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人慧語
縣官要以品德立身
“熊掌和魚不可兼得,從政就不要想發財。你既要從政,又要發財,就只能去當讓人指脊梁骨的貪官、贓官,既名聲不好,又膽戰心驚,只怕被別人捉住,最后落個不好的下場。”
中華幾千年的政治哲學中,縣官非常重視品德立身。用胡錦濤總書記的話說:立身不忘做人之本、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權不謀一己之私。用通俗的話說就是,要做個好縣官,首先必須加強個人修養,做個好人。
怎么做個好人?何謂做人之本?自古到今的共識只有兩個字:品德。古語云:“藝者,德之枝葉也;德者,人之根干也。”陶行知說:“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沒有品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為非作惡愈大。”這說明,立身做人,以德為先。為官一任,品德立身。
官以德立身,人以品為重。注重品德修養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我黨歷來非常重視黨員干部特別是縣一級干部的道德修養和建設。毛主席在70多年前,號召共產黨人,像白求恩那樣,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今天,胡錦濤總書記又明確指出,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告誡縣委書記說:“熊掌和魚不可兼得,從政就不要想發財。你既要從政,又要發財,就只能去當讓人指脊梁骨的貪官、贓官,既名聲不好,又膽戰心驚,只怕被別人捉住,最后落個不好的下場。”
目前,縣級領導干部的品德建設任重而道遠。在社會轉型期,面對紛繁復雜的各種思潮,處身于不斷增加的各種誘惑中,有些縣級干部忘掉了做人之本,最終失德失身,害人害己害黨。歷數近年來被查處的縣委書記,他們之所以目無黨紀國法,肆意妄為,說到底是他們喪失了為官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準則,為所欲為。
現實生活中,我們無不憂慮地看到,縣官不修品德者屢見不鮮。在各種思潮和利誘的影響下,一些縣官對立身乃做人之本的認識存在偏差。有的縣官視權勢為立身之本,當官不為民做主,一心想著向上爬,向錢看,花大量時間和精力經營關系,甚至買官賣官;有的縣官視名利為立身之本,做事但求虛名,不務實際,追求虛假的政績,遺禍當地的百姓;有的縣官視財富為立身之本,為官一任搜刮一方,利用手中的權勢,大肆斂財;有的縣官視享樂為立身之本,奉行人生在世,及時行樂,不顧法紀道德包二奶、養情人,敗壞社會風氣。
對縣官來講,立品德做人,不僅是個人的修養問題,更是關系到一個縣的興衰、縣域治亂和社會風氣好壞的大問題。縣是國家的基石。孫中山先生曾說:“政黨之發展,不在乎勢力之大,而黨員之智能道德低下,內容腐敗,安知不由盛而衰?”“大凡一個國家所以不能夠強盛的緣故,起初的時候都是由武力發展,繼之以種種文化發揚,便能成功。但是要維持民族和國家的長久地位,還有道德問題,有了很好的道德,國家才能長治久安。”這是孫中山先生從一生的革命實踐中總結出的經驗教訓,值得縣官們學習和銘記。
縣官加強道德修養就是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自重就是不忘做人的本分、做官的“身份”;做人要尚德,為官要盡責,愛民親民。自省就是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自省自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自警就是要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自勵就是不懈怠,不驕矜,不甘于平庸。講黨性、重品德、作表率,就是要求縣官不忘記黨的宗旨和職責,做人以德為本,做事以德為據,做官以德為重。
縣官個人的品德修養固然離不開本身的自警、自省、自律,但是,縣官的道德養成并不完全是靠閉門思過得來。人總是生活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道德養成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和制約。因此,在縣官立身的問題上,除強調縣官的個人自律自主外,更應加強對縣官的教育和管理,用教育促進縣官品德的提升,用制度引導縣官追求美德,使之不敢胡作非為,做楷模,當典范。縣官修身立德是自己畢生的功課,需要長期堅持,需要恒心和韌勁。有些縣官上任之初,也能潔身自好、嚴于律己,但上任不久,難以抗拒誘惑,從接受小恩小惠開始放縱自己的行為,道德的堤壩在一點點崩潰,最終完全沖破底線,墜入犯罪的深淵。
因此,立德修身貴在持之以恒,縣官要抵得住誘惑,擋得住干擾,經得住考驗。縣官只有讓外在的品德要求化為內在的道德本性,則其“身”才能真正“立”于縣域而不倒。
