研究[J].電子設計工程,2012,20(1):77-80.
ZHAO Hui-ling,ZHOU Yun.Analysis of wavelet transform in harmonic detection ofpower[J].Electronic Design Engineering,2012,20(1):77-80.
[4]黃翔東,王兆華.基于全相位頻譜分析的相位差頻譜校正法[J].電子與信息學報,2008,30(2):293-297.
HUANG Xiang-dong,WANG Zhao-hua.Phase difference correcting spectrum method based on all-phase spectrum analysis[J].Journal of Electronics&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8,30(2):293-297.
[5]Pfajfar T,Blazic B,Papic I.Managing the responsibility for harmonic distortion in power networks[J].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2008(49):2538-2545.
[6]Khazali A H,Kalantar M.Optimal reactive power dispatch based on harmony search algorithm[J].Electrical Power and Energy Systems,2011(33):684-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